宋敏 解連峰
摘 要:依法中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推行依法治國,應該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擴大社會主義民主。要做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在整個社會中保障法治的權威性。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離不開法治宣傳教育。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宣傳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D91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2-0183-02
搶抓新機遇,增強新本領,司法行政系統各級領導干部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們奮力前行,司法行政肩負著法治宣傳的重要責任。
一、依法治國背景下法治宣傳教育背景現狀
眾所周知,在我國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是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而在法治宣傳教育的普及過程中領導干部和青少年群體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精神中,對“七五”普法強調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創新,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健全普法責任制。推進黑龍江省的法治黑龍江建設,努力營造全省“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法治環境,以黑龍江省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對城市和農村的普法宣傳工作都要長期堅持不懈。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群眾進行領導的基本治國方略就是依法治國。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否,與該國是夠奉行依法治國政策有密切的因果關系。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法治中國建設已經被納為國家司法行政系統工作的重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各地對普法宣傳工作都加大了力度。
二、我國法治宣傳教育存在的問題
司法行政系統自開展普法工作以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法治宣傳教育方面仍有不足之處。目前,我國司法行政系統法治宣傳方面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一)普法宣傳工作尚存短板
1.經濟社會轉型期的普法者普法理念有待提高。從普法理念上看,應該與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協調一致。某些司法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不能運用法治思維分析問題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其靈活運用法律手段和解決具體法律問題的能力稍顯不足。
2.司法行政系統的單位和部門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否重視直接體現在工作成效上。對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就會導致普法工作開展不均衡,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就相應不能達標。這對領導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能力有要求,不能將普法工作用于應對上級檢查,而應切實深入開展普法工作,對普法也不應持有敷衍了事的工作態度。
3.普法工作的方式在靈活性上應該有所增強,科學的工作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仍然需要普法工作者繼續深入加以探索,以期使其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進行普法宣傳工作過程中一定要明確重點問題,找準普法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工作。
(二)法治宣傳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司法行政系統普法主體存在著法治宣傳主體界定不清、法治宣傳主體主動性不強的問題,“誰主管誰負責,誰執法誰普法”制度在落實方面稍顯不利。
1.法治宣傳主體界定不清。司法行政系統力量有限,如果在普法工作中僅僅依靠司法行政系統來完成全部普法工作是不可能的。在普法工作中,司法行政部門應該承擔組織者和維護者的使命,而非唯一的法治宣傳主體。要讓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民眾更多地參與到普法工作中,真正建立起“大普法”格局。
2.法治宣傳主體主動性不強。在普法活動中法治宣傳主體應該切實履行普法職責,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普法宣傳活動工作中。很多普法者表現出思想上有厭倦情緒,某些領導干部常年從事普法工作,在工作作風上流于形式,干部和群眾普法意識的提高對法治宣傳效果的影響甚微,某些普法工作者在普法過程中有應付情緒,認為普法工作是軟指標,與經濟社會發展沒有直接關系,在普法工作中沒有針對性和適應性,搪塞應對現象比較突出;個別干部在思想認識上對普法工作存在偏差。除此此外,固定的普法宣傳時間和零散的普法地點、單一的普法內容、單調的普法方式也是普法工作順利有效開展的桎梏。法治宣傳主體應當充分認識到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雖然普法工作在短期內成效不一定顯著,但是假以時日定能產生明顯效果。
3.“誰主管誰負責,誰執法誰普法”制度尚未落實到位。健全社會普法教育的機制應從“誰主管誰負責,誰執法誰普法”來入手,如果該項制度僅僅停留在文件上、形式上,那么在責任落實上就無的放矢。建立健全牽頭單位責任制,將普法任務層層分解,形成普法工作大格局,將牽頭單位的資源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方能將普工作做大做強做實。在普法工作中注重發揮工作特色,發揮各部門行業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滿足不同普法對象的要求。完善普法工作,落實普法工作責任制,建立社會大普法工作格局,把普法工作具體到部門單位,落實基層普法責任。
三、法治宣傳路徑探索
(一)完善重點工作,“法律七進”活動繼續推廣鋪開
1.繼續推行“四級聯治聯創”模式。區域法治創建活動仍應常抓不懈,提高法治宣傳教育水平。在普法方式方法上要提倡創新精神,既要集中法治宣傳教育,同時也要開展經常性的法治宣傳教育,大力推廣開展“法治惠民生”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深化“法律七進”活動,把工作標準細化并加以完善,以期建立長效機制。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在學法用法過程中應該發揮排頭兵的作用。企業在普法依法治理方面,應該圍繞“整頓作風,優化營商環境”創建活動,將普法宣傳教育工作落實到位,并在法律的框架內開展生產經營等活動。
2.法治文化建設不容忽視。在法治文化產品創新和推廣方面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建成有特色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多層次地開展法治文藝活動、積極調解矛盾化解糾紛、公示和解讀規章制度,打造法治文化品牌。進一步完善法律圖書角、法制輔導站、法制宣傳欄等城鄉公共活動場所的法制宣傳教育設施,搭建法治文化傳播平臺。在營造法治氛圍和提高法治文化影響力方面,可以通過對廣播電視節目的收看、開展法治文藝演出等方式來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3.法治宣傳教育人員業務能力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工作優良的法治工作宣傳隊伍,司法行政機關要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注重專門工作隊伍建設,普法宣傳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業務能力的水準都要穩步提升。在普法宣傳工作的開展中,要高度重視普法講師團建設,將普法講師團在普法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重點工作要重點開展
1.總結“七五”普法經驗并將成型做法轉換推廣。“七五”普法以來,司法行政系統在普法宣傳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較為成型的普法工作經驗,在普法工作的進一步推動中是工作開展,提升工作質量的寶貴財富。在司法行政系統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應該做到再動員、再部署、再回顧、再總結,把已經形成的普法工作經驗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實用化,為實踐工作做指導。
2.加強對新形勢下法治宣傳特點規律的研究把握。法治宣傳的形勢任務各個階段要求有所不同,各類普法對象也有差異,法治宣傳教育載體的形式也較為多樣。普法工作的承擔者應該牢牢掌握普法工作的主動權,抓準新形勢下法治宣傳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認真做好“七五”普法工作。
(三)培養公民自覺守法意識
近年來,司法行政系統在法治宣傳教育上采取了多項措施推動法治文化的培育。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增強與否對普法的效果有影響,在普法教育工作中應該從培養公民守法意識上下功夫,通過普法使得公民法治思維能力得以提升,培育人們對法律的崇敬和信仰。
(四)普法責任制需落實
明確普法主體有利于法治工作的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制必須落實到位。在普法責任的落實和執行過程中不能僅停留在文件層面,對基層制度落實情況要進行督查調研。在工作中,如果有不明確、不合理的規定要及時進行修改。在整個司法行政系統范圍內對做得好的單位要及時通報表揚,讓普法成效好的單位對普法工作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五)普法內容要有針對性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普法工作者對普法工作全憑經驗,沒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工作。接受普法教育的公民文化層次不同,這就要求在普法工作要做到以人為本,以普法對象的實際情況作為著眼點,普法目標和學法范圍要有針對性,分類施教。比如,依法行政能力、運用法治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普法人員的層次應該是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培養公民意識、守法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的普法對象應該是青少年群體,通過法治宣傳教育使青少年逐步養成尊重法律并且守法的習慣。
與此同時,司法行政系統在普法進程中還要按需服務。普法目標的實現與普法方式成正比,同時也決定著普法效果的好壞。貼近生活、寓教于樂的普法方式是普通公民更易于接受的方式,綜合運用“撒網式”和“點對點”相結合的方式,使更多的公民在法治教育方面受益。通過散發法律傳單的方式,采用“撒網式”的辦法,讓不特定的對象獲取法律知識;對特定對象進行法治宣傳應該是“點對點”,這種方式效果直觀,比較好的方法是法制課堂。此外,“訂單式”和“診所式”相結合的普法模式也是必要的。對普法“訂單”按需編制,群眾可以根據“法律菜單”對感興趣的法治內容進行選擇,司法行政系統的普法人員按照群眾的選擇有針對性的開展普法工作;設立“村(居)法律服務診所”,有專人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法律咨詢活動,讓群眾在生活中遇到法律問題能夠得到便捷的法律服務。
在依法治國背景下,司法行政系統應該立足本職,在新形勢下強化全民法制宣傳教育,提升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法治環境和有效法制保障,做好這項工作,是形勢所需、群眾所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和光榮使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司法行政系統要充分發揮法制宣傳的喉舌作用,將普法工作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