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華
【摘 要】目的 觀察耳穴埋豆預防混合痔術后患者尿潴留的臨床療效,將60例混合痔術后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耳穴埋豆療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第一次排尿順暢度,導尿率及臨床療效。結果 試驗組首次排尿時間及導尿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排尿順暢度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耳穴埋豆對預防混合痔術后患者尿潴留有很好的效果,便于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耳穴埋豆;混合痔術后;尿潴留;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痔瘡在我國肛腸疾病中比較常見。混合痔則必須通過手術治療才可以痊愈。臨床研究發現痔術后尿潴留率可達20%[1]。術后因患者有尿意而反復進行排尿活動,使切口水腫發生率增加,膀胱過度膨脹現象被誘發,更嚴重者導致逼尿肌功能永久性損傷[2]。我科根據中醫未病先防,即“治未病”的思想和中醫基礎理論,應用耳穴埋豆中醫理論及操作預防混合痔術后尿潴留,臨床研究發現效果良好,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01月~2017年12月我科接受混合痔痔瘡手術患者共計60例,按住院日單雙號分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試驗組男性患者為16例,女性患者為14例,年齡19歲~59歲(36.2歲±10.9歲),病程1-17年(5.7±3.9);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0歲~61歲(33.9歲±11.4歲),病程1-21年(6.2±3.4)。兩組患者均無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無泌尿系統器質性病變,耳部皮膚均無破損、凍瘡、潰瘍、耳部畸形等情況,患者無精神疾病,能配合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臨床癥狀明確診斷為混合痔患者,并參加手術,為混合痔外切內扎術。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局麻下混合痔外切內扎術,術后予補液抗炎、止血等治療,患者補液量控制在800ml。
1.3.1 試驗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混合痔術后患者予耳穴埋豆護理。
穴位選取:腎,輸尿管,膀胱。耳穴的定位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進行穴位定位。察看患者耳廓處皮膚健康情況,用75%酒精對耳廓消毒,將貼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于穴位處,指導患者定時用手指按壓刺激,使耳廓穴位處出現酸、麻、脹及發熱的感覺即為“得氣”,操作過程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適反應。
1.3.2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誘導排尿方法,措施包括心里護理、消除緊張情緒,尊重患者隱私,指導其早期下床活動,熱敷下腹部、下腹部按摩、聽流水聲等。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術后2h內排尿通暢。有效:患者術后2~3h排尿但不通暢,勿需導尿。無效:患者術后3h無法自行排尿,需行導尿[3]。
1.5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3 討論
尿潴留在混合痔術后常見,在中醫中屬于“癃閉”范疇,病變部位主要在腎與膀胱。混合痔術后尿潴留主要因刀刃損傷,脈絡受損,氣滯血瘀,筋脈瘀滯,膀胱水道受到阻礙,膀胱汽化不利,導致小便不通,腹部脹痛形成。耳為宗脈之所聚也,耳與臟腑經絡有密切關系,耳穴埋豆就是刺激耳穴,經絡疏通,活血化瘀,氣血運行暢達,調理臟腑的目的[4]。王不留行籽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有利小便之功效。耳穴腎:治療遺尿、早泄、腰痛、耳鳴等。膀胱主治遺尿,尿潴留,腰痛等。輸尿管具有調節泌尿系統的作用。穴位聯合,可以增強膀胱汽化功能,疏通經氣,有效預防尿潴留。本次研究發現耳穴埋豆對預防混合痔術后尿潴留效果明顯,充分體現了中醫特色,非藥物治療優勢,降低拔出尿管后再次導尿管置入率,減輕患者導尿的痛苦,減少了尿路感染機會。
埋豆可避免一些藥物的不良反應,價格低廉,受到患者的廣大歡迎。因此,耳穴埋豆在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潘瓊,范恩芳,張青薔.耳穴埋豆預防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6,30(12):4339.
Boulis NM,Mian FS,Rodrignez D,et al.Urinary retention following routine neurosurgical spine procedures [J].Surg Neurol,2001,55(1):23.
陳佑邦,丁澤民,干祖望,等.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M].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27-28,238.
李德新 . 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