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的發展讓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與日俱增,然而復雜的類別和多元的介質又造成這些特殊文獻典藏與管理的困難。信息時代大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提升典藏與管理水平需要加快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建設,除了統一標準推進共建共享,還需不斷技術升級提升容量、提高流通效率,同時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實現珍貴文獻資源典藏與管理的優質與高效。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非紙質? ?文獻資源? ?典藏? ?管理
非紙質文獻資源顧名思義,就是承載于非紙張載體形式之上的文獻資源,也就是通過磁帶、碟片、硬盤等介質加以保存、使用、流通的文獻資源類型。在高等教育領域,圖書館文獻資源是開展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素材。而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發展,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早已從早期單純的依賴紙質材料向紙質結合非紙質的多元化、多形式轉變。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以后,非紙質文獻資源無論是質與量均突飛猛進、與日俱增,成為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后起之秀、不容忽視。
一、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的主要形式
若按非紙質文獻資源的應用方向概括而言,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可主要分為對使用者開放和一般不開放兩個大類。前者顯然是當前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的主體。這一部分資源又可分為獨立存在的非紙質文獻和以附件形式存在的文獻。
獨立存在的非紙質文獻主要是指內容完整、單獨出版的文獻資源,其組成往往是音頻、視頻或音視頻結合的非文字文獻資源。雖然現在的高校圖書館典藏和管理中獨立存在的非紙質文獻相對小眾,然而隨著網絡與信息化的發展,這一類型的非紙質文獻種類和數量都在迅速增長,成為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大軍中的新秀。
而以附件形式存在的非紙質文獻資源一般都是紙質文獻資源的附屬,通常是紙質文獻的增補部分,尤其是音樂類、曲藝類、體育類、影音類等文獻往往需要附帶相應的音像或圖像內容,這是目前非紙質文獻最常見、也是數量和種類最多的部分。隨著時代發展,載體介質不斷變化,早期以磁帶為主的非紙質文獻資源早已逐步為磁盤、光盤所取代。尤其是隨著數據讀取技術和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光盤已經成為當前多數非紙質文獻的“標配”。
至于一般不對使用者開放的非紙質文獻通常是指以數據庫形式出現的資源。這類非紙質文獻多見于備份文件,也就是圖書館在購入較大規模的文獻類數據庫時附帶的備份數據。這些非紙質文獻只用于圖書館的備份及管理,常見的介質是光盤類的附贈數據庫文件等。
二、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典藏與管理的常見問題
(一)附帶式流通,易報廢,難典藏
所謂附帶式流通,就是非紙質文獻作為對應紙質文獻的附帶資源一并交予使用者應用,即讀者在借閱紙質文獻時就同時獲得磁盤或光盤等附屬文獻資源。這種典藏與管理方式的優勢在于管理較為方便,由于紙質和非紙質文獻始終歸于一處,無論收集整理還是借閱使用都能保持同步。然而,承載介質的特殊性、使用人不盡相同的使用習慣和方式方法等卻又給非紙質文獻典藏與管理帶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甚至可謂“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對承載介質的損傷。
曾有統計顯示,平均十人/次的使用就可能造成非紙質文獻的污損或者毀壞。這些不當使用或是影響文獻的完整性,或是干脆造成磁盤或者光盤的報廢。顯然,如此“短命”的流通不僅無法滿足后續更多使用者的應用需求,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珍貴文獻的損失。尤其是那些出版數量相對較少卻又十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小眾文獻,一旦相關非紙質文獻資源受損甚至徹底毀壞,則很有可能難以挽回。
(二)分離式流通,易脫節,難管理
正是由于附帶式流通顯而易見的缺陷,于是一些高校圖書館針對非紙質文獻資源的典藏與管理采取了相反策略。即,將非紙質文獻剝離,單獨安排館舍典藏、管理與流通。然而,長期以來形成的使用慣性卻又造成許多讀者不習慣進行二度借閱,使得非紙質文獻與其對應的紙質文獻之間產生信息資源的脫節。這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紙質文獻的充分流通與使用,也在實際上降低了這些珍貴文獻在知識或信息等方面的價值輸出。況且,即便是采取分離式流通,許多磁盤或光盤依然存在遭受污損或損毀的風險,并不利于長久的典藏和保存。
(三)轉錄式流通,少標準,難共享
出于對附帶式與分離式流通的既有問題考慮,時下已經出現了第三類非紙質文獻資源的典藏與管理方式,那就是轉錄式流通。具體而言就是將原本保存于磁帶、磁盤或光盤中的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轉錄,形成可用于網絡化傳播、流通與應用的數據文獻、網絡資源。只是,從現有模式看,被轉錄的非紙質文獻資源不僅存在數量相對稀少的情況,而且具有比較明顯的標準缺乏、不盡統一等問題。即,不同區域、專業、類型的高校圖書館在本館非紙質文獻轉錄、流通或典藏、管理等方面各自為政,暫未形成相對統一的標準,致使文獻共享程度不高,也給典藏與管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典藏與管理的優化措施
(一)統一標準,推進共建共享
信息時代大環境中,網絡化、數據化發展早已成為大勢所趨。作為稀有資源的非紙質文獻同樣需要趕上時代潮流,通過更為全面和優質的轉錄實現線上流通與應用。這不僅能夠實現相對有限的文獻資源的無限傳播和價值輸出,也是更好地開展典藏與管理工作的主要途徑。
而在信息化模式構建中,標準化、統一化是毋庸置疑的前提條件。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要實現資源的全網傳統、順暢流通,就需要統一標準,推進共建共享。
比如,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出臺涉及非紙質文獻資源轉錄的參考標準、目錄數據、制式原則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可以先從行政管理辦法試行著手,通過局地、逐步試點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再不斷增加、修改與完善,之后可嘗試進入相關單項法,通過補充立法等形式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只有在更高層面上形成了標準化的統一原則與規定,非紙質文獻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才能得以普及和推廣。而惟有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充分的信息化,才能規避碎片化發展、分散式管理必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才能使珍稀的非紙質文獻資源實現規模化典藏與系統化管理形成長效機制。這不僅是為當代人的知識學習提供便利,更是為了長遠的人類社會智慧貯備創造條件。
(二)提升技術,持續擴容增效
實現非紙質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轉換固然能夠極大地降耗、增效,然而這其中還存在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客觀問題,即,潛在的巨大存貯量消耗。以目前的技術實現一張DVD光盤的數據轉錄,即便壓縮后也需要約500M的存貯空間。少量的轉換或許可以為眾多高校圖書館現有存貯設備承受,但隨著越來越多非紙質文獻的涌入,本地存貯設備的滿額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提升技術,持續擴容增效刻不容緩。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云存貯正在成為網絡存貯最為便捷且成本消耗相對較低的方式之一。
高校圖書館可以將非紙質文獻資源進行分類,選擇其中非敏感性、數量較大且傳播頻率較高的部分存入“云”上。一方面,這類資源消耗存貯空間容量不菲,而應用范圍廣、使用強度大,但只需要院校支付相對有限的流量使用費用,不至于給圖書館帶來過于沉重的經濟負擔,為多數院校圖書館能夠承受,故而選擇云存貯進行典藏與管理可謂質優而價廉。另一方面,院校本地存貯設備有限的容量應當針對更具珍稀價值的敏感性文獻加以典藏、保存和管理,才能“好鋼用在刀刃上”,實現非紙質文獻資源典藏與管理在投入與產出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三)重視安全,培養專業人才
網絡安全在信息社會中正在成為焦點與核心。同樣,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實現數字化、線上化流通、典藏、應用離不開卓有成效的安全管理。這不僅需要院校、館方重視安全生產,也需進一步強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建設一支既有圖書館管理專業知識又具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乃是新時期高校圖書館工作的當務之急。這樣一支能夠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實現“跨界”融合的應用人才團隊不僅能夠確保非紙質文獻資源信息化典藏與管理的長治久安,而且能夠助力高校圖書館工作整體水平提升,實現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隨著網絡化與信息化的持續深入,高校圖書館非紙質文獻資源必將與傳統紙質成為不相伯仲的核心組成,甚至可能呈后來居上之勢。因此,做好非紙質文獻資源典藏與管理將是當下和未來高校圖書館工作最為主要的任務之一。而從現有的典藏與管理模式看,加快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迫在眉睫。這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高校師生使用非紙質文獻資源的現實需要,也是為了實現非紙質文獻資源信息價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同時,構建更加符合時代發展潮流與客觀要求的典藏與管理格局乃是推動高校圖書館工作整體水平提升的核心與焦點,也是實現高校圖書館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蓓,竇天芳,張成昱,等.開發模式下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6,(01):87-91.
[2]時曉菊.試論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7,(15):3:49-50.
[3]張德申,秦紅亮.微信公眾平臺開發——訂閱號功能開發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19):66-68.
(作者簡介:劉君瑞,本科,助理館員,單位:鄭州城市職業學院,主要研究領域:圖書典藏與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