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燕
摘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代的要求。高職語文課堂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實施有效傳統文化教育,對文化傳承、大學生素質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吸收詩詞文賦中的人文精神養分、轉變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和拓展第二課堂等途徑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繼承中華傳統美德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職語文? ?教學? ?傳統文化? ?有效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央強調堅持“四個自信”,大力倡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稟賦和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著我們中國人,并且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時下,在多元文化沖擊的影響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存在被減弱的趨勢。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成為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作為高職院校,應該刻不容緩地承擔這份重責,采取有效方法加強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一、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和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現狀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比較偏重職業教育內容,特別是對學生職業技能方面過于強調。由于市場調節的作用,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學校招生比例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導致有些高職院校過分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傳統文化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實施上產生偏離。甚至有些高職院校認為職業院校就是學校進行技能培訓和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場所。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人力、財力、物力等投入嚴重不足。長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素養的缺失,引發不良的社會影響,甚至影響到高職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發展。高職院校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的場所。高水平的職業技能教育,可以培養出技術過硬的專業技能人才,但缺少了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很難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為了解高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現狀,筆者連同課題組對惠州城市職業學院2017級大專生,發出1500份調查問卷,其中收回1471份。參與調研的學生都剛剛接觸我校校本化課程高職語文課——《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25.42%同學認為自己的專業對于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幫助非常大,68.39%同學認為自己的專業對于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幫助一般,從數據上看,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的專業于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的幫助不是很大的。盡管學生們的專業和民族傳統文化聯系不大,但是22%學生還是非常渴望了解傳統文化知識,72.6%的學生認為還是最好了解一點傳統文化知識。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會主動學習一點傳統文化知識。92.05%的學生認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自身的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需求是有幫助的,而認為作用不大或完成無作用的僅占7.9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自身的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需求有幫助。當學校舉辦有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時,47.45%的學生會積極主動參加,由此可見課外活動也是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機會,46.84%的學生表示視情況而定,有時間再去,5.71%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不會參加。調查報告顯示,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素質、。作為肩負中華民族未來的大學生,他們期望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提升自己、完善品德。而且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對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興中華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職語文課堂教學在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所擔負的責任
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在培育具有人文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創新型人才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從而使他們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傳遞真善美,開拓學生視野和心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內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高職語文擔負著對高職學生進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擔負著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努力完善自我,傳承優秀品質,增強其精神力量,培養學生對世界的理性認識,感悟人生真諦。語文課的傳統文化內涵、外延都十分豐富, 特別是在人文風俗、精神品質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審美心理、道德情操準則等。這些對人的精神領域有著非常深遠的的影響。入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體現了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懷和高尚節操,對高職生的人文素養的提高以及品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高職語文課堂教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課程教學是培養人才的載體,是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是以高雅藝術來感染、滋養心靈,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水平,借助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通過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經典和精華,更好地塑造學生的高尚情趣、寬廣情懷,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能力和較為寬闊的文化視野。對此,本人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來實施。
(一)吸收詩詞文賦中的人文精神養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是我們中華民族堅實的根基。中華兒女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舍生取義,抒寫了壯麗的篇章,為當代青年做出了優秀的榜樣。在優秀的傳統文化長河里,有許多的詩詞文賦歌頌了中華民族之魂。有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麥孟華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祖國奉獻自己。趙武靈王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魏征的“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萬斯大的“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等傳播著親民愛民、一心為民的情懷,勾勒出天下大治的畫面。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中華民族修身養性的行為促使中華兒女的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高尚品德的弘揚,顯露我們中華兒女的人格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授課老師要強調這些珍貴的精神糧食,讓學生吸收詩詞文賦中的人文精神養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激勵我們中華兒女發憤圖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