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希
【摘 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片多民族的南疆土地上,孕育和融合了漢族、壯族、侗族、瑤族、仫佬族等12個民族的文化傳統,這些極具特殊價值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文化遺產豐富并且各有其特色。文章以廣西彩調劇為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角度進行探究,為廣西彩調劇的傳承與發展提出幾條建議。
【關鍵詞】非遺;民族文化;戲曲;彩調劇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019-01
彩調劇是廣西這片南疆土地上的傳統戲曲之一,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彩調劇面對強勢的主流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強烈撞擊,出現了頗為嚴峻的生存危機,如何才能夠真正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是一件艱巨且迫切的任務。
一、廣西彩調劇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音樂也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大批優秀的戲曲音樂不斷問世,尤其是《劉三姐》等優秀電影的上映,廣西的彩調劇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當前經濟全球的背景下,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不斷沖擊,彩調劇的發展出現了嚴峻的生存危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承后繼乏人,人才缺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體制改革,傳統戲曲專業劇團在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下走向市場,而長期依賴于政府的劇團“產品”無法適應市場,許多戲曲劇團紛紛解散,所剩的彩調劇團寥寥無幾。隨著老一輩的彩調劇演員相繼去世或年事已高,新生代的彩調劇演員中,缺乏技術精湛的人,一些傳統的彩調表演技能和技法后繼乏人,并且許多彩調劇演員因為生計問題,紛紛轉行,由此造成了嚴重的彩調劇流失、演出人才流失。廣西在彩調劇演員的培養方面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學校或專業,彩調劇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
(二)劇目流失嚴重,缺少佳作。受傳統戲劇傳承方式的限制,彩調劇的傳統劇目很多都是“口傳身授”,長期以來大量口傳的彩調劇以及手抄本并未得到保護與傳承,彩調劇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缺乏好的劇本,演出的劇本故事與時代脫節,雖然老的劇目能夠吸引一批老戲迷,但是極難打動年輕的觀眾,并且因為經費和演出人員業務能力問題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新創作的精品劇目因需要大型場地以及高端設備,無法下鄉演出,限制了彩調劇的發展與傳播。
(三)觀眾老齡化,演出縮減。互聯網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彩調劇的表演形式在當前環境下顯得有些單調。如果彩調劇沒有辦法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一席之地,融入到新時代的文化氛圍中,會失去很多年輕的觀眾。彩調劇的演出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因年輕人外出務工,農村地區大多數聽眾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而在家的年輕人有著許多娛樂方式的選擇,這造成了彩調劇演出縮減、觀眾老齡化的現象。彩調劇在城區發展的空間也不大,都市青年生活方式多樣化,并且許多年輕人對彩調劇很陌生,對彩調劇缺乏關注。
二、彩調劇的傳承與保護策略
(一)注重傳承,加強政府的扶持與引導。廣西彩調劇是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2006年廣西彩調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國家、政府對彩調劇進行了保護,但是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對此進行保護和支持。而且,政府對于彩調劇的資金投入也遠遠不夠,雖說這與當地的經濟息息相關,但還需政府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對此予以重視。為彩調的發展營造氛圍,引導社會的認同感。
(二)打造精品劇目,培養彩調人才。在彩調劇的發展長河中,有著為數不多精品成為時代的標志而流傳于世,例如《劉三姐》演遍了全國,成為廣西彩調劇的經典,當下,彩調劇的年輕觀眾不多,這與彩調劇的傳統演出模式有關,彩調工作者可以在視覺形象方面稍作努力,從造型、服裝、舞臺燈光等方面進行調整,給觀眾以視、聽等方面的沖擊。在新的劇目編寫方面,應當側重題材的現實度,更加貼近生活、接近觀眾,在劇目的選角方面,除了現有的人才外,還要挖掘更多優秀演員,形成強大的演員陣容。
(三)重視旅游業的推力作用。廣西的彩調劇演出主要集中在桂柳地區,桂柳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是桂林市。在旅游業的推動下,桂林市大型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柳州三江的《坐妹》都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資源的開發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可以將彩調劇與旅游產業相互結合,打造一個屬于彩調劇的文化品牌,既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又能為彩調劇的傳承、保護發展積累資金,同時還能對彩調劇進行宣傳,增進人們對彩調劇的認識和了解。
三、結語
近年來戲曲文化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廣西的彩調劇更是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彩調劇的傳承與發展依舊面臨著諸多問題,發展前景依舊不容樂觀,在現代文明的傳播以及“非遺”保護的雙重語境中,政府和民間都在努力,相信在全民的重視下,這些珍貴遺產可以煥發新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曹凌燕.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0,(1):229-232.
[2]蔡定國.彩調藝術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