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要】金融科技風險,既是傳統金融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的體現,也是互聯網、新技術環境下的新風險。鑒于此,要想實現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就要分析甄別金融科技存在的風險,在金融科技領域,把握好創新與安全的平衡。同時,要堅持完善法治保障、優化監管與政策、培育專業人才、夯實重大基礎設施以及重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與教育等重點原則。
【關鍵詞】金融科技風險 系統性風險 創新 安全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金融科技已經成為金融發展中的新“熱詞”,監管部門、地方政府、業界、學界、媒體與公眾,都對金融科技表現出極大熱情。比較而言,這與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的2013年有相似之處,鑒于后來互聯網金融在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風險頻發,給金融穩定和金融消費者帶來巨大損害。因此,我們需要對金融科技相關的風險問題,進行更加細致地分析和甄別。
金融科技風險,一方面,是傳統金融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的體現,包括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經營風險等。另一方面,是在互聯網、新技術環境下的新風險。具體來看,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在內的新技術,究竟給金融運行帶來怎樣的影響,還需要從風險的影響程度來加以區分。
一方面,其是否對系統性風險有所影響,是在整體上增加還是減少了系統性風險,還需要進行縝密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上一輪金融危機之后,大家都希望能夠有效度量系統性風險,但現有的理論模型、度量方法等存在瑕疵,引入系統性風險還是有些問題。金融體系的脆弱、資產價格的波動等內部因素,經濟的周期波動、政策的大起大落、制度的變遷等外部因素,都會對系統性風險產生影響。
面對系統性風險,要審視三個方面。一是同時性,會不會在某個時間節點同時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沖擊?比如像e租寶這樣基于坑蒙拐騙的平臺,事實上沖擊不了整個體系,因為其他大多數平臺并非這種性質。二是同因性,各個機構之間集中暴露類似的風險原因。三是鏈式反應,一、兩個機構出問題沒有關系,如果進一步傳染,把風險擴大就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和影響。例如,在大量小額、網絡分散的金融模式出現之后,是否會出現“網而不倒”的問題,還需進一步觀察。
另一方面,需關注金融科技對于非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其中,在各類金融科技應用產業鏈中,不同參與者制造風險或者面臨風險,例如,企業面臨的風險有非法集資風險、財務管理風險等。當然,從風險特征來看,與金融科技發展相關的風險,很多并非是真正的金融風險,而是非金融因素所造成。正如當前我們在探討金融業的高杠桿風險,其實質則是存在于非金融企業部門,尤其是國有企業部門產生的杠桿結構與效益的失衡。
必須把握金融科技創新的歷史“窗口期”。一方面,未來全球金融競爭將更多體現為金融科技要素的競爭。當前新技術在各國金融創新中的應用逐漸深化,主流金融機構普遍運用科技手段全面改造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眾多新興機構加入原有金融服務產業鏈。各國政府與監管部門在加強風險防范與安全約束的同時,通常要給予企業在前沿科技領域適度的創新探索空間。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是解決現有金融發展“短板”的重要抓手。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已進入轉型期,依托新技術支持,原有金融服務難點更易得到緩解,促使金融更加“脫虛向實”,從而實現金融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傮w上看,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應是新形勢下金融強國戰略的核心內容。
以推動安全創新、規范創新作為金融科技的“生命線”。促進金融科技創新,需避免粗放式擴張和防止泡沫積累,處理好創新與安全的邊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明確金融科技創新的底線與負面清單。一是從宏觀層面看,金融科技活動確實給金融體系帶來更多復雜影響,也強化了某些金融要素的“脆弱性”。二是從微觀層面看,既要關注新技術引入后,原有金融機構、產品的風險特征是否有變化,也要探討新技術自身的風險,以及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的新型金融風險。
地方發展金融科技不能“一哄而上”。最近兩年來,許多地方出現了新一輪金融科技發展熱潮,各類金融科技、區塊鏈促進政策也逐漸出臺。這些現象在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中似曾相識,有些地方缺乏對金融科技的深入理解,也沒有能力甄別企業與項目的“良幣”。因此,為了防止地方政府成為新一輪泡沫與亂象的助推因素,需要從國家層面有所設計和統籌。
完善金融科技的法律制度保障。法律法規是金融科技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安全網,面對金融科技的挑戰,各國都試圖在法律層面予以調整和適應。例如,在支付清算領域,我國現有規則大多停留在部門規章層面,缺乏上位法的支撐,難以適應支付科技快速發展的需要。再如,各類融資活動、投資活動、類金融活動,都需考慮現有法規的不足和新技術的沖擊,除了立法之外,在司法、執法層面,也需要深入分析,如何為健康的金融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優化金融科技監管與政策。在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技術運用帶來的效益與風險并存,以傳統手段開展合規與監管工作,不足以應對行業快速發展轉型和風險傳播的變化。金融監管者的監管資源、知識結構和監管能力亦需與時俱進,監管框架也可能隨著金融科技發展發生改變,需要監管者在熟悉業務模式和技術特點的基礎上設計出更加符合政策導向、切合金融發展實際需要的監管框架,實現創新與風險的平衡。
著力培育金融科技專業人才,推動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研發。金融科技發展并不能完全擺脫人力,反而在創新中更加依賴高端專業人才的知識與智慧。對此,應該大力鼓勵一線城市給予金融科技專業人才更多的支持與保障政策,并且在國家層面統籌推動金融科技人才的教育、培養、培訓及國際交流機制建設。同時,依托科技專業人才,從金融應用場景的需求入手,全面推動新一代技術創新。重點支持以企業和研究機構為主體,加強底層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在新技術領域盡快形成一批知識產權和專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統籌加強創新設施建設和研發投入。
夯實金融科技的重大基礎設施。從全球來看,金融科技的沖擊都逐漸向各類金融基礎設施下沉。金融基礎設施擁抱新技術,不僅作為金融科技發展的支撐,也是整個金融體系變革的重要載體。在金融國際化與開放的大環境下,更需推動技術助力金融基礎設施國際化布局。如支付清算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征信與信用基礎設施,還有適應金融科技多樣需求的會計、稅收、律師、反洗錢、經濟鑒證類中介服務體系。
重視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與教育。要明確“保護誰”,因為不同金融科技產品與服務,面對的消費者偏好與風險容忍度截然不同,還需辨別弱勢、普通和高端金融消費者,以及“正常”與“惡意”金融消費者,進一步明確“保護什么”“由誰保護”以及“怎樣保護”的三個重要問題。而且,理性的金融消費與投資文化、專業知識的普及教育,都是實現金融科技服務健康發展的“土壤”。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加強理論研究,改善信息數據治理與價值發掘模式,引領金融科技場景與功能創新,進一步促進金融科技的標準化建設,進而實現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的目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9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