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張林園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瀘州 646099)
在“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中,課程體系開發和設計是基礎和前提,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發展的全面性和能力獲取的具體有效性。大學生是第二課堂最直接的參與者、受益者,是最重要的主體,因此,在進行第二課堂課程體系開發和設計時,非常有必要對大學生所思所想進行調查,了解現行第二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以及大學生對第二課堂內容的需求,提升大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的獲得感。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了解了已畢業學生和在校學生對目前第二課堂各類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參與度和有效度以及存在的問題,希望能對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提供有益參考。表1中,學生通過現有第二課堂課程的各就業力獲得感均值較高,處于“一般”水平線上,責任感及忠誠度、應變能力、專業能力的獲得感程度較強; 其中獲得感程度最低的是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其獲得感程度處于“一般”水平線以下,分別為66.7%、54.2%,這也是學生各方面能力中最為欠缺的。
在“實際活動開展對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度”評價中,各類課程的有效程度均值較高,處于“一般”水平線上。志愿公益(支教助殘、社區服務、公益環保、賽會服務等各類志愿公益活動)、實踐學習(社會實踐活動、就業實習、崗位見習等實踐活動)類型活動中,認為有效度處于“一般”水平線下的百分比僅有0、4.2%;其次是工匠技能(各級各類技能培訓等)、思想成長(黨團的培訓等)分別為8.3%、8.4%;認為有效度最低的是創新創業(各級各類學術科技、 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等及論文、專著、專利等)和文體活動(文藝、體育、人文素養等校園文化活動),認為“無效”和“非常無效”的百分比分別達到20.9%、16.6%。

表1 各就業力通過第二課堂的獲得感程度百分比及均值
在“對第二課堂各類課程感興趣程度和參與程度”中,我們發現志愿公益、實踐學習、工匠技能、思想成長類活動的有效度較高與學生的感興趣程度和參與程度高是密不可分的; 而有效度最低的創新創業類活動學生感興趣程度低、參與度也不強。當我們向學生介紹創新創業活動時,有學生問道:“是要我們畢業后都去創業嗎? 我們不想創業。”文體藝術類活動是當前各類活動中開展數量較多的,而調查顯示其有效度、參與度卻令我們大跌眼鏡,學生認為文體藝術類活動過多,體驗感和收獲邊際效益下降,同類活動占用大量課余時間,產生了一定的反效果。制藥與環境科學系2017 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某男學生干部:“開展的藝術類活動太多了,到了后面很多同學都不愿意參加,認為沒有多大意義。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利用晚自習時間下班宣傳動員同學參加。”
最后,學生操行成績(在第二課程成績單未實行前,學生第二課堂成績以操行成績進行體現)較高者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與操行成績較低者呈現顯著差異性。說明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好的好,差的差,整體素質不均衡;操行成績較高者多為學生干部,具有較強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在各方面素質培養的獲得感較高,這也為我們提高其他學生素質提供了發生可能性。
(1)兼顧各類課程活動的數量和質量。以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感為基準,開展有質有量的各類活動。沒有“質量”的“數量”會導致異化,學生單純去追求成績單記錄的數量堆積,浪費人財物;沒有“數量”的“質量”難以使活動參與普及大多數學生,教育面就會大大縮小,過分精英化教育也無法達到教育目的。對活動數量和質量的控制和要求也要注意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知識結構,平衡學生課內外時間,讓理論與實踐有機協調統籌起來,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重點加強創新創業類、工匠技能類課程建設。在調查中,學生普遍對“工匠技能”項目的“感興趣程度”高,但“參與程度”低、“活動開展對學生發展的有效度” 低。學生認為最大的影響因素是資源和平臺的局限,除了教學實訓外,很難獲得如參加省市級技能大賽等的鍛煉機會,而且在校學習技能技術與現實接軌程度低。可見高職院校要依據自身特色,要在充分重視其他模塊培養同時,更加側重于學生“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塑造。
(3)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課程參與過程和榮譽成果均進行真實客觀記錄,同時依據活動種類、等級、參與方式的不同,在第二課堂成績單中予以反映,能更好激發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比如對于既作為活動的參與者又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活動無論是否獲獎都要進行客觀記錄,它能折射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態度;那么對于參與活動獲得獎項榮譽、成果的更要如實反映,如果只是單純的“數量”記錄,就會導致“只要做了就行”“做好做壞一個樣”,育人實效會大打折扣。
(4)創新課程開展方式。在第二課程組織開展方式上,學生普遍認為形式過于“傳統和老套”,不能激發他們的熱情,若能更加尊重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實際需求采取一些新方式、利用新媒介等,感興趣程度會大大提升。我們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一些傳統方法仍具導向鮮明、公信力較強等獨特優勢,但同時要掌握大學生交流交往的新方式和特點,要運用新載體、新工具、新手段等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吸引、去引導、去成長。
我們希望在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中,能基于青年的需求、用青年認可的方式來吸引和培養,以真正提高大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