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嵐騏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金融業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由此促生了銀行表外業務,使之產生了與商業銀行中的負債業務以及資產業務齊頭并進的發展趨勢。而國內外在表外業務的研究中對表外業務創新現狀及風險管理探討較少。因此,文章基于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對表外業務的具體概念進行梳理;探討銀行發展表外業務風險的分類;介紹表外業務創新與風險管理的意義;在結合中西方銀行表外業務數據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從國家宏觀層面、商業銀行中觀層面以及客戶群體微觀層面針對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風險管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銀行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2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金融創新步伐加大,銀行自身經營結構發生深刻的變革,銀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產生了表外業務,這是銀行經營多元化的必然產物。表外業務的飛速發展為銀行提供了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同時,也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未知的風險,挑戰銀行的管理機制。2008年美國次貸金融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很好地說明了利益與風險共存,銀行管理的創新與機制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卻較快,如何使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這是我國商業銀行在長期發展中需要不斷思考與完善的地方。
1 國外國內研究綜述
1.1 國外關于表外業務的研究
美國著名的經濟和金融學家威廉·L.西爾柏的約束誘導型金融創新理論。他在對金融創新理論進行研究中取得一些成果并在1983年5月發表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這篇論文。這一論文對金融創新的動因進行了詳細敘述,同時還采用了直線程度模型對金融創新的動因產生進行了詳細說明;其中對于金融理論的研究還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是凱恩(E J Kane, 1984)提出的管制規避理論;其中派爾(Pyle)在進行的研究中還提出了道德風險假說;在克里斯托福·詹姆斯(J Christopher, 1989)的研究中則提出了比較典型的投資不足理論;除此之外,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德賽(Desai)和考(Kow)共同的研究中提出了特征需求理論,在保莫爾(Baumol)的研究中還提出了競爭市場理論。
1.2 國內關于表外業務的研究
邵維云(2006)在《發展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政策建議》中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距離當今金融國際化的形勢和商業銀行轉換經營結構的要求相差甚遠,應更新經營觀念、加強發展體系、整合資源、創新產品。胡靜(2011)在《銀行表外業務風險外部監管創新研究》一文中通過對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巨額虧損事件和世界主要銀行因監管不力而造成倒閉及巨額虧損事例的反思,論證了應對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加強外部監管的意義。黃成蓮(2012)以江西新余為例,指出了表外業務發展中的新問題,如央行信貸沒有對各法人金融機構的基層表外信貸業務進行調控,以及提出了相應的監管建議。
2 國內外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對比
2.1 科技和創新水平的對比
金融市場中西方發達國家受到先進的科技水平驅動,為金融市場的改革提供了物資條件。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先進技術在金融市場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信息處理技術的大量應用,使金融市場中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成本不斷降低,根據銀行業務的自身需求來設計相應的金融衍生工具,這樣就可以與全球的金融市場進行緊密地結合,進而可以向用戶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金融服務,這樣就大大方便了金融交易。此外,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都有比較專業的創新研發隊伍,他們可以深入分析市場需求變化,設計出滿足客戶需求的表外創新金融產品,這樣他們還可以在每年的利潤中抽取一部分資金用于新技術的研發,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在一定時間內科技相對落后,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技術創新和新的金融產品方面的投入比較小。因為在商業銀行中沒有設立專門的表外業務部門,并且銀行內部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商業銀行目前面臨著經營資金不足,技術條件落后,此外還存在比較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
2.2 表外業務產品創新對比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就已經創新了表外業務,隨后快速發展,種類不斷增加。在80年代金融衍生類產品充分發展,這一時期也是西方表外產品創新的高潮期。隨著幾十年的發展,表外業務和工具的品種豐富,多達1000多種,而且范圍十分廣泛,從知識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管理、咨詢、理財到金融衍生品等業務應有盡有,不僅如此,西方國家的技術相對成熟,而且十分多樣化,能滿足不同客戶不同層次的需求。
80年代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飛速發展創新產品,但是在我國對于表外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表外業務的產品種類非常少,現有的產品都是處于低端的業務中,比如傳統的結算、代理收付等,這些表外金融業務對銀行的盈利貢獻非常低。此外,我國商業銀行的創新業務品種單一,大都是在其他國家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的模仿與改進,這種狀態遏制了金融的創新,導致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新興的、高附加值的表外業務品種發展緩慢。
2.3 表外業務收入對比
目前西方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銀行所有收入的比例大部分都在50%以上,其中在所有的非利息收入中表外業務的收入占比也超過了50%。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金融市場中逐漸呈現出自由競爭的態勢,這也就促使商業銀行要積極尋求更多的渠道來實現利潤的增長,通過業務的改進來逐漸拓寬經營領域,在表外業務上要不斷進行創新發展。通過調查數據可知,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表外業務是金融市場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交易工具。
3 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的思考
3.1 從國家層面——加強政策指導與監管
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規范銀行表外業務。銀行表外業務的產品日趨多樣,不斷衍生新的品種,范圍也是不斷擴大,也就是說利益與風險共存。從中西方對比中也能看到,金融政策是影響表外業務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要制定相應的表外業務發展政策,引導其發展方向,促進其繁榮發展;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其操作流程,規避其風險。
營造寬松的環境發展表外業務。從中西方銀行表外業務創新對比中,可以看出表外業務的迅猛發展需要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然而我國金融市場中所實行的分業經營體制極大地制約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發展。
國家銀監部門加強監管防止銀行風險。從中西方對比中,可以看出西方金融危機的爆發一定程度是缺乏監管,任由其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因此,國家銀監部門要逐步完善表外業務監管體系,嚴格按照政策、法律等規定加強監督管理、考核評定銀行表外業務,監管銀行是否認真落實國家金融政策,是否嚴格執行金融操作流程,從國家管理層面幫助銀行規避風險,獲得最大化利益。
3.2 從銀行層面——完善制度并加大營銷
建立和完善表外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使銀行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規范業務人員與流程。盡快建立與完善信用評估制度、雙重審核制度以及業務風險評估制度等; 加強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商業銀行要及時向金融管理機構匯報表外業務的經營數據,強化交易透明度,便于監管部門進行監督,也能及時發現風險并加以規避。銀行應加強自身表外業務內控管理,嚴格表外業務的內部審核審批手續,堅持表外業務經營的自律制,確保國家風險控制政策和程序、銀行自身的風險制度與流程得到貫徹落實。
完善營銷策略,加強營銷理念與服務意識的構建。在國外對于表外業務都是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然而在國內卻無人問津,這多半是營銷環節出了問題。因此,必須樹立營銷的內涵是服務的意識,要不斷提高對表外業務在市場中的營銷推廣力度。在金融市場中對于表外業務的拓展需要與客戶進行密切地溝通與交流,切實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然后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來把金融產品推薦給他們,滿足企業的各項需求;同時幫助客戶分析自己的財務情況,向用戶推薦新的金融產品,從而引導他們的消費。在營銷中可以采用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手段,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在調研市場和客戶需求的基礎上開發一系列差異化的產品,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層級的客戶需求。
拓寬營銷渠道,提高銀行知名度。在鞏固現有直銷網點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間接渠道, 運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等多重渠道,及時把表外業務產品傳遞給客戶。同時,商業銀行應該在市場中開展更多的促銷活動,這樣就可以在市場中塑造更好的產品知名度,讓更多的客戶了解企業的產品。
3.3 利用“互聯網+”創造新的盈利點
進一步加速電子信息化建設,普及電子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使得各家商業銀行要重點發展網絡支撐平臺,努力發展好代理客戶理財以及咨詢服務,要加強內部電子運作軟件以及硬件環境的搭建,提高效率和質量。
利用電子銀行媒介,根據市場需求來開發更多的表外業務。商業銀行提供的電子銀行業務主要有電話銀行、手機銀行以及網上銀行等。當前我國的網上銀行還簡單地將銀行柜臺復制到互聯網上的初級階段,今后銀行功能要轉變為財務管理型,與客戶的金融需求融合滲透,與企業客戶的財務軟件實現對接,加強與國際化的接軌程度,真正實現為客戶提供足不出戶的3A服務,最終為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提供支持服務。
3.4 培育成熟的客戶以激發其金融需求
首先,建立客戶誠信體系,確保客戶的良好金融誠信,可以有效地減小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其次,向客戶及時宣傳、介紹表外業務的新產品,尋找與客戶的金融興趣點、利益點的有效銜接,開發潛在客戶,增加現存客戶的金融產品種類。
4 結 論
雖然我國銀行表外業務比西方國家開始的晚一些,但是發展迅速,并且我國地域廣、人口眾多,為表外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機會。隨著我國表外業務與國際的不斷深入融合,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也促使銀行不斷創新表外業務,這既是一個發展的契機,也是一個銀行管理規避風險的考驗與挑戰。要借鑒西方經驗與教訓,結合我國國情,做好深化銀行結構改革,建立健全銀行風險管理,不斷創新表外業務,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姚先霞.國內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比較[J].華東經濟管理,2005(1):26-27.
[2]鄧升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定價問題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6(6):125-126.
[3]謝啟標.國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金融論壇,2006(9):49-53.
[4]于春紅.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分析[J].商業研究,2004(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