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強 趙學臣 張茂紅 劉彥秀

摘 ?要:針對特種設備類型和數量繁多,造成特種設備檢驗工作復雜而繁瑣,檢驗人員的工作強度高和壓力大等問題,采用快速便捷報檢、檢驗人員現場檢驗和信息化錄入以及報告的自動出具等方式,開發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減少檢驗人員的重復工作量,提高檢驗效率,降低企業檢驗成本,快速高效完成檢驗任務,推動特種設備檢驗業務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特種設備;現場檢驗;網上申報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5-0191-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various types and quantities of special equipment, the inspection of special equipment is complex and tedious, and the work intensity and pressure of inspectors are high, and so on.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fast and convenient inspection, on-site inspection and information input of inspectors and automatic issuance of reports, a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is developed to reduce the repeated workload of inspectors, improve the inspection efficiency, reduce the cost of enterprise inspection,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complete the inspection task,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business.
Keywords: special equipment; on-site inspection; online declaration
1 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迅速,特種設備種類及數量的不斷增加,安全監察和檢驗檢測的任務越來越繁重,特種設備的安全運行,極大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市場經濟的穩定[1]。采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及水平,保障特種設備的安全運行。
國內許多專家、學者都對特種設備的發展、安全運行及管理進行了研究,針對檢測效率和可靠性、檢測成本等多個方面,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的管理系統也各有不同。如[2]從特種設備檢測周期、管理方式、設備質量檢驗、風險提前預防等幾個方面分析研究用大數據對特種設備進行檢驗的工作,但是有些系統為C/S結構,錄入報告較為繁瑣,不能完全滿足信息化需求。有些檢驗機構單純實現了網上報檢。
隨著特種設備檢驗業務量和類型的增加,檢驗報告的生成,各種特種設備的檢驗結果查詢,檢驗人員工作量越來越大,在檢驗人員和檢驗業務量配比不足的情況下,檢驗矛盾不斷加大[3],用傳統方法難以滿足特種設備檢驗工作發展的需要,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利用信息化手段智能的分配檢驗任務、現場檢驗電子化錄入,報告自動生成,將催檢、網上報檢、檢驗任務受理分配、檢驗任務接受、現場檢驗、報告自動生成、報告審核、報告發放、存檔等流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有機結合在一起。將設備庫、企業庫納入到系統中統一管理,并實現報檢設備、報告出具、檢驗任務、科室業績、繳費的統計查詢,從而提高檢驗效率和質量、提高檢驗報告出具的效率。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包括企業網上申報系統、現場檢驗無紙化系統、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三個子系統,滿足檢驗機構加大服務力度、公眾用戶(個人和企業)快速實現檢驗需求、政府有效監管的三大需求。
2 需求分析
隨著《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實施,結合行政方式和服務方式的轉變,結合各地個性化檢驗需求,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特種設備檢驗行業融合,開發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特種設備檢驗管理信息系統,借助移動客戶端實現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和服務,實現檢驗流程的無紙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檢驗效率和可靠性,提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企業或用戶通過外網報檢系統實現用戶的多元化報檢方式;檢驗人員利用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催檢、受理、分配、審批、統計、打印、繳費、導出等報檢業務;開發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客戶端現場檢驗無紙化系統進行現場檢驗的原始記錄的保存和上傳,實現自動生成報告,并在報告上用二維碼技術實現顯示該次檢驗的詳細信息。
整個檢驗的業務流程如圖1。
3 系統設計及實現
3.1 網上報檢
針對窗口報檢的效率相對較低,報檢人數多時,容易造成人員排隊等待時間長等問題,研發網上報檢管理系統。系統會根據單位組織機構代碼和該單位設備關聯,顯示該單位所有特種設備。網上報檢時只需選擇所需報檢設備即可,減少報檢用戶的重復輸入量。
(1)實現用戶網上注冊、登錄、網上報檢、檢驗論壇。(2)以用戶為中心,轉變服務方式,減少辦事環節、縮短辦事時間,降低用戶到檢驗機構報檢所花費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提高服務滿意度。(3)可查詢報檢流轉狀態等,了解所辦事項的辦理進度。輸入身份證號、密碼信息,即可在特種設備檢驗網上申報系統,點擊檢驗申報,選擇檢驗設備類型,開始報檢。檢驗類型包括定期檢驗,安裝監檢,制造監檢。申報完成之后,點擊左側“已申報”,可以查看企業所申報的設備信息。
3.2 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
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主要包括設備催檢預警,報檢任務管理,檢驗管理,報告管理、繳費管理,統計查詢等。以工作流的方式展現給用戶,具體檢驗流程包括報檢受理、任務安排、原始數據錄入(電子化管理)、制定檢驗方案、檢驗方案的審核、檢驗數據錄入及檢驗報告編制、報告審查發布和備案,收費管理等[4]。
3.2.1 設備管理
(1)預警本地區快要到達檢驗日期的特種設備,通過短信平臺通知到企業聯系人。(2)從各個條件對本地區的特種設備進行預警查詢。(3)查詢報檢預警和超期未檢設備。(4)查詢一個企業所有預警設備。(5)對預警設備進行書面催檢,生成書面催檢通知書,通知企業(可借助短信平臺)。
3.2.2 檢驗流程
主要功能:報檢受理、任務審批及分配、任務分派、方案制定、檢驗報告制定、審核、審批、報告批量打印、電梯使用登記證打印、報告發放登記、二維碼報告追溯。
原始記錄電子化,現場填寫,所見即所得,填寫樣式和打印樣式一致。填寫完畢后自動形成意見通知書(或聯絡單)、檢驗報告等檢驗所需的格式輸出。
在報告首頁加入二維碼,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報告造假,另一方面也可實現報告可追溯,便于用戶查詢。
把整個業務流程整合到一個統一的流程中,從報檢、受理、制訂方案到生成報告完全在一個流程中。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對每一臺設備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控制,通過一個受理編號可以查詢到每一臺設備所在的環節、辦理人、辦理意見、辦理時間。
批量后臺打印實現無人值守,報告發放登記通過二維碼掃描直接完成,打印報告后系統自動發送短信通知企業領取報告,外網申報平臺可查詢到報告審批狀態。
3.2.3 統計查詢
(1)查詢是以列表的形式展現符合查詢條件的所
有數據,同時將結果集導出到excel中。(2)統計是以立體圖的形式形象的展現數據之間的對比和差異。
3.2.4 收費管理
(1)這種并行的模式,可以避免報告已經打印發放,企業客戶還未交費,只有領導批示備案才可以通過借開發票和緩交申請。(2)發票開具可以靈活的自定義;支持多臺設備開一張發票、一臺設備開多張發票、多臺設備開多張發票。(3)收費項目支持多種收費模式;支持收費測算、緩交申請、借開發票等多種收費模式。
3.2.5 行政管理
主要功能:行政管理、檢驗設備儀器管理、人員資質管理。
3.2.6 企業管理
(1)系統會定時從監察管理系統中同步本地市所有企業信息。(2)企業管理里面能夠查詢本地市所有使用單位和生產單位的詳細信息。
3.2.7 設備管理
(1)系統會定時從監察管理系統中同步本地市所有設備信息。(2)實時監控所有設備所處的狀態,有效監管所屬地的設備。
3.3 現場檢驗無紙化系統
隨著特種設備的不斷增加、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安全要求的不斷提升,傳統的檢驗流程和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檢驗任務的需求。因此在新的形勢下,需研發現場檢驗無紙化系統,全面提升檢驗效率和可靠性。
利用移動客戶端和檢驗系統結合,檢驗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減少,檢驗時間縮短,提高了檢驗效率,方便了檢驗人員現場檢驗,減少檢驗人員工作壓力,提高檢驗效率,提升了單位業績和服務能力;快速高效的檢驗縮短了企業為進行檢驗而暫停工作的時間,提高了企業工作效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及時快速檢驗,降低風險,減少特種設備危險事故的發生。
通過移動設備利用無線連接互聯網,實現檢驗員的檢驗任務下載、檢驗任務現場檢驗電子化錄入原始記錄,原始記錄可實現離線保存、在線上傳,并可將原始記錄保存為該類設備檢驗原始記錄結構模板,便于檢驗員下次高效的完成檢驗任務。
主要包括任務管理、模板管理、系統管理等。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現狀和需求,借助互聯網和Andriod客戶端進行研發,研發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特種設備檢驗管理系統,有效提高了基層檢驗機構的檢驗效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公共服務信息化、智能化。
參考文獻:
[1]劉宏宇.基于web的特種設備檢驗業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廈門大學,2014.
[2]才振宇.大數據在特種設備檢驗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8,246(2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