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琪
摘要:網絡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革,不僅如此,對文學來說,網絡時代也帶來了文學的新變革,使文學發展呈現了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在網絡時代,新媒體文學應運而生,帶來了文學的新繁榮、新面貌,使文學也表現了現代與傳統的兩種模式,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時代的文學展現出的優越性也更加明顯,本文將現代化的網絡文學與傳統紙媒文學進行對比,以此為視角分析網絡時代文學的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主體;文學功能;發展趨勢
隨著現在網絡及新媒體的出現,文學寫作依托的載體及形式也越來越體現“與時俱進”的個性特質。網絡為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閱讀載體,也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創作源泉,新媒體的出現,令文學發展走出去,走到大眾的世界。而且這兩年網絡影響力越來越大,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文學創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對應的新媒體時代的文學也在這個時代利用這個契機風風火火登上了時代的舞臺,成為文學走向個性化發展的一個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學主體的多元化。新媒體文學借助網絡這個載體吸引了大眾的參與,使得文學主體呈現了多元化的特點,主體的身份從單一的專職作家、學者走向了各個領域,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專業背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等都被囊括其中,文學的內容不再單一化,而是表現出文本思想的多樣化,使文學語言具備了多學科、多領域的相融視野,這樣的發展方式,毋庸置疑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文學主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在網絡上參與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實踐的主體年齡層不一,年齡層跨度大,老一代的藝術家反而由于對網絡操作的不熟悉和接受程度慢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在網絡文壇沒有展現出較為活躍的身影,相反八零后由于對新事物敏銳,接受能力強,他們很快可以在網絡市場找到自己的空間,他們大膽的言論方式、打破常規的表現形式也總能與傳統時代碰撞出火花,沖擊著文學的發展。網絡給年輕作家群體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好時機,也使文學思想更具激情和活力,提高了文學話語的批判力度,更進一步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帶來了文本新的面貌——強有力的批評精神,敏銳的先鋒意識,極度激情的創新意識。雖然在思想深度、理性判斷和語言文字功底、寫作技巧等方面這些年輕的作家主體還需要雕琢和磨練,但網絡時代文學主體新的多元化特點對文學帶來的積極效果一定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文學交流意識的提升。網絡改變了傳統文學中“一對一”的交流模式,實現了多維度的互動交流,尤其以文學批評為主,出現了圍觀者、正反方、論友與論敵,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以前的傳統文學中,作家有觀點,通過紙質媒體來展現,出版速度、傳播速度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作家、閱讀者的很多觀點、想法都不能及時的傳播出去,具有很強的滯后性,而網絡時代的文學,它可以快速的利用網絡傳播,進行信息共享和交流,讀者可以把自己閱讀后的態度、意見及時反饋,作家看到后也可以及時對他們的評論進行回復、跟帖,就像現在網絡上比較流行的微博、論壇一樣,可以形成多人群、多角度的用文字交流,這說明了網絡時代文學創作主體的交流意識在逐漸提升,網絡文學已經是現在的一種主流方式,閱讀電子書的群體也越來越多,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趨勢。這種新方式從專業性和學術性角度來說,并不被專業學者所認同,尤其是很多學院派的教授學者不能說完全鄙夷網絡文學,但他們對網絡文學的學術性、理論性是持保留意見的,畢竟從學院派的學者角度分析,網絡文學的創作門檻確實較低,也沒有太多專業的學識要求,不免會有一部分質疑者。但在知曉其中的弊端下,要看到網絡文學的價值,這種方式會使創作主體與閱讀者之間形成一個網狀的交流軌道,會帶來新思潮,尤其體現了主流思想的發展方向,這是值得學界深究的,網絡時代為文學的言論提供了一個互動的空間,不自覺的強化了大眾的“對話意識”,網絡時代文學的“對話”是即時的、現場的、短兵相接甚至是火藥味十足的,從而使文本表現出一種自覺而強烈的批判精神。因此,我們說這種多樣性的交流方式也為文學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讓每個人的才智都得到充分展示,活躍了原本單一的文壇,在這種對話和碰撞中,新的思想和理念被升華,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文學創作的新活力和更大的激情。
第三,文學功能的多樣化。由于網絡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網絡時代文學的功能也呈現了多樣化的特質。傳統紙媒時代文學強調“文以載道”,注重文本的政治教化功能,而網絡時代更多強化的是市場功能,從娛樂的角度吸引大眾關注,即便網絡文學中也言志抒情,但這種評論大多數主觀性的,是從文學主體的個人角度來闡述的,不乏還會有一些調侃式自述文本。新的網絡文學雖然缺乏傳統紙媒文學所具備的專業度、學術性、嚴謹性,但從后現代精神的角度來觀察,其更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反映了當今時代大眾的主流審美取向。就好像之前網絡非常熱的“甄嬛體”,隨著一部宮廷劇的熱播,劇中的臺詞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詩風韻而被廣大網友效仿,并被稱為“甄嬛體”,其特征是語言復古、略帶古韻。不少觀眾張口便是“本宮”,描述事物也喜用“極好”、“真真”等詞,瞬間,“甄嬛體”紅遍網絡;還有大家熟悉的“淘寶體”,也隨著網購熱一直被大眾效仿,2011年7月南京理工大學向錄取學生就以“淘寶體”方式編輯錄取短信,2011年8月1日,外交部在微博用“淘寶體”招人,還有一夜之間走紅網絡的“咆哮體”“梨花體”“元芳體”都在很短時間內被社會接受并廣泛使用。那么可以說網絡文學雖為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其符合主流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發展的速度是相當快,而且從實際的效果來講,這種新的方式確實是讀者互相交流閱讀感悟心得、互相學習的一種便捷方式,使文學走向了更加自由化的領域。
網絡時代的文學走向了更加個性、更加多元、更加自由的領域,也突顯了更加強烈的批判精神。當然,網絡文學的自由個性化發展,也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這是由網絡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從文學理論學術化和規范化的意義層面上講,網絡文學的發展利弊問題一直是存在爭議,也確實需要客觀看到網絡文學存在的問題。網絡文學由于其參與的便捷性吸引了各個領域階層的大眾參與其中,這里面的觀點更多是批評主體很主觀的個人見解,不難看出其中肯定會有極端化、片面化的觀點,如果對這些話語沒有積極引導,對整個文壇也一定會產生些消極影響的,甚至可能會沖擊到傳統學院派作家的創作熱情。但是如果能克服自身缺陷,網絡文學一定會有積極樂觀的發展前景,并以其多元化多樣化的形式和豐富飽滿的思想內容促進整個文學界的繁榮。
其實,無論是傳統的紙媒文學還是現在應運時代要求產生的網絡文學,都是值得肯定的,它們都是文學的存在狀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我們都難說確定的去做一個評價,沒有絕對的評判,但值得肯定的是網絡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效的話語沖擊、實現了思想的交流互動以及主流的對話,
那么肯定可以極大限度的促進文學批評的更新,推動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
網絡文學代表了文學發展的方向,是文學發展個性化的一個表征,可也必須認識到,在文學界中對“個性”的標準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有人大肆鼓吹“個性文學”,被認為是消費社會語境下必然趨勢;也有人堅決斥責“個性文學”,說其違背了文學本身的價值觀。不管何種觀點孰對孰錯,文學界確實一直不敢正視“什么是文學個性化的標準”,當眾多的學者在爭相討論文學個性化問題時,筆者認為還是需要對這個標準做個梳理以更明確討論的意義。當然,網絡文學是否可以成為分析文學個性化的典型問題,還值得熱議,但必須看到網絡文學的價值,必須認清網絡時代文學的發展趨勢,要有前瞻性,勇于肯網絡文學的優勢價值理念,在這個大的環境下給文學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平臺,網絡無限的資源肯定會令文學界產生更加宏大的思想,這種寬廣的人文環境也必然會引發更多大眾對人性的思考和感知。
參考文獻:
[1]蔚藍.因特網與文學批評[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12).
[2]王一川.批評的理論化[J].文藝爭鳴,2001(2).
[3]黃鳴奮.網絡文學之我見[J].社會科學戰線,2002(4).
[4]張曉明.網絡文學的現狀與前瞻[J].淄博學院學報,2002(3).
[5]宋炳輝.網絡時代的文學批評與人文學術[J].上海文學,2003(1).
[6]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題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7]張英主編.網上尋歡[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
[8]劉學紅.網上江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9]歐陽友權,等.網絡文學論綱[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10]譚德晶.網絡文學批評論[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