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作為當前整體藝術體系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傳達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凝聚社會共識等系列層面上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影視藝術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實際上由于消費市場龐大、資本市場不斷助推等多元化的因素,我國的影視藝術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而全面的發展,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實,而影視藝術的持續發展實際上與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與實際應用密不可分,技術是影視藝術不斷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有賴于近年來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在上述基本語境下,影視藝術發展過程中積極實現與相關技術的有機融合是重要的命題,對影視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這方面的研究和相應的實踐工作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和持續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從各自差異化的視角進行了研究,涌現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研究成果,而在系列既有研究成果中我們要重點進行評述的是《影視技術概論》一書。
《影視技術概論》一書是2006年4月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影視技術主題類書籍,其作者是學界德高望重的李念蘆老師。書籍填補了我國影視技術領域相關主題書籍的空白,在我國影視藝術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全球影視藝術發展史的宏觀視角看,實際上歐美發達國家較早地關注到了影視技術這一關鍵性領域并進行了系統的主題研究,如蘇聯著名學者戈爾多夫斯基在20世紀40年代就出版了其重要代表作品《電影技術導論》,這在國際電影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曾在影視界產生了轟動效應,一定意義上這本著作的重要價值在于它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提出了電影技術這一概念并進行了系統研究,剖析了影視藝術與影視技術之間的緊密關系,這具有開創性意義,此后英國學者伯納德·哈佩的書籍《電影技術基礎》實際上屬于統一范疇的作品。我國影視技術領域的研究較之于歐美發達國家要晚,新中國成立前曾有組織相關人員學習和翻譯國外影視技術方面著作的案例,之后著名學者孫明經曾在電影學院開設了相關的專業課程,系統講授電視技術知識。但之后由于一系列原因又一度停止,體現了在特定歷史發展語境中影視藝術健康發展歷程的曲折性。從上述背景下把握和理解該書具有重要意義,該作品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開啟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偉大歷程以來在影視技術研究領域的重要作品,在推動我國影視技術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該書廣泛結合國內外主題研究成果,緊密圍繞影視技術這一特定主題,從化學影像、電視技術等系列層面上對于當前社會語境下的影視技術這一命題進行了系統剖析,涉及活動影像的發展演變歷程、拍攝原理以及制作流程等多元化內容,是目前我國學界最為權威的影視技術主題作品,是大中專院校學生、相關從業人員學習和參考的重要書籍。
從作品的內部結構而言,該書整體上分為基礎篇、化學影像篇以及電視篇三個部分,涉及影視技術層面上的系統內容。作品的一至四章為第一部分,即基礎篇。其中的第一章為“活動影像的發明及其演變”,這一部分內容立足電影電視的發明以及發展歷程,重點闡述和探討當前數字化技術對影視技術的深刻影響;第二章為“活動影像拍攝的原理”,這一章系統闡述了影像拍攝過程中的動態再現原理以及活動影像攝取、再現速度等內容,同時涉及了電視電影畫幅尺寸這一命題,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具體尺寸的演變發展過程;而第三章“光色特性和人眼對光色的識別”和第四章“色度圖與色彩管理”則立足影視作品的圖畫色彩這一主題,從電磁波、光的相加原理等角度對影視圖像色彩進行了剖析,具有一定的理論性。第五章至第十一章的內容為第二部分,即化學影像篇。這部分內容從化學活動影像的制作流程、感光膠片、攝影以及電影聲音的記錄與放還、電影放映技術、影片洗印加工工藝及設備等諸多層面進行了系統闡述,對影視技術這一命題中的系列內容進行了全面剖析,是作品的核心內容。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為作品的第三部分,即電視篇。這部分內容系統剖析了電視影像這一系統命題中的攝取原理及使用設備、電視信號的發射與電子影像的再現以及視頻信號的記錄、放還和轉換等系統命題,諸多內容值得我們認真參閱。
影視相關技術在影視藝術這一整體命題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主題的研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而該書在這一領域為我們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曉星/碩士,衡水學院數字媒體技術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