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琴
摘要: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彼囆g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普通高中美育基本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展文化視野、培養美好情操;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學生興趣的形成與發展關系到學生能否持續、有效的學習,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成為了判斷課堂效率的標準,
關鍵詞:音樂興趣;培養;路徑;方法
前蘇聯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德米特里·鮑里索維奇·卡巴列夫斯基認為:道德塑造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音樂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某些技能技巧,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對音樂進行正確的欣賞和鑒別的能力。[1]愛因斯坦的“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的重要意義早已被人們所認知,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關注和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持續學習音樂,樹立終身熱愛音樂的愿望。
作為教師該怎樣在教學中引導、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讓興趣成為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讓學生能夠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這是值得我們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在大力提倡綜合素養教育的當下,音樂教育正在成為學生性格養成重要的載體,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自身多年從教經驗和音樂教育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
學校是育人的基地,在校園創設良好的音樂氛圍至關重要,切實為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提供了前提條件。如在音樂課室張貼音樂家的畫像,在校園走道上懸掛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音樂格言,還可以出版有關音樂專題的墻報或音樂板報等等。另外,還可以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在課間播放經典的音樂作品,介紹音樂家的生平故事,通過日常的耳濡目染強化孩子們對音樂的感性認知。然后通過音樂課堂的專題教育讓學生通過了解相關的音樂常識,了解作曲家們的事跡,從而引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關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興趣感。
還可以在學校組建各種音樂社團,通過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們排練各類音樂節目;在每學期的音樂課里開展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主題音樂會,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華的舞臺,在學期末或節日期間組織歌詠比賽、文藝匯演、音樂知識競賽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充分利用家長會對學生家長進行教育和引導,讓家長在家庭當中培育更好的音樂認知環境,通過伴聽伴賞激發孩子濃厚的音樂興趣,充分利用地方的平臺資源,通過欣賞經典音樂會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戲曲,提升孩子的審美感知力。
二、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
普通高中新音樂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提到,“音樂鑒賞是以聆聽、體驗、探究、評價等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品賞。”內容要求還強調,“聆聽豐富多彩的音樂,體驗音樂的美,掌握音樂欣賞的基本方法,養成聽賞音樂的習慣?!盵2]一直以來,人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只有用心去聆聽音樂和品味音樂的內涵,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音樂的美感,陶醉在音樂的旋律當中。正確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生活之音》這一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關注和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分析《打字機》、《蓋郵戳》等樂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聆聽樂曲中的節奏聲音,學生通過聆聽,發現樂曲中的旋律是通過模仿工作中的節奏律動來創作的,瞬間提起了濃厚的興趣。最后,學生通過聆聽明白到,生活中的聲音可以成為創作音樂的素材,從而激起了他們發現聲音、聆聽樂曲的興趣。
教師應把握好課堂這個平臺,引導學生聆聽優秀、具有代表性、能激發學生心靈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藝術精品。有效地幫助學生聆聽音樂,探索音樂的內涵,學生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所以,音樂教學必須突出和注重音樂聽覺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
三、有效開展課外音樂活動
培養興趣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有趣階段、樂趣階段、志趣階段。有趣階段的音樂興趣處于一種低水平的、不專一的階段,興趣處于不穩定的狀況。樂趣階段相對有趣階段來說,比較專一和穩定,不輕易動搖。而志趣階段的興趣則是一種高水平的、相對專一的、穩定的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事情,要把學生的興趣從有趣階段發展到志趣階段,是需要通過定期的、長期的培養才能實現。所以說課外音樂活動是一種持續而有效的途徑。
普通高中的音樂課程,既有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創編以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等必修課,也有將合唱、合奏等藝術實踐活動納入課程化管理的選擇必修課程。[3]無論是學校自主開設的選修課,又或者是學校開設的音樂第二課堂,都能充分拓展學生音樂課程的選擇空間,能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及熱情,同時也形成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協同育人的美育格局。
課外音樂活動不但可以給學生一個發展自身音樂興趣的平臺,并能根據學生的不同音樂特長,因材施教的培養和發展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興趣,學生的興趣才能在實踐中才得以發展。[4]課外音樂活動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活動,而音樂本身的實踐形式就是多種多樣的。如學校的第二課堂開展的合唱班、舞蹈班、聲樂班、樂器班、戲劇表演班等。這些課外音樂活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信,幫助學生獲得享受成功的喜悅,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集體協作精神及各方面的能力,還增強他們的音樂興趣。
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既給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同時又有針對性的發展了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還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施展音樂才華的機會,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從而使學生自覺抵制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消極和不良影響。通過課外音樂活動,充分展現了音樂教學的生動活力,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持久的興趣。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
音樂教育同樣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充分創新載體,為原本枯燥的教育過程注入多元的活力。而多媒體教學是讓學生直接獲得感性知識的最直接的一種教學方法,其聲畫結合的方式更易于為孩子們所接受,對音樂元素和音樂知識有更為綜合與立體的呈現。教學時它能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認識,能從感官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多媒體教學對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音樂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聆聽”、“觀看”、“感悟”來增強教學的效果。而這些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否則是難以完成的。如果說音樂課堂讓學生過于依賴于課本上的文字、符號,便無法讓學生從多方位感知音樂的美感和內涵,從而使學生逐漸失去想象中音樂對他們心靈的啟迪和感情的抒發。[5]漸漸對音樂課程產生乏味、厭煩的情緒,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渙散現象,而教科書只能記述文字、符號、樂譜這類可看、可讀的內容;而不能表現出這些文字、符號、樂譜所代表“音”的實質性的東西,也就是“聽”的內容,我們要使“看”和“聽”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經常處于一種聲、韻、義融為一體的感知狀態,加強對樂音的感受、歌曲的理解、意境的體驗,以樂激情,以情生悟,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課堂上教《西洋管弦樂隊》這一課,我先在PPT課件里展現出各種木管樂器的圖片,讓學生說出各個形狀不一,外形各異的木管樂器的名稱;然后,分別在各種樂器的下方設置音響按鈕,介紹完每件樂器以后,能對應樂器的圖片去引導學生聆聽每件樂器的音色。這樣,學生就能更清晰的分辨樂器的音色,這種教學方式在脫離多媒體的情況下是無法進行的。聲畫結合的體驗方式,在學習效果上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音樂感知,使得學生在“看”和“聽”的雙重刺激下,大大激起了學生的音樂興趣,進而使音樂課堂更加生動、精彩。
眾所周知,興趣從來都不是天生的,持續、穩定的興趣是要靠后天培養的,而興趣恰恰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改變傳統僵化的音樂教育模式,鼓勵創新,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樂中學,在玩中學。通過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抗拒變為接受。[6]努力探索音樂教育的課外實踐路徑,更改單一的音樂教育模式,為學習過程增添樂趣。教師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只有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音樂興趣,在課外活動實踐中不斷鞏固的音樂興趣,才能真正激起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原動力,才能使學生在情感上真正喜歡它,從而使學習音樂成為一種自覺追求,成為可持續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重光.怎樣教孩子學音樂[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2.
[3]周世斌.音樂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4]周文靜.淺談小學音樂如何進行趣味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3.
[5]李珊興.興趣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9,3.
[6]潘泳衡.談高中音樂如何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J].北方音樂,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