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越來越快的發展,城鄉規劃現在面臨著發展速度不協調,社會矛盾嚴重及環境惡化等問題,需要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規劃轉型。響應國家的發展計劃,本文將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城鄉規劃的轉型提出新的思考,改善目前出現的問題,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推動我國當前發展計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鄉規劃;轉型思考
經濟的發展大大提升的城鎮化建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新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突出性問題對城鄉規劃造成了影響,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根據現有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城鄉規劃設計,只有這要,才能讓城鄉規劃轉型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實現城鄉之間的協調,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實行,為人們提供更好地生活條件。
1、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轉型分析
1.1轉型思考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推動力從根本上來說,是城鎮居民,因此將我國城鄉調整為二元結構組成,區域及城市內部二元化是關鍵舉措。而在新時代中,則需要走向城鄉結合,各項資源互補的道路,其關鍵點就在于以人為本、生態文明、與自然協同發展。新時期城鎮化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城鎮化發展模式的轉變[1]。
因此,對于城鎮化道路的轉型,也不能離開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理念,在推動力中,應當將原本的工業發展轉變為城鄉經濟發展,強化發展城鄉轉型中的第二、三產業。新時代發展重點也不應當局限在城市規模的拓展,更應該關注提升城市功能方面,注重城市功能建設為人們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升、并利用城鎮化發展帶動相關地區的城市化建設,對小城鎮協調發展產生促進作用,讓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向城市群轉化,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狀態,制度上也要保證頂層與基礎能夠有效結合。
1.2轉型條件
對于城鄉規劃轉型而言,其需要具備以下幾種條件:首先,就是轉變城鄉規劃的思維模式。在發展新型城鎮化中,必須將以往的城鄉規劃理念拋棄,只有轉變城鄉規劃思維模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城鄉規劃轉型。并且,城鄉規劃的轉型需要以當地人民群眾為核心,了解群眾生活需求,從而以提高民眾生活水平質量為任務目標推動城鄉規劃轉型的發展。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相關部門需要將當地經濟發展于城鄉規劃轉型有效協調起來,同時將周邊的環境因素納入到城鄉規劃之中,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實現城鄉規劃的多元化與開放化發展[2]。
其次,調整城市內部結構。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現在城市內部結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城市空間的發展需求,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多樣化,提升生活水平,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城市規模進行轉型。并且,城市內部結構在越來越快的社會發展中,也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對城市功能的充分發揮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所以,若是想要我國能夠進一步發展,促進城市建設規模,就需要做好城市內部結構調整[3]。
最后,需要實現城鄉及區域的協同發展。對于新型城鎮背景的城鄉規劃轉型,更應該注重城鄉與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以各種角度對城鄉進行規劃,實現區域與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協同發展任務目標。在我國以往的城鄉規劃之中,為了能夠讓經濟快速發展,更加強調城市發展,對于農村發展卻并不重視,但是,在新型城鎮化條件下,對于以往的思想應當摒棄,重視城鄉協調互補。并且有一點需要注意,即城鄉一體化轉型并非是將鄉鎮與城市同樣規劃,更不是將所有鄉鎮轉變成城市,而是需要考慮自身實際需求,在整體發展的大前提下實現城鄉協調互補,城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4]。也就是讓城鄉文明文化發展方面互相借鑒學習,產業上互利共贏,生活上互惠互利,空間上協調發展。另外,對于區域及城鄉規劃,應當轉變以往的城市發展為主思想,更重視鄉鎮與城市、區域之間協同發展。實現城鄉之間功能資源匹配,基礎設施、城鄉結構、形態功能、政策環境協調發展。
2、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轉型面臨的挑戰
2.1價值觀轉變挑戰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此過程中,也為不同城市的發展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問題,需要轉變過去以經濟發展為主要城鄉規劃模式的方式,統籌社會、生態、環境文化等因素,發展全新的價值發展觀。
2.2理念轉變挑戰
在新型城鎮的發展背景下,對于城鄉規劃應當回歸以人為本理念,重點任務目標是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從對人口數量的重視轉變成對人口結構的重視,關注農村的轉移人口及留守人員,一切根據人的需求進行城鄉規劃。
2.3主導范式挑戰
我國客觀資源及社會環境正處于我國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約束之中,城市發展道路也需要從原本的高資源消耗,粗放式管理向資源集約及內涵型管理轉化盤活存量,控制變量,對城鄉結構進行優化。
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的轉型策略
3.1促進城鄉協調,實施差異化發展
城鄉生態與空間協調是城鄉發展規劃的前提,以保護農業生態資源為核心,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創造可持續發展理念。所以,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尊重鄉村文敏及自然生態,保護農業生態用地。對于這一點,首先需要構建友好安全的生態基底,在區域層面中強調生態管制協調,保護城鄉規劃中涉及到了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水資源等區域,細化空間管制要求,對行政區劃部門職能按照調控、監管、協調、指引分為四種類型,統一制定可行的規劃管制策略。其次,構筑整體區域低環境發展模式,加強生態基礎建設,在生態文明中引入人類文明,利用生態空間,建立人居空間與生態空間之間的紐帶。
在縣域層面上則需要規劃好城鄉規劃、土地規劃、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了解城鄉資源本底,實施“六線”形式的空間管制,在空間布局中側需要對糧食主產區優先確定,將工業園區、旅游區、物流園區等合理規劃選址等。并尊重城鄉之間的差異,對于“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政策及“美麗農村”建設作為城鄉規劃中的重點。
3.2探索存量規劃,適應城市階段發展變化
城市規劃已經逐漸向城市空間運營績效提高為目標轉化,以中觀結構來看,則是對城市的生態、文化、居住等進行戰略性布局,在經過空間的快速發展夠,城市框架已經逐漸拉開,很少會出現以往的“拉框架、圖色塊、定格局”的發展模式,將會面臨大范圍的城市建成區域,向存量規劃發展。需要在有限的空間框架之中利用空間結構秩序梳理優化,整合戰略資源從而實現功能和品質的提升。并將藍圖式規劃向過程式規劃轉變,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提升民眾的幸福感,控規的編程理念也由“技術理性”轉向“程序理性”。
3.3以人為本進行城鄉規劃
城鄉規劃正在面臨著轉變空間話語體系的情況,也就是說以人的需求為核心進行城市規劃,新時期的城市設計主要包含人性化、特色化、現代化城市設計離你那、對于實質功能、文化特色、細節品質更加關注。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低碳社區的建設,實行“低碳經濟”“低碳城市”,利用減少碳排放量保證城市社區的生態環境,實現量化城市社區發展,減少資源的浪費。如德國的弗萊堡瓦邦、英國的貝丁頓社區等,實現城鄉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
總之,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下,我國城鎮化建設愈發快速,并在這一階段提出了以經濟增長為指標的城鄉規劃,主要規劃類型是藍圖式及增量型。但是,在近幾年中,由于我國的粗放型管理,經濟發展已經跟不上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受到影響,需要整體將城鄉規劃轉型,從而促進我國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用發.關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的轉型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8(49):127-128.
[2]祁雪貞.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的轉型思考[J].住宅與房地產,2018,No.497(12):119.
作者簡介:
王永生,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自然資源局,河南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