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低碳建筑設計方法相關內容,做了簡單的論述,總結了常用的方法,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目前來說,在低碳建筑設計實踐中,主要應用以下方法:(1)基于數學模型的建筑性能模擬方法;(2)單因素法;(3)BIM技術方法等。通過方法的分析,明確低碳建筑設計方法的具體應用方法和范圍,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低碳建筑設計;BIM技術;單因素法;建筑性能模擬法
目前來說,環境污染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節能減排和低碳環保成為了各個領域發展追求的主要目標。建筑行業是能源消耗主要產業,引入低碳節能設計理念,做好設計和施工等環節的節能環保把控,有重要的意義。現結合具體研究進行如下分析。
1、基于數學模型的建筑性能模擬方法
低碳建筑設計中開展建筑性能的模擬分析,主要通過相應方案的設計,完善建筑信息數據。比如,構建數學模型整合并且利用數學信息,借助計算機技術,開展模擬研究。目前來說,數學模型模擬分析法的應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利用此方法,開展建筑方案的設計,對提升節能方案的質量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增強建筑性能水平。在設計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進行技能設計,通過優化設計參數,帶動綜合性能水平的提升。優化建筑設計方案時,提升方案的質量水平,借助數學模型,開展建筑性能的分析,借助計算機技術手段,開展建筑基礎設計,通過優化設計,實現資源的分析以及整合。除此之外,在狀態空間內采取相應的計算方式進行分析,需要構建建筑性能模擬分析軟件系統,實現數據的跨平臺應用。利用計算機軟件功能,綜合對比各類方案,增強人員和設計人員的溝通,通過多種形式,模擬分析低碳建筑設計方案。此方法的運用存在著以下缺陷:使用的理論模型和具體情況對比,模型的簡單性和抽象性,使得分析結果難以和實際情況相互匹配。除此之外,采取此方法很容易和設計人員給出的設計方案產生差異,難以適應設計人員的思路。
2、單一因素法的設計
低碳建筑設計中運用單一因素法,主要是以建筑的某個方面的節能因素為主,將其作為突破點,開展全面的設計。目前來說,人們對建筑物的環保性能和低碳性高度重視,行業人員不斷加大低碳建筑設計的相關研究,積極探索如何將低碳環保理念融合到建筑設計實踐的方法。開展低碳建筑設計,建筑的整體結構需要相應技術的支持,并且要能夠和周圍的環境有機融合,加強建筑和環境的有機融合,實現低碳節能技術和理念等和建筑形態構建的銜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不過單一因素法的應用,過于強調某種構成要素,難以從整體角度把控,做好建筑碳排放量的把控,整體評估以及考量的水平不高[1]。
3、BIM技術設計
從低碳建筑設計實踐的角度來說,BIM技術的應用,主要通過構建建筑碳排放量的模型。具體如下:1)基于LCA的模型。在BIM模型中構建基于LCA(生命周期評價理論)的碳定量評價系統。早期的應用中,基于LCA的定量評價方法運用,需要收集大量的投入產出數據信息,方法運用時的工作量很大,借助BIM技術的功能能夠克服。因為收集和運用的數據信息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并且能夠量化,事前控制效果較好,因此被廣泛應用。隨著技術的完善以及規范,基于生命周期的評價分析系統將會更加完善。
2)基于過程的清單分析。其作為LCA定量評價方法的組成部分,通過清單分析,能夠設計方案中建筑生產全過程產生的總碳量。基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對建筑方案設計進行修改,開展清單分析,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最終達到最佳設計要求。在具體應用時,構建BIM建筑低碳設計信息模型,運用生命周期評價理論,進行清單分析,依據之前的模型考量邊界分析,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產生的碳量。需要注意的是,開展碳排放清單的分析,因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陽能發電;綠色植物的碳吸收,對自然環境具有正效益影響,需要折減相應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電能輸入量[2]。除此之外,在拆除處置環節,因為部分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減少了原材料生產的整體碳排放,因此清單分析時輸入部分需要折減回收再利用的數量。在低碳建筑設計中,應用BIM技術,通過拓展結構數據,同時內嵌建筑排放量的計算模型,能夠滿足低碳設計的基本需求。在具體設計中運用的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評價模型,通過分析修改建筑設計方案中對碳排放有相應影響的參數,能夠獲得優化設計模型。通過對建筑物化、使用以及拆除等環節的分析,掌握碳排放量,實現方案的優化[3]。目前來說,BIM技術設計方法僅作為輔助設計方法,難以對低碳建筑設計提供直觀影響。
4、影響因素控制法
低碳建筑設計實踐中若想保證設計的質量,除了運用上述設計技術方法外,還要注重結合運用各類方法和措施,做好綜合分析,實現低碳建筑設計目標。在具體設計時,做好表1要點的把控。
結語:
綜上所述,低碳建筑設計方法較多,每種方法的應用優勢和缺點不同,要結合具體設計優選設計方法。基于各類方法開展低碳建筑設計時,必須要注重整體統籌和規劃,做好全面的把控,促使低碳建筑設計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蔡廷龍.基于綠色、低碳建筑視角的生態城市設計淺談[J].中外建筑,2019(02):35-37.
[2]汪振雙,劉建明,周炎鑫,趙一健.城市居民低碳建筑材料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工程經濟,2018,28(11):49-53.
[3]葉海,徐婧,羅淼.日本低碳建筑認定制度對中國的啟示[J].住宅科技,2018,38(10):58-62.
[4]況堯垚.探討建筑設計如何應對低碳理念[J].建材與裝飾,2017(32):94-95.
作者簡介:
黃俊(1984.5),男,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