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摘 要】 校本課程應具有靈活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致力于探究性實踐活動的設計。本文以校本課程《鏞城旅游》開發應用實踐研究為例,闡述了如何在校本課程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關鍵詞】 校本課程 地理實踐力 《鏞城旅游》 探究性活動
引言
地理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必然要體現學生終身發展及終身學習的要求,特別是使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得到訓練,用以體現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為了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我們必須對校本課程建設中如何設計課堂內外活動,對如何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進行反思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校本課程建設”及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 校本課程建設內涵
從整體上看,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設”可以分為狹義的與廣義的。所謂狹義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在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學生的學習狀況而開發出來的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校本課程。而廣義的校本課程開發、建設,既包括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時也涉及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二) 校本課程核心素養概念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教育階段,為了制定出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應該具備基本素質和關鍵能力。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的重要內容,是學科教育價值觀念的重要體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指學生的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地理環境意識等能力,在地理教學中,由于地理受到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教師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在應對考試方面,很多情況下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用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地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
二、《鏞城旅游》中探究性活動設計意義
《鏞城旅游》是國家選修課程《旅游地理》的重要內容。本校本課程的開發正好符合上述修訂的精神。加強學生對選修課的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為學生提供與周邊世界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地方旅游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
三、《鏞城旅游》中探究性活動設計措施
(一) 通過網上搜索、查閱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處理能力
學生可以收集村鎮的自然和文化景觀信息(如果是圖片,就需要簡潔的詞語;如果是文本,就應該適中,控制在200字以內)。通過信息的搜集與整理,讓每組同學在課堂外收集的旅游資料在課堂上展示。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組員對搜集信息進行解釋說明。教師可以選擇典型景觀進行評價。
各組結合旅游信息的預覽和搜集,設計選題,內容涉及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特色美食,數量適中,難度適中;教師收集、修改、補充練習,組織編排課堂上的回答活動。
(二) 開展分組調查走訪、實地考察等活動,促進學生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實地考察能力
在《鏞城旅游》第1章(旅游資源) 第2節(旅游資源的分配) 之前,我們精心設計“課前做一件事(收集和收集信息) ”作業:根據將樂縣北部(萬安鎮、高塘鎮、余坊鄉、安仁鄉、大源鄉、光明鎮) 、將樂縣南部(黃潭鎮、白蓮鎮、漠源鄉、萬全鄉、南口鎮) 、將樂縣中部(古鏞鎮、水南鎮)進行分組,讓學生對鏞城旅游等相關資料進行查找,通過學生走訪、實地考察等活動,讓學生從迷人的自然風光、人文風俗的深厚積淀、名品薈萃的濃郁特色的美食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
(三) 創建旅游活動設計比賽,培養學生的設計制作能力,激發學生地理實踐興趣
以“將樂一日游”旅游活動設計為題,開展旅游活動設計比賽。通過開展旅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家鄉之美,產生熱愛家鄉之情。同時,在感受美麗家鄉時,對家鄉的旅游資源開發產生一定的思考。
設計方案:首先搜集和查閱《鏞城旅游》等相關資料,并且進行討論和學習,同時通過體驗合作的方法,進而對旅游活動進行設計。
要求:地理自身是一門所謂的副科,直接導致了很多學生基礎差的問題。學生學習地理主要是應對考試,但是很多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是十分的生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考要求,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獲得完備的地理知識體系和地理能力。
目標:對學生的地理興趣進行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讓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在生活中進行運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對地理知識進行感受。
意義:通過設計研究,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避免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偏差,提高了校本課程的教學效果。
效果:讓學生了解《鏞城旅游》的相關狀況,進而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根據教材特點,盡量生動的掌握在課堂中。
(四) 設計角色扮演、診斷評價等,培養學生組織協調能力,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態度
在《鏞城旅游》第一章的第五節(旅游資源評價) 中,通過對材料1(寶臺山杜鵑海) 、材料2(寶臺山交通狀況) 和寶臺山自駕車旅游路線圖進行實踐活動設計:假設你是將樂縣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請從氣候、交通、服務設施、環境容量、市場等方面對寶臺山杜鵑花海的開發利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
在《寶臺山杜鵑海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報告》中,部分學生重點分析了影響寶臺山杜鵑海的山地氣候,并將開花期推遲到五一假期,使福建省最大的杜鵑海成為旅游目的地的首選。通過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慮分析將樂縣寶臺山旅游資源開發的利弊條件,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結論
通過精心編排課前作業的形式,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分層次地完成上述思維,保證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收獲的實踐,鍛煉學生的地理調查與合作能力,從而實現“同舟共濟”的目標,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
[1] 湯國榮.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課堂建構[J].地理教學,2016(24).
[2] 方躍飛.校本高中《數學·文化》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2).
[3] 龔盡冬.墨香浸潤童心 書香陶冶性靈——江蘇省靖江市城中小學書法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探究[J].江蘇教育,2016(61).
★ 本文系三明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17年度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校本教材《鏞城旅游》開發及實踐運用研究,課題編號:JYKT-1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