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
摘 要:一直以來,我國水資源較為短缺,作為消耗水資源的關鍵性行業,節水是農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科技的推動下,目前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其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但從整體來看,這一工程的建設并不成熟,存在諸多缺陷之處,因此需要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充分認識這一工程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強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和管理。
關鍵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TV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1-0130-02
水資源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中,其供求矛盾越來越嚴重,農業作為利用水資源較多的行業,對節水工作不可忽視。當下,因為高效節水工程的建設,有效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節約用水、保護生態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以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為主體,分析建設這一工程的意義,探討在高效節水灌溉的方式和工程建設的內容、缺陷,并就此提出強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要策略。
1 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優勢
1.1 優化農村生態環境
粗放式的灌溉方式多用于農村灌溉,農藥以及化肥的大量應用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過度的用水造成水資源浪費,綠色植被成活率下降,這威脅著農村生態環境的發展。因此,轉變灌溉模式,對灌溉強化管理至關重要。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管理了農業用水量,通過不同灌溉技術高效節水,不僅能夠保證農作物及時得到灌溉,而且在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從而使我國的農業由粗放式的發展向生態化的方向轉變。
1.2 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高效灌溉節水工程的建設應用了多樣化的灌溉技術,在實現控制灌溉量的同時,能夠確保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得到均勻的需水量。如微灌技術,其中又分為滴灌、脈沖灌等技術。能夠按照區域情況來發揮灌溉優勢,在為土壤補充水分的同時,還能夠在地面完成灌溉,雙層調控用水,體現高效率節水。在面積較廣的農作物生產區域,高效灌溉節水工程實現了均勻性灌溉。比如噴灌技術,利用水降落產生的壓力原理,在噴灌中實施壓縮,噴嘴進行噴灑,為農作物帶來均勻性的水量。
2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灌溉方式及建設內容
2.1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灌溉方式
在現代化的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灌溉技術的演變。地下滴灌技術被認為是一種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雖然它的應用還不成熟,但是推廣價值非常高。有關的農業研究專家,不斷應用模擬模型、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途徑,不斷增加了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灌溉方式。其中有噴灌、管道輸水、滴灌、微灌、膜下滴灌、膜上滴灌等多樣化的方式。在多種灌溉方式中,節水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噴灌是一種利用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的形式,借助地下埋設的管道,以較強的水壓輸送水至灌溉區域,然后噴頭將輸送的水進行分散,形成小水滴,撒到農作物中。這一方式節水效果明顯,能夠減少農業經營者的投入,并且對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有極大的推動力。其次,微灌是近幾年來新出現的灌溉方式,它在農業溫室大棚種植中尤為適用。另外,滴灌是一種高效節水的灌溉方式,特別是在干旱地區,它對用的利用能夠達到95%。在工程的建設中,為了降低成本,可以使用半固定式或者是移動式的滴灌系統。
2.2 高效灌溉工程的建設內容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的內容種類較多,需要按照工程的實際要求和灌溉區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和科學的施工技術。進而準備相應的高壓線、配套的變壓器、配電柜、離心式水泵。工程的建設內容中管道的鋪設、管網的規劃以及棚區排水溝尤為重要。要對主干管、分干管以及支管科學設計,確保它們能夠按照罐區情況鋪設,發揮實際的效用。
3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在建設中存在的缺陷
3.1 建設力度大,成本較高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應用了先進的技術,在用水效率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相對于傳統的灌溉系統,這一灌溉工程的施工量較大,這無疑增加了成本的支出。以灌溉過程中的用電量來說,面積較廣的應用區域就會大幅提升用電的成本。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低壓管道灌溉所付出的成本大約比原有的灌溉系統高50%。這顯然對低產量的農業區非常不利,在高額的灌溉工程資金投入下,農田的收益就會減少。這一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推廣應用。
3.2 安裝管道的材料不達標
在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中,需要進行管道的安裝,所以會應用到大量的管材,它是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重要的成本組成部分。要實現高效節水的效果,保證管道連接順暢,質量達標,需要對管材做以選擇,這一過程中往往存在諸多的問題。因為管材市場上類型較多,性能和價格不一,一些管理人員為了節省成本,盲目選擇性能不達標的管材,導致安裝管道的過程中,一些管道斷裂或者是難以實現無縫連接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會造成高性能管材的浪費,反而增加了建設成本。
3.3 缺乏專業的管網施工技術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相比于普通的灌溉工程增加了很多的管道和管網,它們共同的特征是隱蔽性強,因此對于施工術人員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在施工現場進行采樣,并且細心監視各個環節的操作,另外也需要有更多的旁站來實現強有力的監理。然而在工程實際的建設中,這一施工技術的應用工作并不到位。一方面管網裝置的人員缺乏專業性,對于灌溉工程區域內的面積沒有進行全面的調查,數據不明確。在規劃管道時,各個管道之間的距離和連接缺乏科學性,導致用水量不合理,農作物吸收的水分難以達到平衡性。另一方面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工期限定較短,為了在規定的周期內完成建設,管網施工技術的應用較為粗放,缺乏專業性的指導,管道的埋設和連接存在很大的漏洞,導致整個灌溉工程的質量難以達標。
4 提升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管理的策略
4.1 強化工程成本的控制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并不是簡單地實施水資源的節約,它對灌溉的一系列工作做了強化,需要利用先進的技術在實現高效率用水灌溉的同時,還會強有效地管理農業整體的發展,而這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通常來說,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資金由中央或者是地方財政來保障,然而很多時候財政支出有限,無法全面滿足這一工程的建設。因此,相關人員需要采取其他的途徑來強化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轉變原有單一的投資方式,推廣創新性的資金投入模式,為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注入更多的資金。
4.2 系統規劃灌溉管道的布置,加強安裝效果
管道之間的配合影響節水效果的質量,管網如果其中一個支管存在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節水工程的使用效果。因此,工程建設人員,需要系統化地設計管道的布置,同時在施工時加強管道安裝的效果,嚴密監控,確保管材質量代表,無斷痕、裂縫等問題。首先在灌溉的選擇上,焊接鋼管、無縫鋼管、石英玻璃鋼管等都是我國節水灌溉工程中會應用的管材,它們的性能和質量各有不同。所以要選擇和工程相匹配的管材。因為輸水管道基本鋪設在地下,外力折斷的情況較少,對承載力沒有很高的要求,硬聚錄乙烯等塑料管道是較好的選擇。其次,在管網的布置中,主干管、分干管以及支管根據灌溉區域和工程性質來確定數量,在總體布局上做以優化。不同的滴灌方式需要對接閘閥和水表進行控制,確保每一管道能夠實現均勻輸水。
4.3 多方面強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施工技術效果
施工技術是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管理不可缺失的環節,它能夠進一步提升這一工程建設的質量和使用效果。所以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有效的施工技術來提高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使用價值。首先,施工技術人員要具備專業的農業灌溉和工程建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能夠憑借灌溉區域的實際情況和分析數據,合理規劃管道的布置情況和數量,以使管網能夠正常運行。其次,施工人員能夠進行規范的操作,對用水量和管道鋪設的距離等做出科學的分析報告,以促使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能夠在走在正軌上。為了強化灌溉工程的建設效果,還需要加強監理力度,要創建考核制度,促使監理人員的執行性行為和自身的薪資、職業晉升相關聯,以推動監理人員能夠積極發揮自身的職能,保證管材規格、性能代表,管道的布置操作規范,水量的輸送符合節水標準。
4.4 應用先進技術強化節水效果
高效灌溉工程的建設中,生物技術能夠調控灌溉效果,并且能夠在實現節水目標的同時,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因此,灌溉技術人員需要對灌溉區域內的具體農作物水資源需求以及生長機理進行研究和分析,在農作物不同的生長期通過生物技術來調控灌溉量。我國不同地區的農作物有著差異性的生長機理,適度的生物調控能夠鍛煉它們的虧水能力,提升生長品質和環境適應能力。
諸多的高新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因此,調控灌溉,實現節水效果,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技術。首先智能化技術將灌溉具體細化到土壤以及農作物本身。其次通過實際情況的檢測,將農作物實際情況通過計算機轉化為詳細數據,進而在網絡平臺上對數據做以整體管理和分析,隨之計算機針對具體數據調節農作物灌溉的水量,實現節水目標。
5 結語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在當下農業的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不僅優化了農村的生態環境,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對我國實現節水型社會有深遠的意義。在建設中,具有多種類型的灌溉方式,要進一步發揮這一工程的優勢,讓其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并且增加資金的支出,強化成本控制,系統規劃灌溉管道的布置,加強安裝效果,應用先進的技術強化節水效果,從而使我國的農業向更先進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殿超.淺談農田水利工程高效節水灌溉發展思路[J].民營科技,2015(3):207-207.
[2] 安國民.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分析[J].工程技術:引文版, 2015(22):00134-00134.
[3] 李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環球市場,2016(35):160-160.
[4] 何月娥.淺析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5(6):92-92.
[5] 趙天生,鄭道航.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管理淺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7,45(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