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武
摘 要:概述了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概況,分析了高企發展優勢,剖析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針對黃陂區技術特點和產業優勢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黃陂;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1-0246-03
1 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概念
20世紀初期,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是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是企業的生命,是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所謂“自主創新”是指通過自身的R&D活動,探索技術前沿,突破技術難關,研究與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形成自主開發的能力。
高新技術企業是以研究、開發和生產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其核心能力的最顯著表現和重要來源是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自主創新并不是要求企業在研究開發的每個環節都面面俱到,但是要求企業必須對核心技術或主導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擁有其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
2 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概況
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增長勢頭迅猛,從2012年5家至2017年發展到65家,高新技術產值增速25%。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技術進步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黃陂區65家高新技術企業從事的領域涵蓋了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現代農業以及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6大領域。2017年培育高新技術重點企業中,武漢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產值首次超過30億元,武漢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產值首次超過15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登記備案企業達92家,比上年新增31家。
從歸屬地來看,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區域位置相對集中,盤龍、橫店、武湖占前三位,分別有14家、12家、11家。從各個領域的企業數量來看,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先進制造、新能源及節能三大領域,分別有32家、8家、8家。從企業規模來看,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已走過初創時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6年高新技術產品收入2000萬以下的有29家,2000萬-5000萬的有20家,5000萬-1億的有7家,1億元以上的有9家。
3 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優勢
3.1 產業布局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空間廣闊
近年來,黃陂區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生態旅游業、都市農業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集聚資源和要素,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核心,將推動工業經濟發展作為拼搏趕超的主攻方向和主戰場,大力推動智能裝備制造、珠寶創意、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此外,黃陂區規劃了近百平方公里的武漢大臨空板塊建設空間,按照“一主兩輔”加“N”來構筑工業經濟大框架,出臺了《黃陂區工業園區管理辦法(暫行)》,強化園區的規范管理,協調推進工業項目幫辦(代辦)服務鏈,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內外部環境得到見所未有的優化。2017年7月,市政府宣布國家級長江新城起步區選址在黃陂區武湖-諶家磯地段,屆時將形成“四鎮”新格局,再造一個新武漢。長江新城內將建設八大園區,為加快武漢市現代生物醫藥、先進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動力,探索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和為制定產業經濟政策提供重要支撐。在未來10-15年內,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將面臨重大歷史發展機遇期,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3.2 聚焦優勢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特色鮮明
黃陂區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系統謀劃現代高端制造業、現代生物醫藥食品業、現代商貿物流業等“千億”板塊。加快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持續推進機械電子、紡織服裝、鋼構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按照“二、三、一”的產業發展導向,全區發揮臨空經濟區和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雙引擎”功能,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提升現代都市農業,構建形成了符合區情、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全區域與技術領域內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政府科技部門集中科技資源,以在新城區中遙遙領先的增速,持續加大科技財政資金扶持力度,依托“四區十園”,重點實施了一批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扶持智能電氣、現代制造裝備、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節能環保與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培育了武新電氣、精功科技、正通傳動、科榮車業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和自主品牌,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
3.3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黃陂區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獨具特色技術創新體系,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日益緊密,企業研發能力逐步得到加強,企業知識產權權屬意識強。主要依靠企業自身研發能力模式雖然會對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速度有所制約,但所獲取的知識產權產權清晰,糾紛少,較好的保障了企業良性快速發展。以這種模式為主導,經過市場化充分競爭方式培育出了一批以精華減速機、武新電氣、穆蘭同大、高明蘭光電、晨龍電子為代表的民營高新技術骨干企業。這些企業正在黃陂區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迅速成長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多個增長極。
4 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相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現狀及發展態勢,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尚存在核心技術創新相對缺乏、人才競爭日趨嚴峻、產值增速相對下滑等問題與不足。
4.1 整體規模偏小,科研經費投入偏少,知識產權產出數量偏低
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群已初具規模,但整體上規模仍然偏小,大部分還是中小型企業。總體來看,2016年黃陂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64%,在新城區中排名墊底,高新技術企業尚未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問題亟待解決。現有高新技術企業中,總收入高于億元的僅有9家,占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的13.8%。大部分企業帶動和輻射能力不強,產業群集效應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黃陂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和客戶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再加上企業經濟效益不高、對外依存度大,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真正有能力參與行業乃至國際市場競爭的高新技術企業屈指可數。
企業規模和效益制約了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全區65家高新技術企業科研經費總支出占總收入約5.3%,與中心城區甚至大部分新城區相比都偏低。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只有諸如晨龍電子、武新電氣等極少數企業具有國際或國內較強的競爭力,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相對缺乏,真正擁有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的企業還比較少,由此造成產品附加值不高,自身效益不強,企業資金主要用于保證企業正常生產上,無力進行較高水平的研發投入。比如武漢大通窯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主營產品為窯爐設備等傳統機械設備,市場需求量大,產品周期性強且附加值不高,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其在產品研發投入上限于自身實力投入不足,轉型之路困難重重。此外,還有少部分企業創新意識有待增強。較低的研發人員和資金投入導致較低的知識產權產出,全區授權359件專利中只有69件發明專利,占比19.2%,大多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整體質量不高,企業產品技術含量有待提高。
4.2 科研平臺建設滯后,人才競爭面臨嚴峻挑戰
企業各級工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技術創新聯盟、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和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是重要的技術資源集聚和研發平臺,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全區65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只有35家建有市級研發平臺,5家省級研發平臺,比例分別只有53.8%和7.7%。與新城區橫向比較,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
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長期為缺乏高端人才而困擾。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都反映缺乏人才,特別是缺乏高層次的技術創新人才。根據調研統計資料,65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僅為21%,不僅遠低于中心城區,而且與新城區相比,也居于末尾。這些企業中從事科研活動的科研人員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制約了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人才缺乏由多種因素造成,其中主要原因是黃陂區處于遠郊區,區位優勢不明顯,社會經濟總容量小,創新創業發展空間有限,選擇性較差;其次是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大多數規模較小,實力不強,工資待遇、工作條件、生活條件等相對較差;再次是黃陂區雖然在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政策方面與其它市區相比扶持力度不夠,造成黃陂區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
4.3 基礎研究實力不強,源頭創新能力不足
在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中,有科研活動機構的企業比例高,但科技活動人員比重小,R&D費用投入強度不高。同時,黃陂區技術環境優勢不明顯,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等方面比較欠缺。根據實地調研情況來看,黃陂區R&D經費主要源自企業(占85%以上),政府資金(占10%左右)只占較少的一部分,其它社會來源資金僅占5%左右。并且有限的政府資金和企業資金一樣都明顯向產品開發(占98%以上)傾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占比微乎其微。黃陂區既缺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也缺乏參與或承接國家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和重點工程,組織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能力薄弱。忽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直接結果就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源頭創新不足,進而導致黃陂區不少高新技術企業處于產業和技術鏈的低端環節。
高新技術企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直接導致高新技術產業增速下降。2014-2016年,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GDP比重分別為5.39%、4.9%和4.64%,呈逐年遞減趨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為29家、37家和45家,增速與其它新城區橫向比較居于中游水平。
5 提升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升級,高新技術企業認證門檻不斷提高。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黃陂區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5.1 全方位組合拳精準發力,營造優良創新氛圍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區主要領導掛帥、區直各部門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機制,把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等相關政策,協同集聚到黃陂區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中來,形成全區“大科技”發展格局。完善科技咨詢服務網絡,為各類企業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有針對性的專業科技服務。及時更新科技統計網絡系統,準確填報科技創新綜合考評監測數據。
5.2 組織實施科技“小巨人”計劃,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支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成長性好高新技術企業,全面落實國家關于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武漢市出臺的企業研發投入財政補貼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研發能力、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路線圖,建立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庫,不斷加大對入庫企業的培育力度,為科技“大巨人”奠定基礎。
5.3 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
繼續發揮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和區科技成果轉化局的引領作用,明確“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工作責任,切實加強對全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領導,在全區上下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積極組織各類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引導轄區企業參加全市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切實打造“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樞紐,促進科技與資本、與企業精準對接,形成源源不斷的現實生產力。
5.4 強化企業知識產權政策導向,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主體意識
鼓勵企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攻克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提高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核心競爭力。開展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試點、知識產權企業示范、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和版權、專利、標準、商標的保護,維護企業的創新權益。財政要統籌安排資金,對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專利技術的企業予以研發補助。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政府要將其列入政府采購目錄,予以優先采購。
5.5 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生力軍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創富惠民為目的、以新經濟為特征、以創新為動力、以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等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創業創新者新“四軍”為主體,發展民本型經濟。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讓新民營經濟遍地開花。實施“聚商育商工程”,以發展民營高科技企業為重點,按照黃陂區發展定位和氣質稟賦,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產業鏈,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國內知名民營科技企業,集聚培育一批行業領軍型、創新引領型民營企業,建設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5.6 強化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打造創新發展“雙引擎”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是趕超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區域發展的“第二具引擎”。強化人才頂層設計,樹立人才優先意識,對接武漢市“城市合伙人”、“黃鶴英才計劃”,強化“木蘭英才”人才計劃、科技特派員計劃、院士專家工作站計劃、創新崗位特聘專家計劃、科技創新團隊計劃,以“創新團隊+創新項目”為重點,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培育創新創業團隊。以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為重點,以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技工學校為依托,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建立產學研聯合實訓基地,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形成人才引領創新、創新推動產業、產業聚集人才的良性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