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高文智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推進,高等學校的學生人數大幅增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弱的問題日益突出,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針對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的認知偏差、能力較弱等問題,可以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水平,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心理承載力,提高社會適應性,以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1-0155-03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近幾年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強,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筆者從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問題,嘗試擴大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范圍,就如何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提出背景
大學生群體是創新創業的主要動力,在高校課程中適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真刀真槍開展探索創造社會價值的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在校大學生提前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了解專業就業形勢,端正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大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并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嘗試進行創新創業,豐富個人社會實踐經驗。2017年6月,教育部公開了《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單》,為國內高校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全面推進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導。高校只有認真貫徹落實并切實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當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教育教學體系影響了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揮
目前,高等學校對如何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缺乏系統的研究與落實,措施也不具體。 知識與智力、能力的關系不甚明確,畢業生普遍存在知識不夠深厚與寬廣、再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缺乏的問題。 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學校教育往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講提高教學質量也僅是考慮學生在學校接受的知識量。 在課程設置上,較多地考慮課程設置的門數和課時數,滿足于教學計劃中既定課程的開設,檢查教學也多以考試分數為依據,很少有人主動關心學生需要什么樣知識。 學習的課程基本是固定的,大多數沒有選修余地,加之某些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又是注入式,缺乏自覺學習的主動性,考試時只要死記答案就能取得優良成績,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及智力與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總是過分強調人的知識發展而輕視個性培養 ,評價一個人的能力高低,也往往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識、所獲得的成績來評定。這種長久沿襲下來 的觀念使得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只注重專業書本知識的學習,不注意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學習知識時忽視聯系實際思考、分析問題,由此造成部分大學生在考試上往往能勝過別人,但解決實際問題時卻時常技不如人。
(二)自我認知的偏差加大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的主要體現在自我認知的偏差。大學生是未來社會高素質人才的核心,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著高昂激情和美好幻想,加上社會對大學生所寄予的厚望,使他們對未來往往有著過高的角色期望。但是,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他們忽略客觀條件的限制,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完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與他們的期望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使他們感到困惑、迷惘,以至情緒消極低落,甚至出現失望心理。雖然他們的愿望是好的,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 ,需要持之以恒并付出艱辛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愿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大學生正處于從校園到社會的轉折點 ,校園生活的相對單一和社會經驗的相對匱乏,學校教育又是以傳播積極的、正面的、主流的東西為主,對消極的、負面的東西介紹不多 ,使得部分大學生在社會遇到所學與所見不同時,行動上難免出現幼稚的沖動和盲目的激情,導致他們不能客觀、公正地把握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拉大了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距離。
(三)大學生專業技能單一且與社會需求脫節
當今社會需求的是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希望所招收的大學生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交協作能力,以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能力。而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僅僅滿足于完成應學的課程,缺乏廣博的專業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狹隘,動手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生產力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具體有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首先要求大學生具備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社會勞動能力,其次還要求大學生具有職業選擇、職業規劃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最后要求大學生具備用法律和道德約束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見,大學生只具備單一的專業技能遠遠不足以滿足社會對大學生作為職業人的要求。
三、創新創業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一)幫助大學生實現從校園到社會的順利過渡
對于多數大學生來說,高校畢業后都將走向社會。對于在校園中學習、生活了十幾年的學生來說,步入社會后需要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承擔繁重的工作壓力,因此難免會出現身體吃不消、心理不適應的情況。尤其是在就業壓力空前增大的情況下,近年來大學生因為社會適應問題而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是自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借助于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盡可能地減輕了大學生不適應社會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也能夠使學生提前了解到創業之艱辛,提前擺正對待工作的態度,從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待就業問題不迷茫,從而在畢業求職乃至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二)培養大學生選擇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
現代社會,人生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職業生涯中度過的,職業生涯的成敗對人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大學教育主要的目標在于其能否為學生的求職擇業創造條件,使他們有機會獲得一個有成就感和自我實現感的職業生涯。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可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發覺自己的職業興趣領域,在校期間提前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這對學生將來的職業規劃,以及職業發展意義重大。當前大學生有關職業選擇與職業規劃的困惑有很多,比如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不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不了解自己所學專業未來的發展狀況,不知道現在該做些什么。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涵蓋了學生困擾大學生的所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新創業教育對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意義重大。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對職業選擇的把握能力,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揚長避短,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不斷提升和超越,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三)培養大學生用法律和道德約束自己
道德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法律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稱。這兩個概念顯而易見,道德是出自于內心、法律是來自于外界的壓力。大學生畢業以后進入職場工作,要有自覺接受道德和法律約束的能力。要想約束個人行為,首先要從一個人的思想里有道德意識,沒有道德意識,就不會有法律意識。所以說沒有了道德做基礎,那么法律只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法律的社會,人們的行為就可能“隨心所欲”。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從職業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規則意識,要讓學生明白做事有底線,犯錯有成本。這也是創新創業教育對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之一。
四、依托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
(一)依托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優化傳統的課程結構
學校要改進內部的管理工作,不斷改革完善教學與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努力創造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條件。 優化課程設置,在加強基礎課教學的同時,拓寬他們的知識領域,給他們自學與研究問題的自主權和機會。高校要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開發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 ,缺乏在社會實踐中的鍛煉,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覺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業示范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完善高校創新創業實訓教學體系,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增強學生生物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要接受“雙向選擇”的挑戰,必須圍繞社會和職業的要求開展自己的學習,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自己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應變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是學生在校學習的重要教育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所學到的實踐知識以及所接受的專業技能和實際能力的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并把所學的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
(二)引導大學生轉變求職觀念和工作觀念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存在“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缺乏主動的擇業和創業意識,這里體現的核心弱點是社會適應能力偏弱,限制了自身潛能的發揮。而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激發其潛能,使學生由被動求職向主動創業就業轉變。其本質在于挖掘出每一名大學生的創新潛力,拓展就業視野,完善創業心理品質,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促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提升綜合素質水平。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一個學生的綜合實力,它的核心包括求職能力、合作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等,轉變大學生的求職觀念和工作觀念,對提高大學生的求職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至關重要。
(三)豐富大學生的個人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是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對專業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對自身潛能的開發,達到能夠實現自己就業的目標和理想,從而滿足社會的需求。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大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是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基礎上實現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容決定了其既要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特征,還要使之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適應能力,并能促進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據此看來,創新創業教育通過提高綜合素質從而帶動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面對不斷增加的就業壓力,高校大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順利取得滿意的崗位。需要珍惜和利用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機會,在教師的幫助下不斷提高專業知識;要在創新創業學習中,學會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社會適應問題,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天明.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8(24):164-165.
[2] 笪學軍.大學生就社會適應能力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9(6):86-88.
[3] 韓 飛.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牡丹江師范學院為例[J].商業經濟,2016(9):157-159.
[責任編輯:馬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