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
摘 要:近年來,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新興科技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節省人力資源與勞動時間的投入,創造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時也對傳統的會計工作方法與思維帶來了巨大沖擊。本論文在不同方面闡述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專業教育的路徑,希望為研究會計專業教育路徑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專業;教育路徑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關鍵組成要素,并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節奏。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巨大變化,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面臨著改革和更新。會計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是為我國輸送具有較強操作能力和理論基礎的會計人才,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思維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如何實現互聯網與會計專業教育的融合,促進教學改革和創新,是當前我國會計專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互聯網+”會計的影響
1.1會計信息處理效率大大提升
人工智能在會計工作中能夠快速實現會計信息的處理與數據的運算與存儲, 使得會計人員的作業重心從數據的錄入、整理、歸納、運算等煩瑣漫長的工序轉移到關鍵信息的篩選、核查、審閱等重要環節上,大大縮短了信息處理的時間,優化了數據的處理功率,同時人為失誤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削減。
1.2會計工作內容變動整合
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會計行業的使用與推廣一方面降低了會計工作的強度,節省了會計工作的用人需要,另一方面也勢必會對傳統的會計工作者產生沖擊, 尤其是工作內容簡單且重復性高的初級管賬人員。而大數據的整理分析、計算機軟件的熟練操作與使用、 人工智能的運用與管理等也逐漸將成為會計人員工作中的重點。
1.3會計信息更為真實可靠
傳統會計手工記賬的業務處理容易出現操作失誤等情況,運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應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人為失誤,且數據信息得到了良好的存儲管理,易于追溯、查詢與審核,從而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同時,人工智能的使用相比會計人員相比更能降低因為主觀判斷造成的失誤,使得會計信息更客觀中立,為利益相關者的投資決策提供更為真實可靠的信息。
1.4“互聯網+”會計技術仍待進一步改進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引入會計行業后,在保證其能夠快速獲取、有效處理、精準轉化決策信息的同時,確保人工智能系統可靠、安全、正常的運營是極其重要的工作。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 會計技術的運營需要控制在穩定的技術及安全環境下,以防范財務數據的泄露或崩潰而給企業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引入財務工作的過程中, 其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等重要性能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實踐和優化升級。
2“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會計人才特征、需求的變化
2.1會計人員更新信息化理念、拓展信息技術知識
會計人員不僅要熟悉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還要求在“互聯網 +”時代下樹立信息化理念,轉變觀念與思維定式。借助于計算機、互聯網,能夠熟練運用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搜集市場動態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同時,需要會計人員加強數據信息安全管理意識,防范數據泄露、篡改,提高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
2.2 會計人員逐步向管理會計轉型,培養戰略分析能力
在信息時代下,現代企業的會計職能已逐步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與此同時,會計人員也逐步向管理會計轉型,需要擁有更強的戰略分析能力,包括關注企業決策、預算、籌劃等工作,由“事后算賬”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轉變,由“靜態控制”向“動態控制”轉變,由“部分控制”向“全面控制”轉變,將財務分析上升到戰略層次。
3會計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3.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高速發展,企業商業模式變化日新月異,在會計行業中只有時刻保持著對前沿知識技術的敏感、 具備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不被智能科技取代。 因此在會計人才的培養教育中, 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改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改單調模仿為自發創造, 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勝任素質。
3.2培養“互聯網+”會計思維方式
會計專業教育不能割裂人與計算機、會計與新科技的聯系。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會計工作中的使用主體仍然是會計人員。 因此在會計教學工作中,應逐漸培養學生樹立“互聯網+”會計的思維,注重會計知識與計算機實務操作的融合,培育學生處理信息、駕馭系統的能力;增加“互聯網+”會計相關課程占總體知識群的比重,緊密結合人工智能的開展方向及最新動態,融合人文與科學思維、管理與計算機思維。
3.3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
結合我國當前會計行業結合互聯網技術后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未來新技術的深入發展需要依據中國會計準則,不斷完善會計信息化軟件建設,豐富各類復雜業務的會計處理方式,因此高校需要加大“互聯網+”會計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使之兼具經濟管理、數據分析、會計實務、信息技術等知識能力,迎合當前會計勞動力市場在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背景下的用人需要。
3.4培養管理型會計人才
人工智能對會計工作的影響十分深遠, 但當前人工智能的運用還只停留在技能層面, 完成簡單且重復性高的基礎型記賬工作,面對更為復雜的交易活動與重大的職業判斷,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取代人的職能。 因此, 高校應注重學生管理能力上的培養, 讓學生能夠在互聯網上完成對財務各項數據信息的收集處理,通過分析數據信息,評估、預測企業財務狀況,同時學習戰略規劃、風險評估、資本運營等方面的內容。
總之,在我國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會計專業教育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對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進行更新,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多項舉措和途徑實現教學改革,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進而為我國輸送更多的現代化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會計專業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改革研究[J]. 李曉煌. ?財會學習. 2017(05)
[2]會計專業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改革研究[J]. 何慶芳. ?經濟師. 2018(05)
[3]大數據時代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發展的路徑分析[J]. 林功. ?納稅. 2019(28)
[4]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專業教育融合的研究[J]. 陳躍. ?納稅. 2019(10)
[5]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育與創客教育融合的探索[J]. 張彩紅. ?現代農業. 2019(06)
[6]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專業教育融合問題研究[J]. 趙晨彤,王金榮. ?改革與開放. 2018(13)
[7]中國大學會計專業教育的改革:國內文獻研究[J]. 盧佳友,谷鈞仁. ?財會研究. 2016(12)
[8]大數據時代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改革的探求[J]. 黎日環. ?現代經濟信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