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智慧實驗室建設,可以做到以學生為本,方便學生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實驗室的利用效率。高校信息化提高了高校的辦學水平和管理效率。建設智慧實驗室,需要構建為學生提供富有智慧的學習環境,而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此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智慧實驗室建設的重點。基于“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實驗室平臺。?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實驗室;信息化
1 概述
高校智慧實驗室的建設目前為止已經不是新興產物,但是加強智慧實驗室理論性的研究和完善技術依然沒有止步。相關專業人員不斷汲取更多關于國內外智慧實驗室建設的理論上的知識,并參與到各大高校對于智慧實驗室建設的中去,總結一定的經驗和實踐得出的理論,得出自己對于高校智慧實驗室的見解。與此同時,高校智慧實驗室的建設在諸多理論基礎上,為自身提供了合理的設計和建設理論。
2 加強智慧實驗室的建設與應用的協調發展
智慧教育的概念是在早期便存在的,只是在新的時期賦予了新的內涵。相關專家學者表示,智慧實驗室是高科技的融合,不僅是當代信息化教育發展所追求的新目標,更是數字化教育發展的地一個嶄新的階段。智慧實驗室建設旨在對當前數字教育系統的智慧化水平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目的是為了實現對所學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融合的平臺,以此來加快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高校智慧實驗室建設的前提條件就是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
高校智慧實驗室建設的嚴謹性是建設高校智慧實驗室的重中之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專業理論的指導與具體的實踐是對于嚴謹性的重要保障。智慧實驗室的相關理論性的建議,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高校智慧實驗室的發展以及走向。
開放式智慧實驗室建設可將各類科技活動有機結合。以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飛思卡爾杯”、“挑戰杯”等為代表的各類電子科技競賽,吸引了部分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培養學生科技能力、協作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有力措施,開放式智慧實驗室建設可將各類科技活動有機結合,在大規模面上培養的同時,又對部分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進行高層次的培養。
在智慧感知環境的基礎上,智慧實驗室的建設應積極參與到教研中并進行一系列的融合,這樣才能自然而然的成為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工具。但是,在學校內需要智慧實驗室的建設人員與使用人員內外協調溝通,以此來縮小在應用的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組織結構。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智慧實驗室建設與應用的協調發展,才能使高校智慧實驗室的建設效果達到令人滿意的要求。
3 推動智慧實驗室建設的不利因素
雖然國家已經從政策層面,認識到了“互聯網+”在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會各界對于“互聯網+”認識存在差異,致使其在推進過程中仍然遇到了各種障礙。從我國當前高校智慧實驗室的建設可以看出,校園的信息化仍處于一種新的階段,雖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過對于一些細節方面以及具體的規劃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
大多數人員都認為智慧實驗室建設的相關理念與技術并沒有傳統實驗教學重要,便忽視對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
缺乏智慧實驗室建設概念性的關注和理解,這會導致智慧實驗室的設計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向進行偏離。
缺乏對智慧實驗室建設的認知和理解,這會使智慧實驗室的建設有失精準性與嚴謹性,從而間接的使設計太過簡單。
智慧實驗室的建設與實驗教學的聯系不夠緊密,很多情況下,知識提供了簡單的實驗內容查詢平臺,并忽視對于高科技信息化成果的重視,甚至認為與管理模式并不搭邊。
智慧實驗室處于起步階段,其概念尚未被普及,很多的概念還需進一步的推廣,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取得更多的共鳴。
4 結論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實驗室開放式管理的設計與實現,可有效地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實驗人員的勞動強度,優化了師生的實驗教學環節,加強了實驗過程中的實時監控,進一步實現實驗室管理上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
參考文獻:
[1]馮宏周.淺談當前高校實驗室的管理問題[J].實驗室科學,2011(5):56-58.
[2]林燕奎, 熊貝貝等 .現代智慧實驗室的設計和應用[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06)
[3]耿新,陳心浩,姜臣林 ;開放性實驗室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50-152.
[4]張麗蓮: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實驗室管理模式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164-166.
[5]海濤,王鈞,廖煒斌等:基于物聯網的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技術[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9):166-169.
[6]羅國瑋,蘭瑞樂: 基于云計算的高??蒲袑嶒炂脚_構建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4),115-117.
作者簡介:
姜波,1980.5.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教授,本科學歷,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