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燕 謝慶波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正在為“搶人”酣戰,不少城市為吸引應屆生,都推出了相應的落戶補貼,對落戶當地的應屆生給予直接的現金獎勵。而在招攬高層次人才方面,更推出一個個名字響亮的招才引智計劃,如深圳的“孔雀計劃”、廣州的“紅棉計劃”、東莞的“藍火計劃”、惠州的“人才雙十行動”、珠海的“珠海英才計劃”等等。香港和澳門地區也不甘落后地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公布中長期人才培養行動方案等等,通過項目獎勵金、購房補貼、人才綠卡、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落地,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
如何能真正有效引進高質量人才后留住人才,以及如何讓引進的人才對城市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發揮最大的作用應是每個城市都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發揮大灣區的人才磁吸效應,同時也要警惕人才流出的現象,尤其要防止流出大于流入的情況發生。
智聯招聘近期發布的一份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及人才流動報告顯示,從灣區流向海外的人才占比4.54%,高于從海外流入灣區的人才占比0.58%。這份報告也警示著我們,現在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大灣區需要高度重視向海外流失人才的現象。注重數量的同時,還要注重人才質量,尤其要避免出現高端人才交流中出大于進的“逆差”。
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內11個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相互之間的人才交流遠遠未得到完全激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人才交流較為順暢的只有香港地區與廣深,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人才往來率卻大大低于廣深兩城,存在較大的互補空間。
在這種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如何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
人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相比上海北京,廣東的人才集聚能力略差一點。以深圳為例,雖然在高等教育資源上不具備優勢,但由于它已經成為一個風投中心、創新和產業孵化基地,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高科技領域的人才。不過隨著城市之間搶人大戰愈演愈烈,其他城市也開始在吸引人才上發力,致力于打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
其實,大灣區的人才交流問題主要在于戶籍、稅收、教育等制度差異,這大大影響了大灣區內的人才往來率。這在港澳的人才特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才表現尤為明顯,多年來沒有發揮好應有的作用。
香港高校資源豐富,人才培育、儲備體系成熟??墒鞘苤朴谙愀凼袌龅囊幠?,人才的選擇其實很有限。香港高校里生物、制藥、機械等專業的學生,在當地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的機會相對較小,因為整個香港的產業主要是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但如果把眼光放大到整個大灣區呢?服務大灣區,更進一步服務內地,兩地人才互補,就讓這些專業人才有了更多的選擇,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大灣區的人才瓶頸。
廣深港有眾多的高校學生資源,配合三地各自的產業優勢,三地人才各自有自己的特長。歡雀&沃德通過人才獵聘、人事外包,再輔以歡雀HR SaaS人才管理系統的一站式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推動人才在大灣區的交流,實現人才在大灣區的最優配置,從而幫助大灣區經濟實現更好的發展。
過去內地對港澳人才的吸引力比較小,是因為很多制度上的因素沒有配合好。很多香港居民長期在內地工作,卻囿于一些相關規定不能購買社保,這樣就產生了同工不同酬的問題。現在我們開始破除制度上的一些障礙,通過體制改革不斷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大灣區境外高端人才個稅優惠政策、稅負差額補貼、港澳臺居民可在廣東參保、人才落戶和入住公寓、子女入園入學等等利好消息,尤其是進入2018年后,這種制度破解步伐明顯加快。
如果這些政策都能夠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對于吸引更多的港澳專才甚至更多國際人才流入到大灣區,都大有裨益。
栽下梧桐樹,方引得鳳凰來。粵港澳大灣區要引來人才,需要打造一個可以自我循環的市場,培育適合人才長遠發展的土壤。
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那么該怎樣體現國際化?在我國所有城市里,香港、上海最有資格稱為國際化城市;而深圳包括相鄰的廣州由于對一些高科技項目孵化較為成功,所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創新。整個大灣區氛圍十分國際化,覆蓋金融保險、地產、零售業、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文化教育等產業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對標三大世界灣區,要打造一個中國版的硅谷,就必須產生一個自循環,即在這個灣區里既有研發,又有設計,把一些研發創意變成項目,進而變成產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有研發、市場、創新資源、國際化等要素。這方面,大灣區的先天優勢比較充足。
珠江三角洲的9個城市跟港澳的關系非常密切。在過去40年,通過前店后廠等方式,這些城市已經建立了很好的關系,產業、金融合作頻繁;這些地方語言文化比較接近,沒有溝通障礙;再加上經濟比較發達,人們愿意嘗試新事物,有新需求,它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自我循環的大市場。
這一切,完全依靠政策扶持是不夠的。政策只是起到一個關鍵環節引導、聚合的作用,更多還是要靠市場自行配置。有效的人才政策要首先充分發揮好市場配置人才的基礎性功能,然后再讓政府在關鍵領域發揮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三核心的矩陣,其中以香港為主的金融服務中心,輻射澳門、珠海、中山等地區,以深圳為核心做產業轉移,產業輻射到東莞和惠州等,而以廣州為中心地帶,輻射到佛山、江門、臺山、肇慶、韶關等,打造粵港澳“1小時都市圈”。廣州是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示范基地,是金融中心和總部中心,聚集了大量跨國公司總部、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和商務服務機構。根據這一特點,可重點發展信息科技、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第三服務產業來鏈接粵港灣的其余城市。
當前大灣區也是最能夠體現國內市場化力量的一個地區。以深圳為例,完整的產業鏈,靈活的市場機制,飛快的技術轉化速度,良好的創新生態,使得深圳對科技型創業公司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深圳吸引人才不僅僅是靠政策補貼,更重要的是能給人才一個施展才能的環境。一個科技公司可以在三公里的產業園內找到所有的原材料,這個是靠市場的基礎配置實現的。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人力資源服務的需求依賴程度越大。要真正吸引人才僅靠各城市推出的各項優惠政策遠遠不夠,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應該要在競爭中相互合作,統籌考慮,結合城市自身的產業結構、優勢,有針對性地引進所需要的人才。這些都要靠市場、靠人力資源服務業去完成。
以硅愉科技(黑口袋)為例,2016年開始在全國26個省份機場和高鐵店設立全球智能數碼新品的運營商,到2018年開始邁出香港市場。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歡雀沃德提供的人才租賃、SAAS、人事外包、招聘服務幫助其在最短時間內搭建一支能服務國內和香港市場的專業人力資源團隊,縮短其對內地和香港市場的磨合適應階段,助其快速開展運營。這樣的組合式服務也適合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外國企業“走進來”。
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些,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大力扶持人力資源服務的發展。“ 支持大灣區建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 建立緊缺人才清單制度”“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家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方面是體現對外開放的一個新思路,同時又特別注重用開放倒逼改革、推動創新,通過創新推動改革,改革力度到位了以后,又反過來推動開放。這種開放和改革的元素在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更好地實現互動。
從高校人才培養到產業融合創新,從國家優惠政策到人才引進機制,大灣區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國內未來的教育和人才高地、“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正以充滿活力的形象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現其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