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妹

楊欣又被領導叫進辦公室,像往常一樣,被安排了一大堆工作。楊欣心不在焉地點頭應和著,嘴里連說著“好”“行”“沒問題”。談話結束后,楊欣回到工位上,拿起手機,繼續瀏覽著購物APP,想著下周同學聚會穿什么款式的連衣裙。下班前,領導再次把楊欣叫到辦公室,了解工作進度。楊欣回答說:“有一個工作需要銷售部門提供數據,可是那位員工今天沒在,所以這個工作沒法往下進行。還有一個工作我正在做,表格太多,如果一個環節錯誤,接下來就會全部出錯,所以做得慢一些。”領導有些不滿,“你什么時候能完成呢”?“我今天會加班的,爭取完成您交給我的工作。”領導的表情從陰些許轉晴了。下班后,楊欣看見領導走后,象征性地發了個郵件,證明自己正在加班,補了補妝容,看見領導走遠也跟著離開了。
楊欣三年前來公司應聘時,英語專業八級、日語二級、計算機國家二級等各類職業資格證書吸引了面試官的注意,作為名校大學畢業生,楊欣是被當作儲備干部引進的。初入職場時,楊欣早來晚走,工作積極主動。不論領導交代任何工作,楊欣總能超出預期完成。然而三年時間過去了,楊欣卻變成一個會演戲、會做秀、會應付的職場老油條。同學聚會上,楊欣說出了原因:“工作是越干越多,可是薪水職位卻不見提升。忙的人越來越忙,閑的人越來越閑,天天聽領導畫大餅,聽得快撐死了。”
相信職場上像楊欣這樣的員工不在少數,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員工從積極變得如此消極?員工消極怠工,最終受傷的一定是企業。如何激勵員工創造出最佳績效,是企業管理者不斷求索的話題。筆者作為人力資源從業者,精略總結幾點感悟,僅供與讀者朋友交流。
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意識到,企業只做到讓客戶滿意還遠遠不夠,因為如果你不能讓你的員工滿意,你的員工就不會讓你的客戶滿意,最終,還是無法實現雙贏。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課題中,許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提升員工的滿意度。但是這個概念,對于員工而言,可以說意義不大。就算在某種程度上會刺激到員工的神經,但是員工滿意度仍然不足以激勵員工達到企業的需求。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在“掙錢養家”和“獲得真正的滿足”兩者之中,后者更能讓員工滿意。當然,后者是包括前者的。員工不滿意自己的工作,很大原因是他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身處職場,大部分員工還是想要有所長進,改善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想要做好更多的工作。如果管理者發現了員工對企業產生不滿的態度,那么恭喜你,這是最寶貴的無聲的資源,因為這是員工對于工作態度最真實的表達。之所以產生不滿,是因為員工還有進步的欲望。正如上述案例中的楊欣,她已經對工作抱有一種“哀莫大于心死”的態度,何時離開,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然而,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很難辨別抑或是沒有時間關注員工的滿意度。管理者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判定員工是否滿意。比如端午節為員工發了一包粽子,中秋節給員工發了一盒月餅,管理者就會認為員工沒有理由不滿意。如果員工還對企業不滿意,管理者就會抱怨,究竟如何做才能讓員工滿意?
我曾經問過身邊許多朋友,“你認為你現在的公司是個好地方嗎”?大多數人會回答“是”。這究竟代表“高滿意度”還是“低滿意度”呢,還是有其他的意義呢?“是”或者“不是”,能作為判定員工滿意度的標準嗎?我曾經和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聊天,在外人眼里,銀行的工作應該是一個滿意度很高的職業。但是他卻怨氣沖天:“我們部門經理就是一個沒頭的蒼蠅,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干什么。我正在全神貫注地工作,他扔過來一個文件,讓我馬上把這個數據統計出來。這種事情天天發生,我根本就沒有心情干好任何一件工作。這讓人很喪氣。”可是談到這份工作,他還是滿意的,畢竟在福利待遇方面,還是高于其他行業的。因此我發現,滿意與否并不能準確衡量出員工的工作狀態。
那么我們再換一個問法:“你覺得在目前的工作狀態下,你能夠有效地工作嗎?”或許許多員工都無法馬上給出答案。遺憾的是,管理者只關注員工是否滿意,而非有效工作。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滿意并不是充分的工作動機,只能算消極默許。為此,管理者可以采取更有效的做法,從關注“員工的滿意度”轉移到關注“員工的責任感” 上。
管理者無法用金錢買到員工的責任感。物質上的誘因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其他配套激勵不能與之匹配,大半會帶來相反的效果。比如同樣是發獎金,如果平日里干活最多的員工和干活最少的員工得到同等數目的獎金,那么干活最多的員工只會心生怨氣,最終成為干活少的員工。當員工有意愿要追求更高的績效時,發好獎金才能有更高的產出,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員工究竟愿不愿意承擔責任。人際關系學派認為,員工想承擔責任,因為他們必須負責任才能拿到想要得到的回報;而管理者卻認為,員工害怕責任,避之唯恐不及。筆者卻認為,與其討論員工是否愿意承擔責任,倒不如討論企業想不想讓員工負責任。你要求員工承擔責任,卻沒相應的鼓勵、誘導、助推來促使員工承擔責任,所以才會出現對立的結果。
如何造就負責任的員工,德魯克給出了四個方法,即慎重安排員工職務、適度高定績效標準、提供員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員工參與的機會以培養管理的愿景。我們在參加峰會時,會交換到許多名片。我在整理名片時會發現,許多年輕的90后95后都身居企業“要職”。比如某某集團CEO、某某公司董事長助理……最能有效刺激員工改善工作績效,滿足員工成就感的,莫過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職務。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往往會消磨員工的干勁;而不懈的努力達到更高的要求,才能激發員工的干勁,實現員工的自我鞭策。
一般在企業制定績效標準的時候,員工都希望標準能低些再低些。但是,低標準會對優秀員工產生負面效應。IBM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有智慧,它讓員工自己決定標準。針對每一個職務,員工都應該清楚自己的職務對于達成部門、公司的目標有哪些貢獻。要激勵員工達成最高績效,同樣重要的是,管理者也要針對決定員工表現能力的各種管理功能,設定高績效標準。
為了造就負責任的員工,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管理層必須對自己的工作績效提出高標準。因為領導的管理職能,是決定員工能否達到最佳績效的關鍵。最打擊員工士氣的事情莫過于,領導像一線銷售一樣瞎忙,員工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而領導還整天訓斥員工不工作。管理者要清楚,無論員工多希望可以錢多活少離家近,在他們眼中,管理者的事無巨細只能證明管理者的無能。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管理者必須要求員工達到996的工作狀態,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能力發出華為、阿里的薪水。對管理能力的第一個考驗,就是管理者能否讓員工在干擾最小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益。我們見過許多企業,上午開一些無效的會議,下午布置大量的工作,快到下班的時候宣布加班。這類做法會大大降低員工對管理層的尊敬度,讓員工認為企業并不是真正在意他們的表現,因此也降低了員工為企業奉獻的意愿。
一位酒店管理者曾告訴我,他只想讓樓層領班做好幾件事情:保持樓層所有角落一塵不染,要在三天前把該做的工作規劃好,確保客人隨叫隨到。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必管理。而這位管理者的繼任者引進了一大堆人力資源管理的技巧和花招,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來篩選領班、訓練領班,不時地還要找領班談話,美其名曰“溝通感情”。然而,卻從來無法追趕前任所創下的銷售業績。
另外,員工應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導自己的表現,自己表現如何,不必等別人來告訴。企業也應想辦法讓員工為后果負責,讓員工知道他的工作和整體有何關聯,對企業有何貢獻,以及通過企業對社會有何貢獻。如果缺乏這些信息的提供,員工就沒有足夠的誘因和方法來提升績效。
職務安排、績效標準等手段會激發員工的責任感,但它們本身并不會提供這個動機。只有當員工擁有管理者的愿景時,也就是說,如果員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企業,認為自己的績效將影響企業的興衰存亡,那么他才會承擔起達到最高績效的責任。
最近幾年,管理界有一個叫“賦能”的詞火得不得了,即賦予員工成就感、參與感以及受重視的感覺,但是管理者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給出這個獲得感。這些榮譽都必須源于員工工作的成果。管理者或許在同事面前夸獎你多么辛苦,多么有責任感,但只有你真正為工作付出辛苦,這樣的贊賞才會有意義,否則,只會引來員工的不屑和反感。
有一些企業會設置員工忠誠獎,員工在企業年限超過20年,會為員工頒發紀念章。但是只有當紀念章確實象征了他在工作的實際成就時,員工才會感激企業的安排。只有當員工做了值得驕傲的工作時,他們才會感到驕傲。因此,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視感是基于積極、負責地參與有關的工作和管理者的決策。
當然,管理者還要制定晉升方案,讓員工有機會成為管理者。無論升遷機會多么豐富,升遷制度多么公平,員工中總是會有一些KOL(關鍵意見領袖)沒有機會能更上一步。他們會因此而大失所望,進而開始和企業唱反調,以繼續發揮他們非權力性的領導才能。
在每個企業中,員工都有機會在管理員工的同時獲得管理者的愿景,企業內部的許多活動并不屬于經營的范疇,對于企業成敗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因此不需要由管理層親自主事。例如年終晚會、排值日表,或者安全措施等等。每一項活動本身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做起來卻很復雜,而且總要有人來做這些不重要卻又不可或缺的工作。
如果交由管理層來做,就喪失了培養員工像管理者那樣看待問題的大好機會。當然,筆者要聲明一下,并不是說企業單純地要培養員工,就要多創造這樣的活動。畢竟,幕僚人員、頻繁的會議對于企業的經營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要開發培養員工積極的工作動機并不容易,當今企業越來越多地擁有知識型員工,能夠有效設計個人和團隊職務,以達成最高績效。如果員工本身沒有表現的欲望,那么即使企業給他們機會,也終究無法開花結果。企業需要更積極的激勵措施,包括慎重的職務安排、高績效標準、提供員工自我控制的充足信息,以及讓員工能像負責任的管理者一樣,參與到企業的管理事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