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北民俗旅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為了解湖北民俗旅游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文章以問卷星形式對湖北區域內外的消費者進行調研,通過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以期為湖北民俗旅游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建議。
【關鍵詞】湖北文化;區域特色;民俗旅游;產品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10-0289-03
1 民俗旅游產品的歸屬與界定
旅游產品按其性質一般可分為以下4類:以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城市風光為目的的觀光旅游產品;以海濱、山地、溫泉、鄉村、野營為旅游目的的度假旅游產品;文化、商務、體育、健身、業務等專項旅游產品;以保護環境、回歸自然為主旨的生態旅游產品。
民俗是廣大民眾創造傳承并享用的文化現象,它位于文化的最底層,因而民俗旅游應歸屬于專項旅游產品的文化旅游,又因其親民性而在文化旅游中占據了龍頭地位。但由于以下兩個原因,旅游業界和學界卻一直沒有對民俗旅游做出明確的界定:一是民俗是民眾的文化,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又不能涵蓋文化旅游;二是民俗旅游產品是以民俗事象為核心資源,但通常又與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及生態旅游相互穿插交錯。盡管如此,民俗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發展性的旅游形式,近年來彰顯出鮮活的生命力。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北民俗旅游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本調研嘗試以狹義的民俗旅游,即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為核心資源的旅游形式為前提,在湖北省區域內外的民眾中采樣調查,用問卷星軟件對調研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了解湖北民俗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為湖北民俗旅游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建議。
2 調研方法、調研主體內容及結論
通過查閱文獻、走訪旅游業界人士等方法,結合專家意見設計了調查問卷,以不記名形式,使用問卷星軟件對湖北民俗旅游產品進行了一次初態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3份,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回收率為100%。調查在大家的配合下進展順利,基本達到預期目的。
本問卷關于人們對湖北民俗旅游的調查主要設計3個部分、12個問題。第一部分為受訪者基本信息的調查,主要有4個問題;第二部分為消費者選擇旅游產品類型的調查,設置了1道排序題;第三部分為對湖北民俗旅游產品現狀的調查,主要有7個問題。各部分的統計結果整理如下。
2.1 參與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1)參與調查者中居住地為湖北的有49人,占43.36%;其他省份有60人,占53.1%;“港澳臺”地區有4人,占3.54%。此次問卷調查采樣對象湖北區域內外占比相對均衡,基本能夠反映真實情況。
(2)參與調查者中男性62人,比例為54.87.43%,女性51人,比例為45.13%。說明受訪者男女比例均衡。
(3)參與調查者的年齡主要為5個層次,其中18~24歲有30人,占26.55%;24~30歲的有7人,占6.19%;30~40歲的有17人,占15.04%;40~50歲的有23人,占20.35%;50歲以上的有35人,占30.97%。說明受訪者為成年人,且覆蓋了各個年齡段。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湖北民俗旅游產品的消費主體為18~24歲(占26.55%)與50歲以上(占30.97%),學生及退休人員比上班族占比高。如果能設計滿足上班族需求的民俗旅游產品,一定能夠大幅度地拉動湖北民俗旅游市場。
(4)參與調查者的月收入水平主要為5個層次,其中無收入有22人,占19.47%;收入為2 000~4 000元的有31人,占27.43%;收入為4 000~6 000元的有24人,占21.24%;收入為6 000~10 000元的有17人,占15.04%;收入為10 000元以上的有19人,占16.81%。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湖北民俗旅游的消費人群以較低收入者為主,應有針對性地開發高端旅游產品,以滿足較高收入群體的需求。
2.2 消費者選擇的旅游產品類型
本問卷關于人們對旅游產品類型的認知程度的調查,設計了1個排序問題,要求對全部選項進行排序,具體問題如圖1所示。
上述數據說明,在所有受訪者中,各年齡、各地域、各收入層次的消費者選擇旅游產品時依然側重于傳統的“旅游觀光”,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其他旅游產品存在巨大的開發空間。
2.3 湖北民俗旅游現狀調查
關于湖北民俗旅游現狀,本調查問卷設計了4個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1)關于“您了解湖北旅游產品的途徑”這一問題,52人選擇了“親友介紹”,48人選擇了“網絡和旅游論壇”,相對于這一數據,選擇“旅行社推薦”和“媒體宣傳推薦”的分別為30人與40人,占比低于“親友介紹”與“網絡和旅游論壇”這兩個途徑,說明湖北民俗旅游市場尚處于消費者自覺消費階段,政府宣傳力度有待提高,旅游企業銷售手段有待加強。
(2)關于“您對湖北哪些民俗旅游產品最為熟悉或印象深刻”,選項為湖北節慶民俗產品,其中“端午節祭拜屈原和賽龍舟節”“武當山節慶九月九祈福法會”“神農架炎帝神農氏祭典”為前三名,且占比遠高出其他選項,說明湖北傳統節慶文化已經生根于民眾心中,而其他的一些諸如“咸寧溫泉文化節”“咸寧黃袍山紅色文化旅游節”等新開發的民俗旅游產品,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
同時,在把“您來自哪里”與此題交叉進行分析,得出以下數據(見表1)。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對于“端午節祭拜屈原和賽龍舟節”“武當山節慶九月九祈福法會”“神農架炎帝神農氏祭典”等具有鮮明荊楚特色的民俗節慶文化的認同度,湖北區域外民眾高于區域內民眾。說明如果充分挖掘這類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旅游產品,會增強湖北文化的認同感,擴大荊楚文化的輻射面積,這有利于湖北文化自信建設,以及湖北文化軟實力的提高。
(3)關于“湖北哪座城市的特色景區給您印象最為深刻”“十堰武當山風景區”“神農架旅游區”依然遙遙領先,與“您對湖北哪些民俗旅游產品最為熟悉或印象深刻”,出現了相同結論,這說明湖北知名度較高的旅游產品依然囿于傳統的幾個,亟需宣傳新開發的民俗旅游新產品。
(4)關于“您認為湖北民俗旅游宣傳力度和影響力度如何”一題,認為“一般”的占44.25%,說明加大宣傳力度仍是目前湖北民俗旅游亟需解決的問題。
(5)關于“您認為湖北民俗旅游服務在哪些方面讓您感到很滿意”一題,53.98%的接受調查者認為“景區景點建設,配套設施齊全”,說明湖北民俗旅游的硬件設施基本能夠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而選擇“旅行社服務到位”“購物便利”均為15.93%,說明湖北民俗旅游服務軟件方面還需加強。
(6)關于“您對湖北民俗旅游整體環境評價如何”,70.8%的接受調查者選擇“基本滿意,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說明近年來湖北在民俗旅游發展方面有了較好的成績,但仍需進一步的努力。
(7)關于“您希望湖北旅游管理部門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題,在“加強旅游監管及時處理旅游咨詢求助或舉報建議”“監督檢查旅游市場”“提高服務質量杜絕安全隱患”“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嚴格審核旅行社資質,杜絕黑旅社現象”等幾個選項的占比十分接近,說明這正是在今后開發建設湖北民俗旅游的抓手和著力點。
3 對湖北民俗旅游的思考與建議
首先,政府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利用官方新聞媒體及網絡巨大的影響力,通過舉辦或參與國內外各種旅游推介展會、重點宣傳推介湖北民俗旅游產品;并積極招商引資,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使各種社會資本自覺自愿地進入湖北民俗旅游場域,進行投資開發與建設,提升各種軟硬件設施檔次。在資本的推動下,使湖北民俗旅游產品達到新的高度。
其次,旅游業界應科學運用創新思維,堅持原生性、整體性與現代性相結合的原則,凸顯區域特色,融入區域民俗文化元素,不斷開發優質、富有民俗文化特色、具有荊楚氣質的旅游產品。讓湖北民俗旅游產品因民俗文化而富于鮮明的區域特色,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同時,在設計產品時還應注意迎合不同收入、不同年齡層次尤其是“上班族”、中年人的消費者需求。
最后,學者應走出辦公室,深入實地考查研究,并多方走訪民眾,取得一手素材,以此為基礎深挖荊楚文化內涵,通過科學有效的路徑進行文旅融合創新研究,取得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各級政府規劃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為旅游業界設計產品提供技術支持。
4 結語
本次調查報告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民俗旅游、湖北文化旅游、自然景觀旅游等各類旅游產品存在內涵交叉融合現象,界限模糊,給問卷設置選項帶來了難度,因此對真實情況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調查數據展示以基本數據為主,有待對其深層次原因進行進一步分析闡釋等。這些問題將在后續研究過程中矯正并深入探討。
參 考 文 獻
[1]文凌云.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9(4):52-53.
[2]石定樂,袁紅.旅游產品開發中應凸顯區域民俗文化特色——以湖北旅游為例[J].荊楚學刊,2013(6):68-72.
[3]唐燁.淺議湖北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2(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