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華 郭睿南 張麗瓊
摘 要:《秘書實務》作為秘書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嘗試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縮短學生將來走上秘書崗位的適應周期。文章主要探討“雨課堂”在《秘書實務》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而能更好地提升《秘書實務》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雨課堂;秘書實務;應用
《秘書實務》是高校秘書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其綜合性、應用性的特點,要求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既能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更要在大量的實訓教學中,感受認知到秘書職業的特點和內容,進而能最大限度地縮短未來上崗的適應周期,盡快投入到秘書工作中。從目前《秘書實務》課程的開設現狀來看,大多數任課教師仍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加之課時有限,對課程的實踐環節僅通過案例分析或情景演練等方式來完成。即使有的教師也想通過運用靈活多元的教學方式或借助于校內外的實踐教學平臺與實習基地來更好地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可現實條件欠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諸多原因,《秘書實務》課程教學效果不夠顯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秘書職業的適應能力,很難滿足社會各行業對秘書人才的需求。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新穎的技術和手段更具有吸引力,要改變《秘書實務》課程的現狀,需借助于像“雨課堂”這樣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開展課程建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其目的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師生互動更多,教學更為便捷。“雨課堂”的用戶界面全部基于PPT和微信,較好地契合了教師的使用需求。我們可以將“雨課堂”類比為一個智慧教學的工具箱,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搭配自己感興趣的工具,來影響和促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實現“課前—課上—課后”三者的有機聯系。
一、 在《秘書實務》課程教學中運用“雨課堂”模式的優勢體現在
(一) 課程學習方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元、效果突出
“雨課堂”教學只需教師在電腦上安裝一個插件,就可以隨時將PPT課件(其中可插入MOOC視頻、網絡視頻、測試題等雨課堂功能)推送給學生;學生通過關注雨課堂微信公眾號,就能夠隨機利用手機進行學習。學生可以點擊“收藏”按鈕保存課件,以便后期鞏固學習。在上課過程中如果遇到難懂的知識點,也可點擊“不懂”按鈕,教師可根據情況考慮是否重復講解或單獨輔導相關內容。教師還可通過“雨課堂”發布測試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交,檢測自己對本堂課所授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及時顯示測試結果,便于教師掌握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秘書實務》課程教學內容僅限于課堂上由教師主講秘書工作內容及程序,再留出有限的時間給學生實訓,學習內容相對單一。而使用“雨課堂”教學,教師可以自由分解融合《秘書實務》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更加靈活多變。由此來看,“雨課堂”的本質是新型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應用,它能增強知識的融入性和代入感,促進專業知識的傳播和學生的接受。
(二) 課程考核方式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為主
《秘書實務》課程的傳統考核方式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平時成績占總成績60%(包括考勤、小論文及項目實訓三部分),重點突出過程性考核;期末考試采用筆試方式,主要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及案例、實務分析操作的程度,占總成績40%。而使用“雨課堂”教學,后臺會自動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以郵件的形式發送到教師郵箱,同時課前課后的復習預習情況,在后臺也有實時記錄,將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導學”中的客觀記錄作為期末學生平時成績的參考,便于教師在最后的課程考核評定中有據可依,有利于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指標的建立。
二、 《秘書實務》課程中“雨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
在《秘書實務》課程教學中,可將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雨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項目化課程實踐教學中,能取得更好的教學實踐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階段:
(一) 課前準備
開課前,教師可利用“雨課堂”和智能手機的微信群發功能,將課程學習的相關內容推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好教師將要講授的內容要點。學生也可在預習階段,通過“雨課堂”交流平臺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或給教師留言,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好前期準備。以《秘書實務》課程中的“會務工作”為例,教師可通過PPT、word文檔或“微課”模式(微課是指采用錄制微型教學視頻的方法,針對知識的重點、難點等環節進行教學設計的視頻教學資源),讓學生提前預習:會議的概念、由來及類型;會務工作流程等內容,提出課程實訓任務,要求各小組將需完成的實訓任務草擬文案,并制作成微視頻上傳。這既便于教師指導評價,也便于各組之間相互交流學習。
《秘書實務》課程的課前預習相較于其他課程尤為重要,否則到了課堂講授學習階段,學生就會很被動,對實踐內容不知所云,影響課程進度和學習效果。運用“雨課堂”模式,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提前預習到位,使接下來的學習過程更加順暢。
(二) 課后提升
課后提升主要檢驗學生的自覺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為了檢測和鞏固教學效果,可通過“雨課堂”給學生發布復習檢測題,并進行及時的監控、釋疑解惑和評價,要求學生將結果上傳至微信群,師生間交互討論,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再以“會務工作”項目實訓內容為例,有了前兩個環節的學習和實踐,教師要求各小組補充完善文案及微視頻;要繪制本項目的知識、技能點網絡圖;簡述本項目的實訓心得體會;提出針對本項目實訓的建議和意見。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實訓心得,修改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雨課堂”作為最便捷的智慧教室,最立體的教學數據,具有全天候、個性化、零投入和大數據等優點,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大的便捷,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師生互動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使教學方式和內容更加多元和豐富,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雨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與能力,學生的學習態度及習慣都提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將“雨課堂”充分運用到《秘書實務》課程教學中,能夠充分體現該門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26-32.
[2]張霞.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兩門微課程為例[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4:7.
作者簡介:楊淑華,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郭睿南,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農業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張麗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