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

摘 要:各行各業均存在項目的身影。運營是為了企業生存,而項目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發展。項目質量管理是項目管理十一個知識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通過介紹項目質量管理過程的控制要素,給相關領域從業者進行其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介紹。
關鍵詞:項目;質量管理;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0-0238-02
0 引言
項目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項目例如某路段建設項目、某車型項目開發,而廣義的項目則是指是為創造獨特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而進行的臨時性工作。項目質量管理包括把組織的質量政策應用于規劃、管理、控制項目和產品質量要求,以滿足相關方目標的各個過程。此外,項目質量管理以執行組織的名義支持過程的持續改進活動。
項目質量管理過程包括:(1)規劃質量管理——識別項目及項目的目標,并在啟動至收尾5大過程組進行相關資源的使用進行整合使用規劃。(2)管理質量——管理質量是將規劃質量管理階段設定的質量指標,通過組織或團隊進行實時執行的過程。(3)控制質量——為了評估輸出狀態和成績,確保項目輸出符合客戶期望的產品,而監督和記錄質量管理活動執行結果的過程。
1 相關術語
1.1 規劃質量管理、管理質量和控制質量的區別
規劃質量管理是確定標準和計劃,強調的是標準和方法;管理質量是針對過程,強調的是質量計劃的執行,、標準的實現及過程的改進;控制質量是按照規劃階段制定的標準檢查可交付成果的質量,強調的是可交付成果或產品是否達到客戶的要求。
1.2 規劃質量管理、管理質量、控制質量的聯系
根據以上三個過程的定義和區別可以得出,三個過程之間的聯系就是P-D-C-A循環,如圖1所示。
1.3 “質量”與“等級”
“質量”與“等級”不是相同的概念。質量是一套固有的特性滿足項目要求的程度。等級是對一類產品的分類,擁有相同的功能用途,但是幾乎是特性不同,如汽車的高、中、低配。低質量是問題,必須杜絕;而低等級不一定是問題。
1.4 預防勝于檢查
預防是保證過程中不出現錯誤,檢查是保證錯誤不落到客戶手中的過程。
1.5 定性結果抽樣與定量結果抽樣
定性結果的抽樣輸出值僅為合格或不合格,而定量結果的抽樣則是在連續的測量結果記表上有具體的數值,以及可接受的范圍。
1.6 公差與控制界限
公差是指產品的可接受上下范圍;控制界限在統計學上的控制上下限值。
2 規劃質量管理
規劃質量管理是識別項目及其可交付成果的質量要求和(或)標準,并書面描述項目將如何證明符合質量要求和(或)標準的過程。本過程的主要作用是,為在整個項目期間如何管理和核實質量提供指南和方向[1]。
2.1 質量成本
(1)質量成本。與項目有關的質量成本 (COQ) 包含以下一種或多種成本,如圖2所示。(2)預防成本。預防特定項目的產品、可交付成果或服務質量低劣所帶來的相關成本。(3)評估成本。評估、測量、審計和測試特定項目的產品、可交付成果或服務所帶來的相關成本。(4)失敗成本(內部/外部)。因產品、可交付成果或服務與相關方需求或期望不一致而導致的相關成本。
2.2 成本效益分析
顧名思義,成本效益分析即使進行支出成本與收益之間的比例,尋找最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付出的均衡點。
2.3 質量管理計劃
是我們說的項目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描述如何實施質量控制的各個過程,以實現企業或團隊制定的質量目標。
2.4 質量測量指標
質量測量指標專用于描述項目或產品屬性,確定過程輸出結果的符合程度。質量測量指標的例子包括按時完成的任務的百分比、以CPI測量的成本績效、故障率、識別的日缺陷數量、PPH、CPIP、CPV等等,以及測試計劃所涵蓋的需求的百分比(即抽樣比例)。
3 管理質量
管理質量是把組織的質量政策用于項目,并將質量管理計劃轉化為可執行的質量活動的過程。管理質量這個過程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提高實現目標的可靠度,以及識別過程失效導致的不合格產品導致的浪費及風險。此工作期間需要在整個項目期間開展。管理質量有時被稱為“質量保證”,但“管理質量”的定義比“質量保證”更廣,因其可用于非項目工作。管理質量的工作屬于質量成本框架中的一致性工作[2,3]。
3.1 管理質量分析
管理質量的過程,進行數據分析時,常用的工具與技術,如下列所:
(1)親和圖。親和圖可以對潛在缺陷成因進行分類,展示最應關注的領域。(2)因果圖。又稱“魚骨圖”、“why-why分析圖”和“石川圖”,將問題陳述的原因分解為離散的分支,有助于識別問題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3)流程圖。流程圖展示了引發缺陷的一系列步驟。(4)直方圖。直方圖是一種展示數字數據的條形圖,可以展示每個可交付成果的缺陷數量、缺陷成因的排列、各個過程的不合規次數,或項目或產品缺陷的其他表現形式。(5)矩陣圖。矩陣圖在行列交叉的位置展示因素、原因和目標之間的關系強弱。(6)散點圖。散點圖是一種展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圖形,它能夠展示兩支軸的關系,一支軸表示過程、環境或活動的任何要素,另一支軸表示質量缺陷。
3.2 根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查找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顯性的及隱性的。而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能最終因為問題的發生,在帕累托圖占最大的比例。根本原因分析還可以作為一項技術,用于識別問題的根本原因并解決問題,消除所有根本原因可以杜絕問題再次發生。
3.3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發現解決問題或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它包括收集其他信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創造性的、量化的和/或邏輯性的解決方法。有效和系統化地解決問題是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的基本要素。問題可能在控制質量過程或質量審計中發現,也可能與過程或可交付成果有關。使用結構化的問題解決方法有助于消除問題和制定長久有效的解決方案。
4 控制質量
控制質量是為了評估績效,確保項目輸出完整、正確且滿足客戶期望,而監督和記錄質量管理活動執行結果的過程。控制質量的主要作用是,合適輸出的產品或過程,確認符合規劃質量階段的策劃標準,以及是否符合客戶的要求。本過程需要在整個項目期間開展。控制質量過程的目的是在用戶驗收和最終交付之前測量產品或服務的完整性、合規性和適用性。本過程通過測量所有步驟、屬性和變量,來核實與規劃階段所描述規范的一致性和合規性。在整個項目期間應執行質量控制,用可靠的數據來證明項目已經達到發起人和/或客戶的驗收標準。
參考文獻
[1] 趙濤,潘欣鵬.項目質量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2] 蘇秦.現代質量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 劉芳.質量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J].新疆電力,2003(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