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想
摘要:大數據的概念及其相關技術正逐漸融入各行各業之中,其中也包括教育領域。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在萬事萬物都逐漸在互聯網化的今天,大數據技術正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來理解和探索教育發展的更多方向和更多可能性。就高校西班牙語翻譯教學而言,大數據技術能夠通過技術手段來紀錄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和結果性數據,在對學生借閱、出勤、成績分數、學分績點等數據進行多重挖掘和分析的基礎上,幫助學校了解學生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的開展情況,在輔助進行資源的調配等科學決策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大數據 翻譯教學 教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H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0-0014-02
大數據不僅意味著超大、種類繁多、極速的數據應對處理,更是一種逆向的思維模式,一種超乎尋常的基礎設施,一場史無前例的技術革新??v觀高校西班牙語翻譯教學,翻譯學建設正處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翻譯研究中許多領域尚待我們深入探索,如何將大數據為高校外語翻譯教學所用,應該確立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思想,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怎樣達到一個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一切都有待我們去認真思考與探索。
一、翻譯教學——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
21世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世紀,在飛速發展的現實中,翻譯起著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展望21世紀科學和技術發展的近景和遠景,以及這一前景的實現,必將對翻譯和翻譯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21世紀將是人類發展有史以來最為耀眼的一個階段。人類文明將出現令人矚目的三大景觀和令人期待的三大趨勢。
第一種最耀眼的景觀體現在科技的飛速發展上。信息技術、電子自控技術和系統論將大大提高人類的能源工程、生化工程、環保工程以及人類自身發展和完善的生態工程的規模、質量和水平。第二大景觀是全球性經濟的整合發展??萍肌⒐I和農業的發展將直接造福于人類的物質經濟生活。從2020年起,到21世紀的中期,全球整合性經濟將頗具規模,20世紀業已形成雛形的大經濟圈(北美、歐洲、東亞、南美等),到2150年時將成為實力相當雄厚有相互依存的一體化經濟的一系列次體系,非洲經濟圈也將頗具規模。特別令人矚目的將是中國及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據估計,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實體,對全球的經濟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大景觀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方位、多層次發展,因而形成一個“真正的一體化全球社會”;毫無疑問,這也是科技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果。這一結果促使各國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國民知識水準顯著上升,價值觀念異彩紛呈。文學藝術、體育娛樂、衛生醫療事業空前發達,人才需求與日俱增。
與三大景觀并呈的是三大趨勢。第一大趨勢是全球性交流互動趨勢。在21世紀中,世界各大洲、各區域、各國之間的人為限制和壁壘將由于技術、經濟和文化的逐步全球化而逐漸消失,從而大大有利于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領域、一切群體、一切形態之間的交流互動。第二大趨勢是全球性改革、變革趨勢。在新世紀中,各種20甚至19世紀承襲下來的知識、學說、觀念及至各種典章制度都將受到歸因于影響深遠的科學技術、經濟形態和政治體制的進步與拓展而構建或創建的新原理、新法則甚至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價值觀的徹底檢驗,從而引發不可避免的、涉及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改革和變革。第三大趨勢是全球性知識提高、深化和普及的趨勢。在新世紀中,各個領域的知識大量富集;同時,各個領域和學科及至日常生活又要求人們必須具備種種應用技術和理論,加以文化交流頻繁、文化建設規模宏大,這樣就形成了全球性的語言傳播、知識傳授和學習的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中,教育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多樣性得到發展。外語成為人們獲得必備知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顯然,以上所說的三大景觀和三大趨勢都與翻譯事業密切相關,并集中表現在四方面的巨大需求上:第一,人才需求。新世紀的頭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隨著三大景觀和三大趨勢的展開和推進,翻譯人才的需求將比20世紀末期增加許多。目前存在的誤解是:未來技術發達,人工智能將“取人而代之”,翻譯很可能“有可預見的將來被電腦或機器人淘汰之慮”,但是,計算機依然遠遠趕不上人腦信息處理能力的多樣性,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制造出人的感知、感應、美感、靈感、幻想、想象力、語言情致、情采和稟賦以及隨機應變、呼之即出的高度語言操控本能、潛能和技巧。人類智慧與人工智能將永遠處于“源”與“流”的主從關系之中,“流”永遠不可能取代“源”。另一個誤解是多元化的建設將“使翻譯成為多余”。實際情況只可能恰恰相反。多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必定會鼓勵不同語言文化的文學、藝術、科學、學術等方面的著作投入各種品類的翻譯(全譯、節譯、譯寫、改寫等)過程中。很明顯,即使是在文化、科學、教育高度發展的社會,人們也不可能通曉所有的語言而廢棄翻譯。第二,作品需求。這里的作品指的是多種多樣的譯作。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不斷變革更新的高科技必然對譯作的標準要求更高。第三,功效需求。高功效是高速、高度發展的基本條件,翻譯也不例外。“慢工細活”已經不適用于一切社會需求模式的翻譯功效論普遍規律或原則。功效取決于人的能力、素養、經驗和熟練程度。這一切與教育、培訓有關。在這個新的世紀,海量具有高效能的翻譯人才必將誕生于翻譯的教育園地,翻譯教育是高效能人才的搖籃。第四,質量需求。光有效率沒有質量是不可取的,高質量的譯作來源于高水平的翻譯人才,而高水平的翻譯人才來源于擁有雄厚師資并兼具翻譯教學方法得當的學校和培訓機構。
二、翻譯教學思想
(1)翻譯教學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和目的語文化建設需求。西班牙語教學在我國起步較晚,西語教學在全國部分高校開始開設是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首先開啟了西語專業教學的先河,標志著中國高校西班牙語專業教學的開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已初具規模。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翻譯課程是作為高校高級階段(三、四年級)的實踐課開設的,時間長短根據各高校自己的規定與需求執行。翻譯教學必須滿足社會需求,那是因為翻譯全方位參與了語言的社會功能,而且這種參與既要同步、又要具有指導性。翻譯在目的語多元文化建設中更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任務。佛經翻譯在我國唐代文化(尤其是文學,包括文學風格、創作方法、文學樣式)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科技翻譯對我國明代以后的生產、技術及至學術思想更是一種啟蒙性推動。首先,翻譯反映了目的語文化的渴求,同時又可能反映它的“受侵犯”。但另一方面,翻譯行為在特定的人文、宗教、歷史、政治乃至種族差異的條件下,也可能形成對目的語主流文化的對抗力量,作為“文化暴力”,力圖侵害、顛覆目的語本土文化的主流地位。實際上,目的語文化建設的需求也就是翻譯的基本價值取向。在西方,如果沒有翻譯家對希臘文化的傳播,就根本不可能有古羅馬文化近五個世紀的蓬勃發展。
(2)翻譯教學必須適應并指引翻譯實務的發展。制度建設可以稱為翻譯教學、科研及行政各方面規范的建設,我們應建立本行業實際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和標準。百年樹人,教育是重中之重。社會的需求通常反映在翻譯實務上,其結果必然是翻譯教學需與社會現實相吻合,關注翻譯實務才能使得翻譯教學的基本目標和目的落到實處。任何標準、規范、原則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不可能“恒定守常”。翻譯標準也是如此,文學翻譯的標準很可能不適用于法律公文。
(3)翻譯教學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翻譯學是一門自立于各學科之林的獨立的學科,其本身就有一種與其他學科并駕齊驅的獨立意識和競爭意識。翻譯教學自我完善的途徑在教學實踐中也在得以不斷改進,翻譯教學改革的任務是實現翻譯的素質教育,其主要關乎兩個層面,一是要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升,二是關注于整體翻譯教育素質的提升,這兩方面可以說是翻譯素質的整體觀,必須同時關注,缺一不可。提高學生的素質,是翻譯教學的根本。學生的素質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先天素質,形態素質和習得素質。其中習得素質是教育的主體領域,就翻譯教學而言,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是對學生習得素質教育的集中表現。提高教學的素質,是翻譯教學的根本任務,翻譯是以認知行為為特征的經驗科學。翻譯教學,尤其是理論教學都源于實踐,始于實踐,或者說是實踐的反復,脫離了這個基本點,就不可能有實際的效果。
三、漢譯西實務教學主要課題提示
漢譯西實務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學生譯、教師改的技術問題,重要的是擔任翻譯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實務操作指引和理論思考指引,要由淺入深,內容安排得當,還要遵循實務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第一,應著眼于雙語對比,特別是雙語差異。第二,注重操作性。理論課與實務課不一樣,實務課具有“充分的描寫性”,理論對實務具有引導功能。第三,注重有效的理論教學,體現翻譯素質教學的整體性。實踐證明,有效的理論課教學常得益于實務課教學為之提供經驗素材。
四、翻譯素質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實施翻譯素質教學是指高水準的優化教育,優化教育的標志是:教學思想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的科學化,課程結構的規范化,整頓教學管理上的混亂狀態,尋找符合社會需求的客觀實際。
五、結語
大數據技術早已融入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并對教育教學起著諸多的指導與輔助作用。西班牙語翻譯教學方興未艾,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挖掘有助于翻譯教學的各種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基本訓練和基礎教學,強化理論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強化學生對翻譯的認知,迎接極富挑戰性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2]E.Cornish.Trend Impact Analysis:The Arrival of Automat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The Futurist[J].May-June,2001:21.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