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妙錄
摘 要:本文從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入手,闡述其令人擔憂的閱讀現狀,并對部分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問卷調查中得出結論:單靠學校或教育部門介入的閱讀指導勢單力薄缺乏力度,作者由此得出頗具匠心的 “心得體會”。
關鍵詞:留守兒童 閱讀指導 監護人 問卷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01
一、成長環境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和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約束,較之于溫州地區其他兄弟縣市區,相對落后閉塞,這就導致了民眾大規模外出謀生的局面,尤其是作為勞務輸出主力軍的中青年人群,外出率更高。正是在這種客觀因素導致下,我縣的留守兒童比較多。縣婦聯曾協同雅陽鎮教師在鎮上兩所學校的幾個班級內做過“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情況”的問卷調查,“父母都外出打工或經商”的占比50.1%、“父親外出”的占比18.9%、“母親外出”的占比32.0%;在對“你父母在外做什么行業”的回答中,“打工”的占比高達80.2%;在對“你現在和誰一起生活”的回答中,“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占比分別為63.4%和18.7%。同時,我縣鄉村教師鄭挺誼曾經針對外出務工家庭“留守子女”教育問題做過問卷調查,留守兒童“課堂上經常或有時走神會想別的事情”的占比75.8%,“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不向人求助的占比37.4%,“沒有監護人的督促也能自覺學習”的占比只有4.5%,對“課余時間你經常干什么”的回答中,“看書”的占比只有4.2%。由此可見,在“隔代教育”的成長環境下,留守兒童多數在備受溺愛又缺乏必要的監督的氛圍中,不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閱讀習慣。
二、閱讀現狀
由于課業負擔重,如今中小學生尤其是肩負升學壓力的中學生,閱讀量比較小,所閱讀的書目涉及面也不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閱讀水平低下的狀況,這就直接導致他們書寫能力差理解能力差表達能力差、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欠缺的尷尬局面,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中尤為突出。
為了改變學生不善閱讀的消極局面,我縣偏遠附中的部分語文教師曾經設計了閱讀情況調查問卷,隨機抽取初中三個年級各一個班級137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問卷結果看,約三分之二學生有“經常閱讀”,但是如果除去學校規定的課堂閱讀時間,就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保持“經常閱讀”,大部分學生“偶爾閱讀”,還有少部分“沒有閱讀興趣”;“有閱讀計劃”的學生占比不到10%,“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占比90%以上;學生最喜歡的書籍,“文學作品”占比50%左右,文學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是“玄幻小說”。在這些問卷中,留守兒童“經常閱讀”的幾乎為零,“偶爾閱讀”的有零星幾個,“有閱讀計劃”的幾乎為零,他們最喜歡閱讀的書目幾乎都是“玄幻小說”或“言情小說”。除了老師指定的必讀書目外,幾乎全部讓沒有多少文學性的網絡小說占據閱讀時間,閱讀現狀堪憂。
三、指導嘗試
面對上述留守兒童的閱讀現狀,教育局有關部門協助部分教師,在教學條件相對優勢、教學成果相對突出的某鄉村校八年級段,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留守兒童監護人管教情況”和“留守兒童監護人閱讀指導情況”的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做出相應的對策。留守兒童在回答“監護人對你好嗎”的問題中,“很好”的占比是10.1%、“沒父母好”的占比27.6%、“一般”的占比50.4%、“不好”的占比11.9%;留守兒童監護人在回答“有沒有對孩子的閱讀書目進行監管”的問題中,“一直有監管”的占比3.91%、“有時候有”的占比8.57%、“沒有監管或不知道怎么監管”的占比87.52%。通過問卷調查、和監護人訪談等方式獲知,大部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閱讀指導存在放任自流狀況,不少孩子的閱讀層次很低,對老師布置要閱讀的正規讀物“提不起興趣”,而對于一些情節荒誕離奇、文字粗糙低劣、毫無文學素養的作品卻表現出極大的閱讀興趣。
為了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的閱讀指導意識、增強其監管力度,教師們采取校內外雙管齊下、點面相結合等方法,開展閱讀指導的嘗試,力爭達到預期目的。首先,給每家監護人分發必讀書目清單,使其在監管孩子閱讀時有章可循;其次,做好定期檢查:每月讓孩子帶回閱讀監管自查表,讓監護人如實填寫并簽字帶回學習;第三,校內進行校外閱讀月度、年度優秀之星評比,借此促進課外良好閱讀氛圍的形成;第四,開展必讀書目閱讀競賽:在限定的時間內閱讀某本書的某些章節,在限定的時間內回答20到40道題目,每答對一題相應扣減一定的閱讀時間,最后成績為實際閱讀時間減去答題成績折算時間,用時少者排名靠前。
四、心得體會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對青少年學生的閱讀方式、閱讀取向等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和改變,他們需要正確的閱讀指導介入課余生活。留守兒童由于第一監護人出現缺位,更需要特別的關注與關懷。但是,當學校以各種方式介入孩子們的課余閱讀生活并試圖改變現狀,給監護人派發留守兒童閱讀指導督查表時,無疑等同于給他們增加思想壓力和額外負擔,因為他們當中有一大部分人文化程度并不高,無法擔負起閱讀指導任務,有的疲于應付、有的尋找他人幫忙,有的甚至任由孩子弄虛作假。
本人認為,要改變這種不利于鄉村留守兒童閱讀和成長的局面,不僅要靠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不懈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積極參與,形成一定的合力才有可能收到成效。比如由學校牽頭,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同村的同班、同年級段或同學校的孩子,組成閱讀小組相互監督,讓父母親在身邊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閱讀肩并肩”;又比如由文化部門管轄下的市縣級圖書館,在送書下鄉、送書進社區的同時,挑一部分孩子們相對喜歡的書籍送進留守兒童家庭,讓這類大愛打動童心,促使他們盡量向“主動閱讀”靠攏;再比如可以由婦聯等多個政府部門聯手牽頭成立青少年讀書會,鼓勵并吸納本區域內留守兒童進入協會,讓他們在讀書、聽書、聊書等環節中逐步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注:本文作者曾從事鄉村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文中問卷內容一部分來自曾經的教師同行,一部分來自教育部門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