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璐璐
摘 要: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僅需要物質方面的提升,也同樣需要精神方面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也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路徑進行研究,有利于推進中國夢的實現。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觀和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是實現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中國精神;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16-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當今社會,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在新時代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不僅要加強經濟、政治等建設,而且必須要不斷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文化的發展與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息息相關。先進的文化促進經濟的發展,落后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也需要不斷創新。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進而整體拉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第一,推進文化事業普惠性發展,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首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均衡化是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關鍵。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極大地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人民群眾才能夠自覺地參與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行動當中去。當前,我國仍然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狀況,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滯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整個文化事業的發展進程,所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當務之急就要重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加大對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的資金投入量。其次,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是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方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未來我們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這表明,政府就應該不斷地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創新來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使群眾感受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
第二,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提升國家文化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致性。首先,擴大文化產品覆蓋范圍是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重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需要提升民族精神建設,需要擴大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的范圍。“一個文化產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競爭力、傳播力,關鍵在于它的創意”[3]。外來文化之所以能夠占有我國市場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善于抓住群眾的娛樂特征進行文化產品內容及形式的創新。因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擴大本民族文化產品的覆蓋范圍,與時俱進,生產出具有中國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還應當將帶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例如,2017年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國產電影《戰狼2》在汲取好萊塢電影制作優點的同時注入了新的血液,“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1]。其次,運用高新科技,建設新型文化業態是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提起高新技術,我們首先會想到“互聯網+”,世界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變成了“地球村”。我國的文化產業可以依托高新技術改造文化業態,賦予文化業態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達到宣傳我國文化的作用。
二、弘揚“四個精神”,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4]。而這一根基就是中國精神。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孕育出偉大的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5]。尤其是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一,大力弘揚創新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根源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斷追求創新的民族,《禮記·大學》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縱觀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中國歷史的明君圣賢也在不斷追求革新。如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后來者有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晚清以來,中國人民更是不斷地進行創新實踐,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等。中華民族還創造出偉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貢獻出“四大發明”。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6]。如今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繼承了創新精神。
第二,大力弘揚奮斗精神。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其提煉的奮斗精神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激勵作用。其中,毛澤東同志曾講道“同志們!愚公移山的故事我講了不止一次,就是希望大家學習愚公精神”[7]。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提到繼續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作為個人,缺少了奮斗精神就會止步不前;作為國家,缺少了奮斗精神就會萎靡不振。奮斗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在物質上要強大起來,在精神上也要強大起來,中國精神就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1]。要想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不能拋棄奮斗精神,因為奮斗精神是引領中華兒女實現“中國夢”的精神食糧。其次,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大力發揚愚公不畏險阻、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才能敢于面對困難,遇到困難迎難而上,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文化軟實力。
第三,大力弘揚團結精神。作為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團結一心的民族。人民作為文化的主體,創造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國精神中的團結精神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一脈相傳,直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也同樣強調“中國人民從親身經歷中深刻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不可能發展進步”[5]。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團結精神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是被歷史經驗所篩選保留下來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成果。這一團結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力量,能夠不斷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鼓舞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而努力奮斗。
第四,大力弘揚夢想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5]。一個偉大目標的實現必定需要一個偉大的夢想支撐,夢想精神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至關重要的能動作用。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中,用夢想作為實踐的內驅動力,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進。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到各種侵略屈辱后的愛國人士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一個民族要想獨立自主,就必須要有夢想精神的支撐。
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價值,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4]。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長久穩定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本國的文化就必須被其他國家所接受、所認可。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核心,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中國價值在國際上的塑造力、感染力、傳播力不斷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才能穩固提升。
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在這個信息發達的年代,我們實現了古人曾向往的“不出于戶,已知天下”的理想狀態。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很多人出現盲目崇洋媚外的現象,導致扭曲本國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中國一定要傳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一個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價值觀勢必會影響其內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不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倡議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世界夢。“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是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價值觀念,是被國際社會所認可、所崇尚的中國價值觀念。
第二,高度凝練和詮釋中國價值觀。中國的價值觀念要想在國際社會中立足就必須要求我們高度凝練和詮釋中國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向外界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促使其他國家了解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底蘊深厚,中國學者們只有不斷地向其他國家詮釋我們的價值觀念,使其他國家能夠理解中國的價值觀,才會使他們欣然地接受中國提出的建議,進而提升我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四、積極走出國門,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2]。對外開放的格局越大,我國學者就會有越多的機會與各國學者們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國家話語權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交流中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
第一,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首先,要創新對外的宣傳方式。由于外國對我國的了解大多數是通過我國對外的宣傳,所以我國可以在宣傳方式上進行不斷創新,使各國愿意了解中國,愿意傾聽中國聲音。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力就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對外話語的創造力。在國際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的優勢,就是我們有著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積極走出國門,增強國家文化影響力。
第二,增強對外話語的感召力。在國際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我國可以邀請各國的青年學者赴中國進行一段時期的學術交流與學習,使各國學者融入中國,去感受中國的文化,“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話語體系進行國際傳播時,可以借助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將其傳播和擴散到各國學術工作者的腦海中,使這些學者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逐漸形成認知”[8]。如果國外的學者能夠和我國的學者一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那么我國的大國形象就會在國際社會中不斷地樹立和閃亮起來。
第三,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提升我們的話語能力。要使我們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有話說,能說上話,就必須有高度繁榮和發達的哲學社會科學。2016年5月17日,我們黨專門召開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就提道:“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9]。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需要中國的學者們靜下心來,認真解讀中國實踐,著重構建中國理論。從而使我們的專家學者在國際學術文化交流中,能夠有道理可講,能夠講出真正的道理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譚東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路徑探析[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左路平,吳學琴.當代中國價值觀點話語體系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J].探索,2018(1).
[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