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振平 王燕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論斷,特別是在江西考察期間,他提出要打造一個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撫州抓住江西被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大好機遇,提出了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本文通過研究撫州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特色,總結出撫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經驗和啟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撫州樣板”。
關鍵詞:生態文明;撫州樣板;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18-03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全國都在自覺、主動地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撫州作為全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全市域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設區市,抓住江西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大契機,扎實抓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各項任務,著力推進重點改革,大力開展突出環境問題整治,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撫州樣板”。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撫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引
黨的十九大把建設生態文明視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確定了“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目標。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有“兩山論”的生態經濟思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思想、“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的生態法治思想,為撫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
(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經濟思想
習近平在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提出了其生態經濟思想,堅持辯證地看待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系,著力打破唯經濟增長論英雄的傳統思維和做法,力求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達到雙贏。這是基于以下幾點的考慮,一是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依賴生態環境系統;二是馬克思把自然條件理解為自然生產力;三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剖析我國2003年到2012年資源使用量與國家經濟指標之間的聯系,得出如果我們繼續實行不考慮自然承載力的經濟發展方式,勢必會使得我國自然環境發展形勢嚴峻,從而會對經濟發展有害的結論[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要堅持保護優先方針,在保護中進行發展,在發展中不忘保護。”[2]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矛盾時,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他還形象地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比喻成“兩座山”——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指出在實踐中二者關系的認識大致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只是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第二個階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留住綠水青山,人們開始有了“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的意識;第三個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通過技術力量能夠轉變成經濟優勢。其中,第三個階段是一種我們最應該堅持的認識和最應該達到的境界。
(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思想
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民生問題。人們從過去的“盼溫飽”到如今的“盼環?!保瑥倪^去的“求生存”到如今的“求生態”,反映出人民群眾對于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訴求。大眾有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而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闡述正好深得民心[3]。習近平總書記正面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訴求,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共產黨人理應“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5],進而“為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6]。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生態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其生態民生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而提出的,奠定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立足點,形成了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生態民生思想。
(三)“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的生態法治思想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飛速的情況下,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缺少健全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機制是導致這一現象最關鍵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又可靠的保障?!盵7]在對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行闡釋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明確戰略部署。一是建立保證生態文明的相關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宏觀層面,而且在微觀層面也提出了對各地發展的具體、實際的指導,例如到江西、浙江、福建、貴州等地考察時做出的具體指導。二是建立健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堅持生態優先的基本取向,糾正績效評價過程中的偏差,是促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調查中強調嚴格指標評估,增強環境執法和監督。三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想從根源上嚴格控制生態惡化的系列問題,就必須嚴格實行責任追究機制,發揮制度的強制約束作用,我國于2015年8月9日起施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四是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及生態補償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設問題做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盵8]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的實踐特色
新時期撫州堅持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主線,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強化流域綜合治理,培育生態產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的就是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發展成果,確?;拘纬上到y完整且具有撫州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美麗中國“撫州樣板”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實施綠色工程
撫州市始終堅守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抓好統籌協調,用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撫州發展。通過舉辦撫州領導干部專題研討會和解放思想“三問”大討論,撫州市糾正了撫州在建設中出現的“傳統”“狹隘”“片面”和“形式主義”的錯誤認識,把科學發展、綠色崛起視為撫州市“十三五”的戰略選擇。
撫州市著力抓好統籌協調,健全生態文明推進體系。首先,營造濃厚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撫州市堅持新發展理念以謀劃撫州發展、用生態文明建設以統領撫州發展,先后編制了《撫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設實施方案》《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和《撫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0年)》,確保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序推進。其次,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以實施“六大行動”、開展“七大工程”、形成“六項制度成果”為重點,通過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實際的緊密結合和協同推進,生態文明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制度框架更為清晰,實施路徑更為明確。再次,形成了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推進體系框架。按照省生態文明辦統一部署,重新組建了生態文明制度研究中心,形成強有力的工作體系。建立了“月調度、季通報、半年總結、年終督察”日常推進機制,完善了會議、約談、督察、調度、宣傳等專項推進制度。
(二)強化流域綜合治理,統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
撫州市圍繞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針對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基本形成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態勢。一是加強工業園區整治。排查各企業,對于非法企業,給予其行政處分,并在全市工業園區內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水經處理后全部達到“一級B”標準。二是加強水污染防治。制定了《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整治專項行動(2017—2018年)工作方案》,對城市黑臭水體和納污坑塘實行大力整治,建立起覆蓋全流域的在線監測系統。三是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市12個縣(區)全部完成“三區”劃定和地理標注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規模化養豬場已配套建設糞污設施率高達95%。四是加強大氣污染治理。至2017年底,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燃煤鍋爐淘汰任務13臺,提前完成淘汰報廢黃標車及老舊機動車任務5 191輛。五是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撫州市制定了《江西省撫州市垃圾分類試點方案》,全市12個縣(區)全部完成了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規劃編制,“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清運處理模式基本建立。
(三)培育生態產業,加快綠色發展
撫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狠抓生態系統修復的同時,推動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實施綠色產業轉型升級工程,使得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煥發新的活力。一是建立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撫州市嚴格遵守耕地保護紅線,進行高標準的農田建設,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作為主要目標方向,著力于農業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致力于將撫州打造成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示范基地。二是建立低碳循環的綠色工業體系。2017年撫州市啟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通過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工程、科技創新引領工程、人才支撐工程,大力推進“雙返雙創”活動,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項目、人才、資金等問題,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大力建設生態循環園區,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三是建設集約高效的綠色服務業體系。撫州市有效利用自身生態和文化的優勢,通過深挖文化產業,著力推進數字出版、黎川油畫、東鄉木雕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唱響湯顯祖“金字招牌”,舉辦國際性戲劇主題活動,創辦地方戲曲傳承班,打造中國戲都;聚力健康養老,依托山水資源,著力推進臨川溫泉、資溪獅子山等養生養老基地項目。
(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9],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撫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制度思想,通過加強改革創新促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穩步推進。一是探索生態立法,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撫州市遵循“牽頭負責,加壓調度;嚴格程序,有序推進;反復修改,確保精準”的原則,制定了《撫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參與制度》《撫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撫州市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等法規制度,這是撫州市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市工作的重要創新舉措。二是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撫州市出臺了《撫州市“河長制”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撫河流域十大水系“河長”責任分工,并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長制”。值得一提的是資溪縣實行的生態保護責任審計,確保干部不會“生態好了,政績沒了”。三是建立自然資源系統管理機制,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通過明晰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編制綠色GDP核算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體系,按照“全境實施、保護者受益;抓住關鍵,科學考核;政府主導,多方籌資;規范運作,公開透明”的原則,研究制定全市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了《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貫徹意見》和《撫州市水資源生態補償實施辦法》。四是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探索生態文明機制建設。為促進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撫州市制定了《撫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撫州市促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辦法》和《撫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并通過建設生態云平臺,以信息化助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的主要經驗和方法論啟示
撫州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一定成績,為其他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參考可復制的路徑。具體來說,撫州市綠色試點,先行示范,是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的前提和基礎;生態資本的價值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的核心;引導公眾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撫州樣板”的保障。
(一)實施綠色試點,以點帶面,推動撫州市生態文明建設
在綠色工程“撫州樣板”的打造中,撫州市采取先行試點、以點帶面、典型示范、穩步推進的工作策略,著力推動試點示范建設,打造生態文明展示樣板,初步探索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如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國家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國家醫養結合試點、省級海綿城市試點、東鄉區國家水資源確權登記試點,進一步推進省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工作,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在著力于推進撫河流域的系統修復方面,撫州市作為國家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試點工作結合撫河流域特點,探索中部地區水質良好型流域治理與發展模式。通過試點示范建設,在國家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建設工作、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中均取得新突破,為全面啟動和穩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創造條件、提供依據。
(二)著力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撫州市著力實施重大生態工程,有效促進生態資源價值轉化。通過以“生態文明+特色小鎮+綠色生活方式”為準則,以撫河沿岸生態村鎮示范點為重點開展生態村鎮示范工程建設,同時穩步推進夢湖、鳳崗河、崇仁、宜黃小流域治理工程,形成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共贏的局面。在推動生態資本價值轉換方面,2017年10月,撫州已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地區之一,并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民宿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和《撫州市旅游產業發展獎勵辦法》,啟動樂安生態扶貧試驗區試點,進一步推進綠色惠民,探索出生態扶貧的新路徑。
(三)激發公眾參與,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及個人共治的模式
在“撫州樣板”的打造中,撫州市致力于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參與的共治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貫穿于人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使廣大市民樹立起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促進他們形成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具體舉措有:一是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通過構建一套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體系,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相關知識納入各個階段的教育、培訓中,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二是企業開展碳普惠(綠寶)推廣工作。依照“一個平臺、綜合功能,面向大眾、優政便民”的準則,通過低碳行為數據接入、碳賬戶累計、公共服務兌換等個性化功能,激發公眾參與節能減排的積極性。三是社會普遍倡導形成生態文明新風尚。倡導“文明餐桌”行動,推行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鼓勵綠色出行,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建設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工程(BRT),采用PPP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在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公共自行車工程;大力發展光伏發電項目,臨川青蓮山、崇仁相山、東鄉小璜等風電項目有序發展。通過這些舉措,無形之中讓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有效提升人民的文明素質、城市的文明水平,為撫州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段雪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師,2018(3).
[2]周生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J].求是,2013(17):18.
[3]周曉敏,楊先農.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豐富與發展[J].理論與探索,2016(5):50-5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1)[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5]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3-05-25.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9.
[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