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亞寧
摘 要: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代表的地方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為切入點,從“雙一流”建設的發展站位、“雙一流”建設的評價體系、城市化的歷程和現狀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面臨的機遇,從老牌名校的歷史優勢、“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滾動機制兩大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面臨的挑戰。針對“雙一流”建設中地方高校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分析了幾個具體問題,以期對地方高校的“雙一流”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高校;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9.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4-0173-03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其中包括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南京郵電大學作為地方院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建設學科為“電子科學與技術”。
“雙一流”建設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簡稱,2015年10月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2016年2月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推進“雙一流”建設展開了我國未來三十余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的藍圖,吹響了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傾力打造世界頂尖學府的號角,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進入了黃金三十年。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公民獲得了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地方高校的發展歷程來看,大多歷經了幾次比較重大的轉型發展期。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在70余年的砥礪前行中,歷經了三次重大轉型。第一次是由單科型工科大學轉型為多科型工科大學;第二次是由教學型大學轉型為教學研究型大學;第三次是由教學研究型工科大學轉型為教學研究型綜合大學。“雙一流”建設是地方高校正面臨的第四次重大轉型。對于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節點上地方高校擁有什么樣的機遇,可能遭遇怎樣的挑戰,筆者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做出分析和探討。
一、地方高校面臨的機遇
“雙一流”建設打破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掌控中國高等教育20年的格局,為地方高校的振興發展贏得了良好契機。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集中了國家大量優質資源,以這些高校的發展,階段性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伴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進,高等學校因身份不同,資源差異大,無法形成平等競爭,強校更強,弱校進入惡性循環,名校效應又給基礎教育帶來了名校情結的映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焦慮。“雙一流”建設隆重登場讓人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教育部在答記者問時明確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將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當中。可以說,“雙一流”建設將中國高等教育格局重新洗牌,秉承既比拼綜合實力也看重學科特色的指導方針,為地方高校的振興發展贏得了良好契機。
“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的變化為地方高校的特色發展贏得了重大轉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初級城市化告一段落,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從單純的規模至上轉變為對知識文化和技能者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的新生兒也從之前的2 500萬量級降到了1 600萬量級,人口紅利基本消失。在中國經濟從重規模到求質量階段的背景下,中國高校的歷史使命也從 “擴大規模”轉變為“重視學科建設、重視精品課程”,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化時代即將結束,精英化時代已經來臨。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提出,設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由政府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人員組成,專家委員會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參考國際相關評價因素,綜合高校辦學條件、學科水平、辦學質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情況,以及高校主管部門意見,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雙一流”建設重視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培養質量,二是科學產出成果,三是形成重大影響。“雙一流”建設弱化規模,追求質量,注重成果的評價體系與地方高校規模不大、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很好的契合,為有著過硬人才培養質量和鮮明學科特色的地方高校發展贏得了重大轉機。
城市化的歷程和現狀為地方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占得了先機。一方面,高等學校的發展從來都是與城市化歷程密不可分的,城市化的本質是農業人口不斷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人口紅利,中國高校在之前很長一個時期的發展基礎也是人口,所以高校在城市的多,在大城市的更多。而如今,高等教育進入雙一流建設時期,不單是注重學校規模,而且是更注重人才培養質量了,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效益對高校發展評價的影響在逐步減弱,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非一線城市的地方高校反而有了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高等學校的發展與所處城市的發展及適應發展的人才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當前的人才政策趨勢是一線城市“趕人”,二線三線城市“搶人”。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南京市作為二線城市,所采用的人才政策是“搶人”政策。南京市作為強二線城市,歷史文化厚重悠久、經濟發展勢頭喜人、人才政策寬厚有力,這些因素的綜合效應也使得南京市在二線三線城市的“搶人”大戰中搶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以南京市為代表城市的城市化歷程和現狀也為地方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占得了先機。
二、地方高校面臨的挑戰
如果把地方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比做一輛前進的列車,那么老牌名校的優勢碾壓就如同列車前方的太行、王屋二山。老牌名校辦學優勢明顯,無論在規模還是發展階段上往往大幅領先地方高校。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規模后,既不增加,也不淘汰,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長期分食了高等教育最優質的那部分資源。2009—2013年的公開數據顯示,211、985院校數量僅占高校總數的14.3%,卻拿走全國七成的科研經費。同時,因為多年積累的口碑效應,在人才引進、招生就業等方面都長期處于優勢地位。相較于老牌名校,地方高校多年的發展劣勢影響至今,辦學經費緊張、人才引進不暢、招不到一流的生源、去不了一線的就業,這些往往是地方高校發展中遇到的具有共性的挑戰。
雙一流建設本身的滾動機制就如同列車最后一節車廂上的車鉤,一旦松脫,隨時會被“雙一流建設”這輛前進的列車落下。“雙一流建設“以五年為一個建設周期,設專家委員會進行遴選,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的方式。在世界著名的大學排行榜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THE世界大學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都可以發現非“雙一流”高校的身影。共有23所非“雙一流”高校進入了至少一個世界大學排名的前1 000名。也就是說,以這23所高校為代表的其他學校具有沖刺“雙一流”高校的實力,五年以后可能取代最后一節車廂上的那些高校。
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世界前500強的首都醫科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位列世界第501—600名的南方科技大學和揚州大學,同時進入三個世界大學排名前1 000名的首都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江蘇大學,同時進入兩個大學排名前1 000名的深圳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進入了ESI前1‰的沈陽藥科大學藥理學、毒理學以及首都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得到A+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以及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專業都是具備沖擊“雙一流”高校,進入“雙一流”學科行列的后起之秀。這些既是這些后起之秀學校的機遇,同時也是已入選“雙一流”高校的挑戰,更是排在“雙一流”高校名單后部的地方高校的重大挑戰。
三、南京郵電大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有著優良傳統,以工學為主體,以電子信息為特色,理、工、經、管、文、教、藝、法等多學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碩士、本科等多層次教育協調發展的高校。這所以電子信息為鮮明特色的地方高校曾經遺憾的錯過了211和985工程高校建設。作為地方院校,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實現了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的歷史性突破,迎來了學校70余年辦學歷程中的重大機遇。
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使南京郵電大學站上了新的發展平臺,確立了更大的建設格局。學校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奮斗目標,確立了學科群為統籌、學科為基礎、學院為主體、方向(團隊)為載體的整體性、開放式建設思路,形成了“1357+X”的建設格局,即以一個“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學科群”為核心,充分整合學校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三個優勢特色學科,形成信息材料、器件、系統、網絡、應用“五位一體”的學科鏈。設立光電子學與量子信息技術、射頻器件與集成電路、智能系統與復雜網絡、微波毫米波技術與天線、有機電子學、生物電子學、物聯網與無線通信等七個學科方向,遴選了若干一流學科方向帶頭人,聚焦學科重大領域開展科研攻關。輻射帶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若干個新興交叉學科,構建特色鮮明的電子信息學科體系。
南京郵電大學以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引領,全面推動學校的學科整體建設。南京郵電大學以“一流學科引領、厚植主干學科、強化基礎學科、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為建設思路,依托國家世界一流學科以及江蘇高校優勢和重點(培育)學科、校級重點(培育)學科等建設工程,構建了分層立體重點學科建設體系,形成了以“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引領,“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為主干,“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為基礎,與“網絡空間安全、現代郵政工程、人工智能和信息文科群”等新興交叉學科相互交融的大信息學科體系。
南京郵電大學在做好學生教育培養的基礎上,依托“雙一流”建設,積極履行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職能。學校實施“重大項目與標志性成果培育計劃”“高峰創新團隊計劃”“重點科研創新平臺提升計劃”等3大培育計劃,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在Nature、IEEE等系列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在射頻器件與集成電路、物聯網技術、智能系統與復雜網絡等方向與地方政府共建校地研究院,校地研究院累計獲得地方政府和企業投入1億余元。
同時,南京郵電大學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戰。諸如建設資金短缺,經學校的多方籌措和重點保障,截至目前“雙一流”建設已經累計投入2億多元,主要用于創新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支出,但是建設資金短缺長期存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刻不容緩。學科群交叉融合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亟須引培突破,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亟待提升,對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有待深度開發。下一步,南京郵電大學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激發創新活力,著力集聚電子信息高端人才,促進更高標準成果產出,提升學科交叉融合水平,服務國家戰略迫切需求。
希望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其中不乏地方高校的身影;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更多的地方高校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基本建成的高等教育強國。
參考文獻:
[1] ?蔡袁強.“雙一流”建設中我國地方高水平大學轉型發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
[2] ?陳志文.“雙一流”對普通高校意味著什么[J].教育觀察,2017,(9).
[3] ?陽光.中國“雙一流”大學背后:資金的博弈與歷史定位.南京城記微信公眾號,2017,(9).
[4] ?非雙一流高校誰最有可能在下一輪躋身雙一流[J/OL].搜狐教育http://www.sohu.com/a/237605808_111981,2018,(6).
[5]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的通知(教政法[2016]6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