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菁華
【摘 要】長袖是《相和歌》中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本文通過分析長袖的運用,總結出在《相和歌》中甩袖、搭袖和繞袖的運用方法。通過長袖的運用,增加了舞蹈的表現力,還充分體現出漢代時期的文化特征。
【關鍵詞】長袖;運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6-0120-01
《相和歌》是漢唐舞中的經典劇目,選自《銅雀伎》中的一個片段。長袖舞在漢代十分盛行,在漢畫像石、漢畫像磚中多有留存,為后人留下諸多舞長袖的藝術形象。此舞的編導利用古代舞人之貌,將長袖融于舞。舞蹈邊歌邊舞,體現了漢代樂舞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并運用了“鼓”作為舞蹈的道具,“長袖”作為服飾,充分體現出了漢代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內涵。
一、《相和歌》中長袖的運用
(一)甩袖之勢。甩袖是由上身帶動大臂跟小臂進行甩袖,同時肩跟手腕放松,使整個長袖隨勢而動,順著身體的方向舞動,使廣袖形成輕而飄的狀態。在舞姿流動中將長袖甩出,從而形成灑脫、輕盈之勢,古有戚夫人翹袖折腰之美,今有舞者輕盈舞袖之容,使舞長袖之姿承接古今之舞蹈形態。甩袖是以身體的動勢將長袖放長延伸,拓展了身體的運動范圍,也從視覺上延長了舞者的肢體。在《相和歌》中,甩袖動勢多用于造型之前,多用于雙并翅、亮翅手、長虹手及斜塔等舞姿及形態之中。劇目中用甩袖的動勢配合舞者整齊的動作,充分體現出舞蹈快而不慌、穩中不亂的特點,從而形成一種《相和歌》之勢。
(二)搭袖之姿。搭袖主要是由手、臂、肘配合來完成,是以長袖跟身體韻律的呼應來完成的一個搭袖過程,當袖子落到預定方位的時候,身體也要有相應的舞蹈姿態來與之配合,如微微前傾的身體,伴以下顎微含的體態去配合搭袖的形成,將其韻律與舞長袖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出來。
劇目中常見的搭袖有雙手搭袖與單手搭袖。舞蹈中舞者單腳踏鼓,單手或雙手搭于略高于肩膀的位置,雙手手心朝上,似是呈現出一種搭肩的體態,又似表現出漢代女樂藝人面見高位者的卑微之態。舞蹈編導通過藝術手法用長袖配以舞者體態呈現出在當時背景下,面見掌權之人的敬畏之情與妙齡少女的妙麗善舞之姿。
(三)繞袖之貌。繞袖是以肘為中心點,用肘來帶動小臂和手腕,指尖則是自動向回轉動,肩同時放松,長袖與呼吸的收放相互配合。繞袖有向內和向外之分。向內繞或是向外繞是用肘關節來帶動小臂流動,袖隨腕動形成圓的運動路徑,形成古典舞中所特有的圓潤形態及畫圓的運動軌跡。劇目中,舞者時常運用繞袖,例如在舞者用腳繞鼓畫圓時,手部會伴以長袖繞圓的動勢,使舞者上下身的舞蹈動勢統一,因而形成一種圓潤之美。在劇目中利用舞者繞袖的動作來完成舞蹈動作之間的連接,使舞蹈多呈現出舞袖之技藝,舞人之柔媚的形象。
二、《相和歌》中長袖的意義
(一)增強舞者表現。長袖是舞者情感的延續,長袖的表演技巧比較強,再配合鼓這個道具,更是要求演員對于袖子有更強的掌控力。在《相和歌》中,舞者們穿上長袖,首先在視覺上給觀眾營造出一種宮廷獻舞的氛圍,把觀眾從現實帶入舞蹈所營造的情境之中,似是觀眾親臨漢代宮廷之上觀賞女樂的表演。在劇目到達高潮時,演員隨著音樂肆意舞動長袖,在動作中演員回眸一笑,把觀眾帶到了“嫻靜似嬌花照水”的氣氛中;當演員飄動著長袖流動起來時,又把觀眾引到了“行動如弱柳扶風”的感覺中。可見廣袖的運用不僅可以延長舞者的肢體,營造視覺的美感,還能借此長袖抒發舞者的情緒,長袖盤繞之間展現舞者柔美之姿,甩動之時呈現舞者飄逸之美。
(二)體現時代風貌。漢代時期長袖舞興盛,在各類文學作品中都有遺存。《相和歌》運用長袖也與表現的時代有極大的聯系。首先,漢代的審美繼承楚舞的風格特點及審美特征,即裊裊長袖、纖纖細腰,和其飄繞縈回的舞姿變幻莫測,似浮云,似清波,給人輕盈飄逸、空靈之美。而該劇目通過長袖與舞之相融,似是讓人親臨其境去體會舞者帶來的虛幻縹緲。
另外,漢代長袖樣式多樣,不同種類的長袖舞動有各自的特點,作品中采用上下同寬且狹窄細長的袖子,因此多見甩袖等動作。長袖跟盤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在劇目中選擇采用長袖跟鼓的結合來完成表演,就已經充分體現出漢代的時代背景,再加上劇目中對長袖舞的塑造以及劇目中間踏鼓長虹的動作,這些形態都跟漢代時期出土的畫像極為相似,都有一種冠飾華艷、細腰如柳的特點,充分體現出了漢代的時代風貌。
三、結語
長袖雖然只是一種服飾,但它所帶來的表現力是豐富多彩的,它在《相和歌》中,以特有的抒情方式和特征營造出舞者在表演時所要表達的意境,為劇目增添了色彩,也使這個劇目變得更加引人入勝。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宮廷舞蹈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3]李巖齡.中國宮廷禮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4]孫穎.中國漢唐古典舞基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