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孕產婦的臨床特征。方法 70例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孕產婦, 分析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時間、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結果 ①發病時間:70例孕產婦發病時間為產褥期44例(占62.86%), 妊娠期26例(占37.14%);其中產褥期孕產婦剖宮產術后發病31例(占70.45%), 陰道分娩后發病13例(占29.55%), 產褥期發病時間5~45 d, 平均發病時間為(25.47±17.87)d;妊娠期發病時間3~30周, 平均發病時間為(16.34±13.42)周。②危險因素:70例孕產婦圍生期不規律檢查56例(占80.00%), 圍生期正常檢查14例(占20.00%);由臥床時間過長造成37例(占52.86%), 具有妊娠合并癥及病理產科33例(占47.14%)。70例孕產婦中產后出血15例, 羊水過少4例, 復發性流產6例, 雙胎妊娠5例, 合并內科疾病9例, 地中海貧血2例, 慢性腎炎2例, 重癥肺炎1例, 風濕心臟病3例, 具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史2例, 家族血栓病史1例, 反復流產2例, 吉蘭-巴雷綜合征2例, 子癇前期6例, 系統性紅斑狼瘡2例, 抗心磷綜合征2例, 蛋白缺乏3例, 抗凝血酶缺乏3例。③臨床表現:70例孕產婦患肢腫脹47例(占67.14%), 不同程度發熱11例(占15.71%), 壓痛59例(占84.29%)。結論 孕產婦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予以及時診斷、治療, 能夠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 促進身體恢復。
【關鍵詞】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27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屬于嚴重并發癥, 其會危害孕產婦身體健康及生命健康。就健康成年女性而言其發生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高于非孕期健康女性[1]。據不完全統計,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妊娠期間發生栓塞事件占80%左右。現階段, 伴隨著我國彩色多普勒超聲的廣泛應用,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準確率得到顯著提升。本研究主要通過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時間、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等情況進行分析, 以探討孕產婦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特征,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婦產科治療的70例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孕產婦。其中孕產婦年齡18~41歲, 平均年齡(22.34±11.76)歲;初產婦31例, 經產婦39例。納入標準:產褥期或妊娠期產婦、臨床資料比較完善, 可隨時進行隨訪。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無自主表達能力、感染造成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此次研究產婦及其家屬均已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本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圍生期孕產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特征, 通過對產婦發病時間、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等因素研究分析, 以確定其發病前期起病因素及發病期間臨床表現情況。
2 結果
2. 1 發病時間 70例孕產婦發病時間為產褥期44例(占62.86%), 妊娠期26例(占37.14%);其中產褥期孕產婦剖宮產術后發病31例(占70.45%), 陰道分娩后發病13例(占29.55%), 產褥期發病時間5~45 d, 平均發病時間為(25.47±17.87)d;妊娠期發病時間3~30周, 平均發病時間為(16.34±13.42)周。
2. 2 危險因素 70例孕產婦圍生期不規律檢查56例(占80.00%), 圍生期正常檢查14例(占20.00%);由臥床時間過長造成37例(占52.86%), 具有妊娠合并癥及病理產科33例(占47.14%)。70例孕產婦中產后出血15例, 羊水過少4例, 復發性流產6例, 雙胎妊娠5例, 合并內科疾病9例, 地中海貧血2例, 慢性腎炎2例, 重癥肺炎1例, 風濕心臟病3例, 具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史2例, 家族血栓病史1例, 反復流產2例, 吉蘭-巴雷綜合征2例, 子癇前期6例, 系統性紅斑狼瘡2例, 抗心磷綜合征2例, 蛋白缺乏3例, 抗凝血酶缺乏3例。
2. 3 臨床表現 70例孕產婦患肢腫脹47例(占67.14%), 不同程度發熱11例(占15.71%), 壓痛59例(占84.29%)。
3 討論
孕婦產褥期及妊娠期間病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中常見的產科疾病, 其對產婦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影響均較嚴重。一旦形成血栓其下肢會出現色素沉著、局部腫脹等情況, 影響其患肢外觀, 嚴重時會直接導致其出現肢體活動障礙及肢體功能障礙等嚴重病癥, 由于栓子脫落而引發的急性肺栓塞是導致孕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產褥期及妊娠期均屬于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高發階段, 其一般與產婦圍生期血液產生高凝具有一定關聯。血液高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產婦產后止血, 在預防產后大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 在部分經濟不夠發達的國家, 其產婦產后出血死亡是其最高致死因素之一。就經濟較為發達國家而言, 伴隨著產婦生產后出血預防工作的有效開展, 使得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成為繼圍生期期間感染性疾病及高血壓疾病后, 孕婦妊娠期死亡的重要因素[3]。
有研究認為, 孕產婦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大部分發生在妊娠期期間, 而產褥期占比較小。其中早孕期間發生血栓幾率為45%、中孕期間發生血栓幾率為29%、晚孕期間發生血栓幾率為26%。但依舊有一部分學者認為, 孕產婦在產褥期發生血栓類疾病的風險顯著高于其發生于妊娠期間, 其發生危險因素為妊娠期是5倍多, 而發生肺栓塞的幾率為妊娠期的3倍[4]。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發生于左側, 主要原因是人體左測髂骨總靜脈在右側髂骨總動脈及第五腰椎之間, 使其下肢靜脈較右側更為狹窄, 造成在此處血流速度迅速減緩, 進一步形成漩渦等情況, 最終導致深靜脈血栓發生。剖宮產術后產婦出現產褥期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麻醉并發癥的幾率高于陰道分娩[5]。剖宮產手術產婦由于其手術創口會對血管及腹部造成損傷, 且手術過程中出血、輸血以及手術臥床時間過長, 均使得其下肢肌肉持續處于松弛狀態, 不易形成血液回流, 最終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除了予以基本臨床治療外, 需對其進行抗凝治療, 現階段我國常見抗凝藥物主要應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等藥物, 且抗凝藥物的有效應用是治愈該疾病的關鍵因素[6-9]。
本研究結果顯示, 產褥期孕產婦剖宮產術后發病31例(占70.45%), 陰道分娩后發病13例(占29.55%), 表明其與上述觀點存在一定關聯。產婦復發性流產、羊水過少等因素可能與產婦存在血栓前狀態具有一定關聯[10]。本研究中, 發生妊娠期并發癥產婦可能與其在妊娠前存在一定程度血栓具有聯系, 部分產婦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后便入院治療, 長期臥床也側面提升了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
綜上所述, 孕產婦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予以及時診斷、治療, 能夠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 促進身體恢復。
參考文獻
[1] 劉待霞, 辛藏玲, 寧東艷.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8例臨床特征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6):1145-1146.
[2] 翟賽男. 孕產婦圍生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特征、治療及預后. 臨床研究, 2016, 24(2):23-24.
[3] 王曉燕, 王秀. 圍生期孕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特征、預后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6, 8(9):28-31.
[4] 陳玉, 陳小艷, 廖琴.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68例的護理體會. 血栓與止血學, 2017, 23(4):662-664.
[5] 林敏, 陳捷, 黎慧南. 圍生期下肢靜脈血栓57例臨床分析.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6(10):111-112.
[6] 黃啟濤, 宋天蓉, 鄧佩瑛, 等.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孕產婦的臨床特征分析. 廣東醫學, 2012, 33(11):1594-1597.
[7] 冀玉香, 王鏡霞, 李華, 等.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17):1898-1899.
[8] 王鋒. 圍生期孕產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17, 35(8):922-924.
[9] 周偉明, 劉金玲, 李強, 等.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齊魯護理雜志, 2014(18):63-64.
[10] 吳瑜瑜, 蔣亞靜, 何瑞君, 等. 圍生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孕產婦的護理干預進展. 婦產與遺傳(電子版), 2017, 7(3):62-64.
[收稿日期: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