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萍


【摘要】 目的 探究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 采用單雙號數字隨機分組法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 每組40例。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 綜合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結果 干預后, 綜合組患者疾病知識、康復知識掌握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綜合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分別為(42.08±2.13)、(41.36±2.18)分, 均低于常規組的(48.91±3.54)、(47.61±3.2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認知行為干預應用在住院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 對患者認知偏差的糾正、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明顯, 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
【關鍵詞】 認知行為干預;冠心病;住院患者;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86
冠心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 對于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而言, 在接受治療過程中, 往往需要進行住院治療[1]。研究表明[2], 多數冠心病患者由于對疾病及其康復知識認識存在偏差, 導致心理層面出現波動, 產生負面情緒, 使得康復進程受到很大的影響。通過認知行為干預, 可以配合基礎性的護理和康復訓練, 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 提升患者認識, 讓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本研究旨在探究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冠心病的診斷標準[3]。采用單雙號數字隨機分組法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 每組40例。常規組患者男23例, 女17例;平均年齡(65.23±2.42)歲;平均病程(5.36±1.49)年;干預前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為(56.41±5.12)、(53.89±5.34)分。綜合組患者男22例, 女18例;平均年齡(65.58±2.39)歲;平均病程(5.41±1.64)年;干預前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為(56.81±5.08)、(53.74±5.42)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常規組 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給予患者基礎性護理服務, 具體為:①病情監測:密切監測患者病情, 掌握患者的恢復情況, 適當地調整治療方案。②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正確的用藥方法, 指導患者合理用藥, 讓患者明白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提升其用藥的依從性。③環境改善:對住院的環境進行改善, 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④飲食干預:針對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 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 嚴格指導患者按照計劃飲食。
1. 2. 2 綜合組 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認知行為干預, 具體為:①健康教育:待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 護理人員第一時間同患者交流和溝通, 了解患者對疾病及其治療知識的掌握情況, 根據患者的掌握情況進行健康教育, 提升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糾正患者的認識偏差, 幫助患者樹立信心。②心理疏導: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 掌握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實施情緒療法, 進行心理疏導, 做到關心和愛護患者,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③放松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 如深呼吸訓練、傾聽舒緩音樂等, 使得患者全身肌肉處于放松的狀態, 用于緩解患者的緊張感和不安感。④認知產生:加強對患者的引導, 減少患者產生錯誤的認知, 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⑤家屬宣傳:向患者家屬、朋友進行健康教育, 告知家屬、朋友相關注意事項, 使其能夠更好地傳達與患者。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疾病知識、康復知識), 總分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掌握越好。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心理狀況, 采用SAS和SDS[4]評價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 分數越低表示程度越輕。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干預后, 綜合組患者疾病知識、康復知識掌握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干預后心理狀況比較 干預后, 綜合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冠脈血管狹窄, 導致心肌供血發生障礙所致心臟病,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好發于老年群體中, 容易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嚴重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將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 在住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 護理干預的實施不可缺少, 通過科學的、合理的護理干預, 將會提升治療效果。
從臨床以往對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治療研究情況來看, 大部分患者因為對冠心病的認識不足, 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出現, 如緊張、害怕、焦慮、恐懼等, 致使治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6]。因此, 在實施護理干預的過程中, 先要對患者的認知偏差進行糾正, 即采取相應的認知行為干預, 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疾病治療、疾病康復等方面認知[7, 8]。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綜合組患者疾病知識、康復知識掌握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綜合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為(42.08±2.13)、(41.36±2.18)分, 均低于常規組的(48.91±3.54)、(47.61±3.2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提升患者的認知, 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對疾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認知行為干預應用在住院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 對患者認知偏差的糾正、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明顯, 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徐亞莉, 張衛紅. 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冠心病臨床護理中的價值分析. 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9):1690-1692.
[2] 曹佳, 盧立立, 徐蕾, 等. 認知行為療法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 河北醫學, 2016, 12(11):1916-1919.
[3] 范素梅, 張麗, 劉錦鳳. 認知行為干預結合預防性護理對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影響.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6, 41(12):1697-1699.
[4] 胡家華. 認知行為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身心康復的影響.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6, 28(24):33-34.
[5] 季燕華. 認知行為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心理和生活質量的研究.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20(4):541-544.
[6] 張雪玲. 認知行為干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 20(12):2025.
[7] 郭曉娟, 張運生, 楊衛芹, 等. 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0, 29(2):128-132.
[8] 馬紅娟, 馬文霞. 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7):227.
[收稿日期: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