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峰 姚嘉
關鍵詞:就業? ?能力? ?提升
(一)專業知識不扎實,核心競爭力較弱。專業基礎知識是大學生能夠與社會上的其它成員區別開來的關鍵因素,它是指大學生經過學校的教育和培訓而獲得的本專業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在將來解決實際問題和開展工作中都離不開學校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現在的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對專業知識學習不足,導致專業技術能力較弱,求職過程中當考官問起專業知識的時候,學生回答的都是基礎知識,不能從深層次的角度分析。對專業課的學習僅僅只是皮毛而不曾深入研究,導致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專業能力與社會上其他人的區分度很低,核心競爭力弱。
(二)人際交往存在障礙,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在求職過程以及將來的職場生涯中,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它決定工作生活是否和諧。現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充分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不能主動積極的進行人際交往,經常回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不熟悉交往的一些規則。另一個原因是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他們想要去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要交友但找不到機會,與人交談中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與人相處不能堅守一定的原則,嚴重阻礙人際交往的順暢進行,對將來的職場生涯非常不利。
(三)實踐訓練環節薄弱,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缺少這種能力,學生便不能在短期內將身份轉變為公司的員工。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企業越來越重視實際操作能力,都希望剛招來的員工就可以創造財富。在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畢業生一般都不具備企業所急需的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弱,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一)供給側改革需要提升大學生應對風險的能力
在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顯得非常重要,擁有什么樣的就業能力決定著你找工作的類型,決定你的工資、住房等待遇。現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整體較低,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生要深刻地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努力提升就業能力,應對新形勢下的各種新挑戰。不斷增強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的能力,提升大學生靈活就業的能力。
(二)供給側改革需要學校加強對人才需求側的分析
人才的供給側是學校,而人才的需求側是企業等工作單位,在我們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只考慮教育部下達的大綱,不會從市場需求側的角度來考慮人才的培養模式,供給側改革要求從供應的一側來調節供需關系,也就是從學校這個角度來出發,充分的考慮市場這個人才培養的需求側,增加有效的供給和高質量的供給,達到供需平衡。不斷推動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協調,主要是育人單位要加強對人才需求側的分析。
(三)供給側改革需要高校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應主導人才的培養,制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供給側改革下,學校要優化內部培養機制,淘汰落后教育產能,加強尖端人才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高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1.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高校專業課程設置時,必須加強對社會和企業需求側的分析,找出當前人才的供應哪里飽和,哪里短缺,及時制定相應的對策。現在我國最為短缺的人才并不是大學生,而是具有專業素養且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技術類人才,國家為此提出了普通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我們要積極的響應國家的政策,努力培育應用技術人才。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改變而變化,高校不能死死的坐在學校里,應該積極的融入到社會中,充分的調查,隨時隨地掌握人才供需的動態關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策略。
2.暢通產教融合之路,加強校企合作。企業是學校培養的人才的最終客戶,因此培育人才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推動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進行人才的培養。通過與企業的交流,可以充分的了解企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根據企業的需求,學校有針對性的對當前實行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的安排進行改革,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征求企業的意見,讓企業可以將自己的要求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學校完成課程的安排后,要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通過與企業的各種合作,使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的專業課程,進入企業實訓和學習企業的規章制度,學習實際工作的操作能力,實踐之后回到學校再學習基礎知識,通過這樣的理論加實踐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提升了專業技術能力,而且能增加在企業工作的經驗,對未來的工作環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強化就業指導,提升求職素養。就業指導不僅可以指導學生提升工作能力,而且可以推動學生品德素質的發展。學校要充分利用就業指導來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素養,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法讓大學生掌握到就業的知識,而且大學四年的側重點要有所區別。大一年級通過各種類型的講座,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及早做出職業生涯規劃,通過講解職業道德要求,讓學生有意識的加強品德素質的培養;大二年級通過組織各種競賽、模擬招聘等活動,使學生的應聘能力和求職技巧得到發展;大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升學和求職前的心理輔導,使學生知道自己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選擇考研的同學可以繼續學習,準備找工作的同學就要指導相關的政策和面試的技巧;大四年級的就業指導要具體和細化,包括制作簡歷、開展模擬應聘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再次開展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防止學生因為品德素質的不健全被解雇。大學四年分階段分步驟的提升大學生的求職素養,提升就業能力。
(二)大學生以成人成才為目標,注重全面發展
1.低年級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注重目標定位。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規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各個階段作出不同的努力,只有這樣就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持續化和系統化的過程。首先要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職業生涯規劃來確定如何學習專業課和鍛煉實踐能力,為了目標工作而努力拼搏。其次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充分了解目標工作所需要的求職素養,結合當前國家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的發展的要求,考慮自己的愛好、技能、脾氣等條件,為自己將來的工作確定一個方向,確定一個固定的目標,根據就業能力找到與之匹配的工作,制定未來的職業發展路線,理順自己的就業思路。最后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做好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準備,努力為祖國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2.學習為主,注重能力提升。學習知識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事情,是大學生走上就業的道路時最具有競爭力的要素,而如何發揮學到的專業知識取決于大學生的能力是否充足。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能力,首先要遵循學校的安排,按照要求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并且積極的學習課外的相關的專業理論,深入研究專業理論知識;其次要多關注學術前沿的發展,使自己的思想可以跟隨時代的步伐,不僅可以開闊視野而且能夠提升能力;最后在學習理論課的時候不能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要自己找機會去產業的第一線學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專業課得到發展。
3.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積累就業經驗。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大學生增加對社會復雜環境的認識,在社會中積累工作生活的經驗,了解社會和企業對就業能力的的需求,有利于確定最終的職業定位和就業目標。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努力爭取社會實踐的機會,通過實踐鍛煉培養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就業能力。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通過參加學校設置的的各個理論課程的實踐環節,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實習活動,將課堂上學到的專業基礎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二是參與校內組織的各種實踐活動,親自策劃社團活動、參加各種競賽、嘗試課余時間兼職、課外科研項目等;三是參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以及星期天的時間,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愛好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積累豐富的就業經驗,為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夏繼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創新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03).
[2]黃維,屠立忠,徐金寶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合作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5,(24).
[3]朱海靈.社會需求導向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5,(22).
(作者簡介:[1]張澤峰,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姚嘉,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