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語文? ?學習方法? ?積累學習? ?簡談
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學科,語文涵蓋了豐富的情境內容,語文囊括了豐富的情感內涵,我們在由淺入深的語文探索過程中,不由自主的遷移思維,從旁觀的閱讀狀態中,引領靈魂不如語文創建的情境意境里,感受人物的心理波動,感受情境的發展變遷,使得我們的視野得到了開闊,我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延伸,語文的學習方式應是靈動化、多樣化的,語文的累積也是必要的,本文就此展開簡談。
(一)高中語文學習具有顯著的綜合性特征
語文從淺層面的信息來看,創建了文字的交流平臺,我們掌握了常見的字詞,掌握了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我們的日常交流、情感思維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從深層次的含義看來,語文中蘊含的情感,無論是我們能夠親身體驗的,還是超脫了時空制約的元素,都給予我們啟示和警示,語文的教育性具有社會普遍價值意義,我們背誦的高中古詩詞、文言文雖然看似在生活中利用的機會很少,但這些文化資源給予我們價值觀念引導價值是不可小覷的,語文還包括了地理知識、人文知識、歷史知識等,在綜合的教育屬性下,語文的學習意義是不可一概而論的。
(二)高中語文學習具有顯著的長期性特征
高中時期我們學習語文的知識,背誦或者思考,都是為了應對考試,殊不知語文的知識已經深植于我們的內心,經過不斷的發酵,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累積的內容增多,我們社會閱歷的逐漸豐富,再次回顧知識,看待知識,咀嚼知識,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味,給予了我們人生前行的指明,在高中階段,學好語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會發現,身邊前期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無師自通,當語文基礎過于薄弱時,無論教師怎樣的解讀,我們理解起來都十分困難,同時累積的多少也同時影響我們學習的興趣度,優秀的人對閱讀抱有較強的熱忱,終身語文學習,持續的語文累積是我們應樹立的目標。
(三)高中語文學習具有顯著的積累性特征
語文的學習一步一個階梯,就像是在登樓梯,當我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就能夠看待往常看不到的風景,同樣是一篇文章,累積的資源歌更多,對作者了解,對背景了解,對同類的文章了解,對寫作的技巧了解,可見我們的思維也不會局限于一個層面,尤其是對于高中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越是累積,學習起來也就越輕松,因為我們遇到的難懂的字眼在之前已經得到解答,此時看到的都是較為熟悉的、簡單的信息,更有助于我們深層次的思考,透過問題的表象看本質。
(一)多讀多寫
高中語文“涵蓋古今,包舉文理”,教師尚不能稱自己博覽群書,我們更要謙虛好學,改變機械化背誦的方式,注重對文章主旨、情感等的揭示,去體驗,去感受,即使懶于動筆,也要在腦海中勾勒出語文的情境,回顧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情境疑問,并產生獨立的觀點,讓思維系統化,讀的越多就要想的越多,隨讀隨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聽說讀寫同步發展。
(二)多問多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的質疑,通常我們面對文言文等內容,總是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候我們與其等待課堂上標記教師提供的言論結果,不如自己去查閱資料,沉浸在語境當中,可以先以理性的思維構建邏輯,了解背景歷史等,而后以感性的思維獲得情感的升華,嘗試將主人公替換成自己,通過想象對語文有更深刻的見解。
(三)多結合多運用
語文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高中語文的常識: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這些通用性的知識在逐漸的累積中,掌握的越多,就可以越好的應用到理解上,讓思維活躍起來,能夠靈活的理解。
(一)提前預習,做到胸有成竹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預習是學生主體的積極表現,我們課堂上跟不上教師的節奏,理解起來有困難,學習上總是遇到阻礙,難以消化知識,甚至將不懂的知識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原本對知識過于陌生的表現,預習并不僅是瀏覽一遍課文,第一步應將不懂的字詞標注出來做好解析記錄,第二步將重點句式記住,能夠進行初步的翻譯,第三步將自己難以通過查閱理解的內容,將自己有質疑的問題提出來,可以提前進行互動,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在課堂上主動發問,學習上要有一定的方向和目標,避免隨波逐流,應跟隨自己的目標一點點的化解疑惑,而不是跟隨教師的步伐造成思維定勢。
(二)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自主學習需要有動力的支撐,動力是在對語文的興趣下產生的,興趣同時又誘發我們的好奇心理,好奇使得我們對鉆研語文形成習慣,種種的語文學習良性認知的形成都是一個互相關聯的條件,習慣決定命運,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是高中時期幫助我們學習進步的一種方式,未來我們將會感激自己在高中就形成了這種習慣性思維和學習方式,讓我們不斷的成長進步。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分別形成記筆記、查資料、預習背誦、課后提問、總結歸納等習慣,不必學習別人,語文學習時要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并合理的分配時間,讓語文學習成為一件日常小事,而不是一項枯燥的任務。
(一)積累是重要的學習態度
累積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心態的表現,我們雖然都知道語文的學習需要累積,但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每日一讀,每日三思匯總,累積應結合自己的喜好,讓儲備不斷的增加,在背誦古詩詞疲累的時候,我們不妨去看看“意林”、“十點讀書”等書刊和公眾號上的文章,放松自己的同時汲取一些心靈雞湯,給自己堅持累積的鼓勵。
(二)積累是知識拓展學習的過程
語文知識累積能夠拓展知識,累積習慣的形成后,遇到難懂的知識我們會首當其沖的去分析思考,想象力不斷擴展,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一)積累學習的方法
累積的方式有歸納法,將每節課學過的知識重點歸納出來,并簡要的說明自己的意見,有考點積累法,將考試中錯誤的內容進行總結,并結合某典型的題型分析其可能出現的其他題目要求,在相應的方向內概括出題的范疇,提前做好累積預習,有混淆對比法,將容易混淆,有爭議,或者一詞多義等內容,按照組詞、類比、套用句式等形式,形成深刻的記憶。
(二)積累學習的目標
累積要明確累積的目標是什么,我們要結合自己薄弱的環節做重點累積,其他方面的累積也不可放松,包括句子累積、文言文常見詞匯累積、名篇佳句、名人名言的作文素材累積、寫作技巧累積、情感表述方式的累積、解題規律的累積等。
(三)累積的實踐
語文的累積最終要落實于實踐中,我們可以在閑談中開展辯論,就一個文言文事件展開大膽的暢想,關注時事熱點,與文言文,古詩詞等內容銜接起來,進行點評和思考,讓累積回歸于生活,例如,我們鼓勵同伴的時候,就可以引用“學不可以已”,不僅彰顯了我們的文學素養,同時也讓語文累積的信息摻雜到實踐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累積還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按照邏輯思維進行串聯,例如:學習“鴻門宴”后,就聯系到“史記”,進而聯系到魯迅的名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等,以關聯模式進行累積,學習起來也更有章法。
綜上所述,高中時期我們要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形成良性的學習習慣,在不斷的累積中提高認識,強化思維意識,獲得更多的知識,拓展實踐形成語文趣味感,激勵自己展開深化的語文探究,感知語文的真知灼見,為準備高中考試做好日常鋪墊,讓我們徜徉在語文的空間中,自在的汲取知識,豐富見解,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王倩.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古典詩歌選編及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07):03-04.
[2]孫丹丹.基于新課標的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策略分析[J].新課程下,2015,(10):07-08.
[3]巢宗琪,雷實,陸志平.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11):23-25.
[4]曾艷,梅小芳.高中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研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9):125.
[5]王一淼.關于高中語文學習方法與知識積累的思考與探索[J].中華少年,2017,(02):86.
(作者簡介:吳雨哲,女,漢,2002年8月19日出生,現就讀包九中高一年級五班,選學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