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221-02
一、適應新時代要求,提出“用戶思維”新理念
黨的十九大對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具有文化素養的新時代高技能人才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設置科學的課程模塊,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根據這些要求,教改組通過校內外充分調研,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以“音樂表演引領、尊重‘用戶思維、提升文化品位”的音樂公共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理念中的音樂表演引領是方向,前提則是尊重“用戶思維”,即以學生能力為本,尊重學生需求。學生的能力指學生的音樂基礎和學習音樂的接受能力,尊重學生需求是指授課教師要了解教學對象最想學習哪方面的音樂常識和本領,盡可能在教學計劃制定和教學內容安排上滿足學生的需求。但又不是完全妥協,有些必須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要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保留傳承下去。最終使我們的學生通過公共音樂課程的學習和表演,提升自己的音樂文化修養和品位。
二、創新教學平臺,實現“四課”深度融合
教學改革組面向全校學生創建了鋼琴演奏、音樂欣賞、聲樂演唱、舞蹈表演“四課融合”的藝術課程教學平臺,建立基礎+欣賞、實訓+展示、創排+演出相結合的課程體系。音樂欣賞課由教學改革項目組全體教師授課,采取集體備課,個性化授課。一學年開課30個班,服務學生2000余人。鋼琴演奏、聲樂演唱和舞蹈表演課的授課對象是從音樂欣賞課中挑選有發展潛力和興趣愛好的學員進行強化訓練,共240人。其中聲樂表演分為合唱和獨唱,共100人;鋼琴演奏20人;中國民族舞、健美操、街舞、拉丁舞各30人;采用“集體面授+小組操練+個別指導+現場表演+相互觀摩+鼓勵調整”多種組合教學模式,一周3次課,每次2-3課時,其中1個課時為欣賞超一流音樂、舞蹈表演大師(團隊)的音樂或視頻,以建立學生最高標準的聲音和表演感覺。剩余1-2課時為音樂表演技能訓練,通過強化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欣賞、表演音樂的能力和水平,實現“四課”深度融合。
三、全面改革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實訓方法
(一)尊重學生能力和需求,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內容
以往的教學計劃、內容的編制,說白了就是教師把自己認為重要且熟悉或喜歡的音樂知識和音樂內容傳授給學生,“強迫”學生接受,哪怕是與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和興趣點不對接也要硬著頭皮執行下去,以至于說是“對牛彈琴”。根據教學改革精神,我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計劃的編制中來,尊重學生現有的音樂知識結構、水平和興趣點,對教學計劃和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并按以下原則執行:
1.教師認為重要且熟悉或喜歡的而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學習的內容堅決不上,如中國古代音樂。
2.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而教師認為不重要且不熟悉或不喜歡的內容一定要上,如當下流行音樂、音樂表演選秀節目中的音樂等。
3.經典傳承的內容要保留,但必須結合學生喜歡的音樂表演形式進行教學; 如欣賞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時須結合S.H.E演唱歌曲《不想長大》和印度寶萊塢電影插曲進行教學。
4.解放前聲樂作品一定要結合學生喜歡或熟悉的流行音樂歌手的演唱版本進行教學,如欣賞美聲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須結合明星組合鳳凰傳奇的演唱版本進行教學。
5.音樂實踐過程要借鑒不同時期多位音樂家的最優秀表演版本進行教學,如學唱歌曲《我的未來不是夢》時須結合欣賞張雨生的原唱版、張惠妹懷念張雨生演唱版以及張杰在“我是歌手”歌唱真人秀節目當中的演唱版本,通過借鑒多位歌手演唱時不同的音樂情感處理,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6.根據教學時間點,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如臨近“七一”黨的生日,要安排欣賞武警文工合唱團表演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臨近國慶日要安排平安和卓依婷演唱的《我愛你中國》;臨近農歷新年要安排《春節序曲》等等。
(二)創新教學方法,千方百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各環節
說白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有一種,教師講學生聽,偶爾提個問題動員學生回答,學生怕說錯還不樂意說,最終還是老師自己說了,課堂效果沉悶。根據教學改革精神及理念,創新多種教學方法,千方百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各環節。
1.合作式教學法。主要通過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做相互放松、呼吸用力、聲帶(觸鍵)發聲等練習。先帶領少數悟性好、肯努力的學生快速進步,接著,教師和領先的學生一起對其他學生“車輪戰”式一對一指導,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表演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體驗感覺和現場表演信心。同時,增進師生間的信任和友誼,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大大增強。
2.體驗性教學法。如讓每位學生到講臺上給同學們“上課”體驗教學活動,時間5分鐘,利用手機互聯網平臺介紹當下最熱門的音樂和音樂表演者。學生接到任務后,肯定認真準備,并預習、收集大量相關資料信息,同時制作PPT,極大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分享音樂的意識以及多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
3.創作性教學法。如讓學生在充分欣賞音樂的同時,根據音樂作品表達的情緒創編、填寫歌詞。根據著名音樂的旋律添加歌詞,并創作歌曲名,確定演唱速度和情緒,師生一起體驗感受。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想象空間得到極大發展。
4.互動式教學法。硬性要求教師自己和每一位學生以各種形式或組合上臺表演,無論表演效果如何,評價都以贊賞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信心和潛能,最終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勇氣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學生現場表演狀態和自信心迅速提升。
5.探究性教學法。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體會,對相同作品經過不同表演者(團隊)演繹產生的速度、音高、音色、旋律、節奏、音樂情緒變化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并形成一定的結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刻苦鉆研精神。
四、開辦“師生同演藝術中心”,主動對接政府拿項目
開辦“師生同演藝術中心”。以音樂表演強化班學生為班底,利用師生同學、同練、同演在校內外掀起表演熱潮。師生同演藝術中心已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個窗口,每年承接10余次重大演出活動。如創排歌舞《宮商角徵羽》參加由中聯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西北非“未來發展愿景”對話會演出活動;表演唱《南泥灣》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巡回演唱活動;歌舞《祖國萬歲》參加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中國夢·義烏情”主題文藝晚會等等。通過承接演出活動,促進師生同學、同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良性循環,傳承校園文化。
對接政府拿項目。教改項目組主動聯絡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承接各級演出任務,教師接項目到課堂,學校按項目等級給予工作量補貼,如中國-西北非“未來發展愿景”對話會演出按省級60個課時補貼。演出項目學生表演得好主辦方有報酬,學生也很開心。這樣一來,既激發教師主動開展創排指導工作的積極性,又激勵了學生艱苦訓練完成表演項目的動力。
引進第三方測評機制。開展在校學生對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用人單位對我校培養人才素質滿意度調查,社會群眾對我校表演項目滿意度調查等。建立師生、社會群眾和招聘企業共同參與的第三方測評機制,對他們提供的測評反饋信息進行分析并充分利用,使教學體系動態調整直至優化。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成效,提升學生學業水平。
五、加強中外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留學生教育成省內高職首選品牌
教改組非常重視中外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組織中外學生一起欣賞中外音樂,合唱中外歌曲,齊跳中外舞蹈,組織留學生一同參加校內外各種藝術表演活動,如道情、空竹、剪紙等等。通過各項活動,促進中外學生彼此了解,心靈交流、文化碰撞、團結和諧。每年創排留學生文藝節目參加由浙江省教育廳主辦的“夢行浙江”外國留學生中華才藝展演,好評不斷;如《千年等一回》《武林風》等節目同時獲得省級大獎。使學校國際化辦學影響力不斷提升,留學生教育成為省內高職首選品牌。
通過“用戶思維”教學新模式的改革和實踐,學生學習很有興趣,學習積極性特別高,能力水平提升明顯。教師自我提升意識強烈,教學能力迅速進步,教學成效顯著。
作者簡介:
龔航宇(1981年4月—),男,浙江義烏人,碩士,現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