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富
【摘要】教育是育人的動態過程,是培養個人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學階段是個人意識、態度、習慣和能力的養成階段,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準備階段,在該階段加強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那么,加強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有什么重要作用?如何提升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作者針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了闡述,希望與業界同仁共勉。
【關鍵詞】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實踐是一種外在行為,實踐與思想互通,是對社會現實進行改造和探索的具有社會性、規律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能力是指這一活動過程中呈現和所需的能力,是意識、素養、思維、智力等的綜合體現。綜合實踐能力的廣義概念包括社會生產能力、教育活動能力和科學創造能力等等。狹義概念是指知識運用能力、動手能力和生活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基礎能力,是促進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核心力量。
一、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1.奠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個人是社會中的個體,個人與社會發展是一致的,社會發展要求健康、和諧。個人發展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個人的性格、素質、能力得到自由而完善的發展。教育是最客觀、公正的教化人的活動,學校仍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是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意志與道德、發展個性和思維的主要場所。但教育主要是通過“傳道、授業、解惑”來達到創造和改變世界的目的。這個行為過程需要強大理論知識、經驗技巧和意志理念的,這一系列的認知能力都將轉化為現實需要的觀察力、思考力、運用能力、動手能力及處理能力等等,統稱為綜合實踐能力。只有具備了綜合實踐能力,所學才能所用。唯有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有發現、創造、改善以及進步,才能促進個人自由、和諧、全面發展。
2.符合新課改理念的要求
課程是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載體,是實現教育目的重要手段,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從課程體系、結構、內容、目標等方面都做出了調整,要求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課程內容應具時代性和生活化,改善學生學習習慣,優化評價制度。要求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改變被動接納、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信息分析和問題處理能力,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可見,提升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符合新課改基本理念要求。
3.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
合格的人才素養,應體現時代性與先進性。人才培養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和未來。從基礎教育階段做起,要求學生具有愛國精神和法制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具有合格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健康的審美理想和生活方式;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利于促進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為他們成為新時期發展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法
1.提供實踐平臺,豐富實踐體驗
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積極搭建實踐活動的平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綜合實踐活動以其個性化、體驗化、生成化的學習內容,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綜合實踐活動對活動主題、任務模式及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體現豐富化、層次化和多樣化。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造實踐活動的機會,開展有關與科技信息、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社區服務等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真實、生動的實踐,促進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方法,鍛煉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還可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大局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可根據學齡段及學科目標的需要,開展針對性的、富含地域特色的研學旅行活動,如小學段可組織“赴一趟金陵、尋一回古今”的語文研學活動,可選擇中山陵、中山小學、南京博物院、大報恩寺作為研學景點,挖掘“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金陵城(南京)的古往今來,感受南京城的歷史文化底蘊,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體驗,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提升其語文素養和人文內涵。通過集體活動,與自然親近,鍛煉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2.信賴團隊力量,提升合作能力
注重提升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實踐活動教育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自主性及生成性的綜合特點,要求從實際生活、切身體驗、過往經驗中學習、領悟、突破和提升。作為一種獨立的學習形態,超越了嚴密的知識與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超越了教材與課堂的時空界限,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體現了素質教育管理與發展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團隊的實踐與合作,取得知識與技能的增長和突破。如,在學習“四則運算”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設“小賣部”,將書本、書包及文具等標示價格,學生扮演買家和賣家,在實際“買賣”中,學習數的加減乘除運算。這一過程,除了學習課程內容,還鍛煉了學生的組織力、表達力和溝通力。通過類似的合作實踐,讓學生認識到,個人的智慧誠然重要,團隊的智慧更為可貴。通過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大局觀念,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升其團隊合作能力和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3.關注實踐過程,提升創新能力
過程與結果是事物發展的自然過程。過程是發展的必經階段,結果是發展的目標狀態,過程中的付出與努力決定結果的走向。對事物做客觀而公正的評價,不能僅以結果而判斷,更應關注過程中的發展狀態,對過程進行剖析,分析利弊,總結得失,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拿出一個鐵絲圓環和圓形杯墊,并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讓學生求得它們的周長。學生們紛紛開動腦筋,提議將圓環剪開,用尺子測量出其長度;可用繩子繞杯墊一周,繩子的長度即是圓片的周長等等……通過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學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被激發,更渴望學習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為今后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方法與技巧,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重視實踐的過程,才是對結果最大的尊重,關注實踐過程,才能呈現更好的結果。在實踐中創新,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設想,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能力。
四、結語
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落實在教學的時時與處處。校方應積極為學生創造生態化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該空間的主導者與支配者,發揮個人智慧,借助集體的力量去探索和挖掘,通過直接的實踐,密切與社會和自然的聯系,獲得知識與技能,養成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三觀”與道德理念,培養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實現人生的突破和飛躍。
【參考文獻】
[1]顧偉平.在小學綜合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J].華夏教師,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