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鴻勝
長三角是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起步最早、基礎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區,但行政區劃和體制機制約束日益顯現,面臨著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擇。因此,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確立新方位,探索新路徑,構建新格局,形成新機制,推出新舉措。
一、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空間定位下,確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方位
在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戰略目標。其中,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將成為建立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新的沿海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的“T”形布局已顯雛形。
面對新時代新態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確立新的歷史方位:其一,在“十四五”末,即2025年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的樞紐平臺。充分發揮長三角處于“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處的區位優勢,發揮率先引領、創新示范作用,率先十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二,在“十六五”末,即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級城市群,在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方面有所建樹,在創新驅動發展、自由貿易港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實施等領域有所突破,真正成為我國兩階段發展的領頭羊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其三,成為新理念引領示范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引領,尋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機制,引領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二、采用“雙管齊下、點面推進”,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路徑
新方位需要實施新路徑:實施“雙管齊下、點面推進”的新路徑?!半p管齊下”即繼續深化三省一市行政區一體化新進程,重新建構長三角灣區。以自貿區、自由港為點,以灣區為線,以長三角為面,自貿區、自由港依托灣區,發揮服務一帶一路橋頭堡的作用,引領長三角成為五大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從發展歷程看,長三角一體化是從臨江臨海臨港的15個灣區城市起步的,后來按行政區劃拓展到兩省一市、三省一市以及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F在來看,隨著一體化發展的深入,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因受行政區劃影響,缺乏形成合力的具體措施以及相應的體制機制,由此,長三角各省市基于行政單元,紛紛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城市群和規劃區布局戰略,如揚子江城市帶、杭州灣城市群和上海都市圈等。這充分表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兩難境地,以行政區劃為特征的一條腿走路的一體化發展走到了盡頭。為此,在深化三省一市一體化發展前提下,進一步強化屬灣區性質的15個城市已有的合作協調機制,有利于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推進以經濟區為特征的一體化發展。
從全國區域發展大格局看,十八大以來,在“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框架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新戰略、新路徑、新舉措正在逐漸形成。最為典型的是,沿海北有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南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突現了“南北增長快,中段無亮點”的窘境,長三角面臨著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壓力。由于長三角肩負著對內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和對外參與全球競爭的雙重任務,如果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能有效突破,就難以支撐“兩帶一路”的發展。因此,長三角灣區的重新提出,將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新路徑,謀求新突破。
三、以灣區空間結構為引領,構建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
新路徑需要形成新格局。國際上三大灣區經驗表明,“灣區”是以打破行政區管理為特征,以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為導向的經濟區。從本質上來說,長三角核心區的15個城市涵蓋了揚子江城市帶、杭州灣城市群和上海都市圈。其一是突出臨海、臨江、臨灣等臨水區域特征,特別是具有港口的城市,發揮水運低成本的優勢。其二突出區域內各個城市之間經濟社會聯系緊密特征,特別是合作交流相當頻繁,經濟聯系成績顯著。其三突出遵循長三角區域發展的歷史沿革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特別是要強調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階段發展原則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先發展灣區,再逐步拓展。
四、加強區域制度合作,協調長三角一體化新體制
率先協調長三角灣區發展。要重點加強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以區域內軌道交通、沿海與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快速干道建設為契機,加快城市通道的配套與銜接,共同完善交通、物流網絡,不斷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形成長三角灣區1小時通勤圈。要加強灣區內港口樞紐之間的協調,充分發揮通州灣杭州灣土地資源豐富優勢、大小洋山港、寧波—舟山港深水港口資源優勢,擇機建設跨海大通道,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蘇、浙江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要繼續擴大區域內的空港設施能力,優化航空運輸網絡,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航空樞紐。
協調長三角制度層面合作。要加強長三角內部、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要加快長三角灣區多式聯運、江海聯運建設,引導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的船舶標準化、航道標準化、港口泊位標準化、航運管理與服務標準化,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黃金水道”功能。要發揮上海及長三角的國際航運中心優勢,推動企業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支點港口建設,推動港口運營、臨港工業園區等全產業鏈布局。要發揮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以及擁有“雪龍”號科學考察船等優勢,積極參與北極開發利用,在共建北極航線上發揮重要作用。要以上海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浙江海洋經濟創新示范發展等為抓手,推動長三角海洋經濟合作,積極落實海洋強國戰略。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