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習慧
【摘要】 陶藝是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形式,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陶藝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文化積淀。在陶藝課上積極培養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想象力,對孩子們的藝術熏陶有較大的幫助。陶藝課有助于發展兒童的思維,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究與發現,對發展孩子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及創意性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陶藝;美術;創新;思維開發
陶藝是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形式,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陶藝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文化積淀。它包括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傳統的工藝美術。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彩陶藝術,內容豐富多彩,藝術表現風格獨特。在兒童美術課上就出現了陶藝課,孩子很喜歡這種形式的美術課,而且制作的工藝品都很獨特。在陶藝課上積極培養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想象力,對孩子們的藝術熏陶有較大的幫助。陶藝課有助于發展兒童的思維,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究與發現,對發展孩子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及創意性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
城市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都有這獨特的條件,他們親近自然,對大自然有著不一樣的感情,陶藝材料很容易得到。黏土在農村很容易就可以得到,隨手拿起三角尺就可以制作出自己想做的東西,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得到這些豐富的陶藝工具,比如興趣陶藝班。這些工具是老師提供的,還有一些工具,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很開心。美術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陶藝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
一、陶藝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概括能力
陶藝的課堂生動有趣,當孩子接受老師的內容傳授時,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打開他們的陶藝工具,開始了自己的陶藝活動。在孩子的眼中,這些陶泥會“說話”,可以把它們制作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孩子很享受這個過程,最后得到的東西是他們意想不到的。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工藝品。在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很喜歡這種美術氛圍,自由輕松,愉快。有的孩子在觀看其他孩子的作品時,又加入了自己的元素,很興奮,特別是做完一個工藝品,孩子更是喜出望外。一個個生動的陶藝作品展現在你的眼前,是多么的震撼。這些作品需要概括出事物的外形,了解其事物的外形特點,準確地抓住關鍵部位,激發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以《假山石》這課為例,我們讓孩子了解假山石背后的文化知識, 提高泥塑造型能力, 培養孩子的概括審美藝術感。在教學中重點介紹假山石在園林景觀中的地位以及小型假山石的鎮紙作用,讓學生學習假山石的泥塑成型方法。一開始讓孩子們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引入石頭的概念,接著詢問大家對石頭的印象(外形、大小等)。老師請同學欣賞石頭圖案紋理美,學生課前找資料,介紹太湖石的知識。“皺、瘦、漏、透”,所謂“皺”,概括出石上的紋理;所謂“瘦”,是指石身要苗條修長;而“透”和“漏”,專指石身上橫向和縱向的洞竅。這四個字可以說將太湖石的特點傳神地表現出來。
學生觀察圖中假山石的特點(瘦長形)
矮胖型的假山石與瘦高型假山石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在制作時,概括出假山石的特點。先取一坨泥巴,用手隨意造型(捏、按等技法)捏出假山石大體形狀。接著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出假山石的邊緣。最后用工具在假山石上面掏洞造型,捏出有藝術感的假山石。學生通過觀察假山石的外形,概括出假山石的制作工藝以及它的特征。
精美絕倫的陶藝作品能啟迪孩子去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表現美,在陶藝活動學習中可以不斷提高孩子的審美素質和概括能力。泥塑作品的直觀性、形象性是實施兒童美育提高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二、陶藝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欣賞能力
在城市,每個家庭都會買一些陶藝品裝飾自己的家庭,孩子通過觀察各種陶藝作品,欣賞美,感受美。在陶藝課堂上,孩子們可以通過揉、捏、搓、拉、扯來豐富自己的作品創作。在制作的過程中,他們手、腦、眼并用,促進了孩子創新思維的發展。生活與課堂相結合,在“玩中學,學中玩”,鍛煉了孩子的雙手,啟迪了孩子的心靈,健全了孩子的人格,在實踐中完成一件作品。在完成作品時,孩子們培養了實踐能力,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和思路。
例如《城市雕塑》一課,了解城雕藝術,感受欣賞抽象雕塑的美感和意義的表達。通過為家鄉設計城市雕塑,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一開始導入時問學生,你認識和了解圖片中的雕塑嗎?說一說。引領學生欣賞、感受不同城市雕塑的美。學生思考:城市雕塑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分別體現在哪兒?根據城市雕塑名稱,從造型、色彩、主題方面展開小組研究。學生欣賞城市雕塑作品,城市雕塑,它在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起到緩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帶來的擁擠、迫塞以及呆板、單一的現象,有時也可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增加平衡感的作用。
例如我們可為你的城市設計一座抽象城雕,結合課本的范例,讓學生欣賞國內外經典的城雕作品,分析為什么這個雕塑作品富有親和力?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環境相協調的?雕塑設計和建筑的關系是一樣的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藝術設計不能脫離生活這條原則,在欣賞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在欣賞中思考城市雕塑設計的文化內涵、組成要素、注意點,并總結出設計的方法。最后老師示范制作步驟:1.捏出大致形狀;2.將捏好的城市之光雕塑進行掏空;3.將城市之光雕塑的各個部分沾水進行粘接。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了城市雕塑,提高了審美能力,通過教師的示范,就能更好地掌握陶藝的制作方法,利用點、線、面將陶藝裝飾成精美的雕塑作品。高年級的孩子他們有了耐心和細心,他們做得更細致,加入自己的元素,更具有新穎性,有利于培養孩子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陶藝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般的美術課堂就是繪畫教學,陶藝課堂使美術課堂生動有趣,教師在設計教學課堂時,使學生進入“新鮮”的課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當前的教學改革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以德為核心,潛心教學,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將自己的想象變成具體的成果。這既是學生所學知識的展示,又是發揮他們創造力的最佳時機。陶藝有著特有的魅力,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陶藝不僅成為他們的興趣,而且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面對一件件生動、新穎、質樸的陶藝作品,真的被他們的作品感動了。他們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作品,他們想象力豐富,學生思維的張揚,做到靈活多變。
例如《制作汽車》一課。學生學習徒手捏制的基本技法,認識學習汽車的相關知識。在教學導入時可提問:你們知道這部影片的名稱嗎?喜歡嗎?喜歡它什么?(汽車會說話、有嘴巴、有眼睛……)知道以前的汽車是什么樣子呢?了解汽車發展史。
汽車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它的受歡迎程度。著名汽車設計大師班格爾就曾把20世紀汽車的外形概括成三個詞:“小木屋、船、電冰箱”。車的外形慢慢地變化,但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對車的外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你們看(現代車的幻燈片),這就是時尚新穎的現代車,它和傳統的汽車相比(展示相應的傳統車),有了怎樣的變化?同學們想一想未來的汽車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車頂的形狀由平直的線條變成了凸起的弧線。
師:是呀,只要把普通汽車的某一部分適當變形,就能給人新的視覺享受。(板書:變形)
師:這輛車哪里發生了變化?還可以怎樣改變?概念車:(仿生法)同學們希望屬于自己的汽車是什么樣子的呢?
師示范制作:
最后學生制作。在課堂上,我們總會看到學生帶給我們的驚喜,一些想不到的作品形象在學生的手下被發明創造出來,這是一種多么大的驚喜啊!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察自然,接觸社會,感受生活,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并在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展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愛好,逐步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
創新,就是通過實踐產生新的思維和創造新的事物,能夠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藝是一門激發學生無限創造潛能的課程,陶藝教育是素質教育非常有效的載體。作為教師,要根據陶藝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有限的教學條件,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大膽創造,讓陶藝課成為孩子的一片樂土!
【參考文獻】
[1]王曉方.如何開發利用農村美術課程[M].香港:中國美術出版社,2011.
[2]張靜茹.走進美術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趙小靜.淺論小學美術教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