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琳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面臨著課程地位及輿論環境、課程主體及客體、教學載體等方面的變化,存在著教育內容與學生需求的差異、教學模式拓展難度大、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應以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為契機,出臺扶持政策,注重改革創新,把握關鍵要素,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以提高思政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5-0119-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傳授必要的理論知識,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以外,加快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則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任務。這種新要求促使我們積極思考當前社會的變化,改革教學方式,尋找思政課發展的新途徑。
一、新時代背景下思政課面臨的新變化
(一)課程地位及輿論環境的變化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1]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課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程,正在向更加重要的課程發展,由此帶來整個思政教育教學從上到下的轉變,對所有從事思政教育的人員來講這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輿論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對輿情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給思政課教學工作帶來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傳播平臺的增加、傳播渠道的拓展,使學生更容易受到各種思潮和文化的影響,對于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時期的大學生來說,來自大眾媒體的碎片化、多樣化的價值觀滲透,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給思政課教育帶來全新的問題。此外,微課、慕課等網絡課程也對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方式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二)思政課教學客體的變化
近年來,“00”后大學生陸續走入大學校園,與“80”“90”后大學生相比,受成長環境、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0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優越并且綜合素質較強,進入大學校園之前接觸社會的程度遠遠超過“80”后與“90”后。他們人際交往與獲取資源的方式深受自媒體的影響,有的甚至對微信、抖音等產生依賴。他們易于接受新事物,接受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崇拜英雄,但更關注現實社會和自身的切身利益。“00”大學生群體普遍自我意識強烈、個性突出、追求潮流,這教學客體的變化對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思政課教學主體的變化
習近平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高校的擴招和發展吸引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思政課教師加入教學隊伍,他們與學生之間更容易溝通,也勇于創新和思考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當前各高校積極為思政研究提供政策、制度及資金支持,給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使他們擁有更好的成長平臺。同時,思政課教師的發展環境存在區域不平衡問題。隨著對高校思政課的重視和對思政課教師的需求增加,各個區域高校發展的速度與質量之間存有差別,這也造成當前思政課教學的一些問題,例如承擔思政課教學的專職教師存在專業不相符、教師之間年齡跨度較大等問題。
(四)思政課教學載體的變化
近年來新教學載體的出現,深刻地影響著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不斷革新,開啟了全媒體時代。據調查,98.68%的高職學生傾向于使用手機方式登錄自媒體平臺,75.73%的大學生每天多次在自媒體平臺更新信息,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正以一種強勢的姿態占領高校信息的傳播渠道。”[2]教學方式由傳統的教師課堂講授正在朝著全方位多元化轉變,新的教學平臺和教學軟件不斷出現,學生利用自媒體手段進行符合自身需求的資源搜索,可以更方便地接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利于實現“三進”。新教學載體的豐富性和資源的廣泛也需要教師及時對資源進行辨別、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內容與學生需求存在差異
在思政課內教學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性也是根本性的內容,而這些多為抽象的概念,需要豐富的教學實例和多元化的表現手段來支撐,教師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社會閱歷很難將思政教育的內容生動鮮活地傳輸給學生。這就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采取傳統的自上而下的保守灌輸方式,過于強調思想的統一性和政治的正確性,而忽視了當前大學生自身的多樣化的自主人文需求,造成大學生普遍抵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3]新時代環境下,新媒體迅速發展,學生對于社會發展的認知不再僅限于高校教育者,他們會從網絡獲取到大量的知識。如果課堂教學的案例陳舊,就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也是造成思政課的抬頭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實踐教學環節上,雖然近幾年大力倡導提高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而多數高校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實踐教學真正落地實施的還達不到要求。多數高校有專項思政教育經費,但地區差異明顯,實際經費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實踐教學需求,因此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多為課堂教學外的校內實踐,多數以學生自我探究為主,活動形式多是演講比賽、校內主題活動、課堂實踐成果展示等,教學實踐的內容與教學目標結合不緊密。在教學評價考核機制上,實踐教學仍然不好量化操作,這也導致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實踐積極性。
(二)教學模式拓展難度大
“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豐富、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探索,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載體等方面的時代化、數字化創新是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吸引力的重點。”[4]對于融思想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政課程,教學模式上除了必要的教師講授,還應有豐富的教學參與環節。當前,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方法,引入新媒體、自媒體交互平臺,力求達到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如何保證學生在自媒體與課堂之間的平衡,做到深入、全面地與學生交流;校園網絡的覆蓋面積與速度不能滿足需要,教學信息化平臺軟件的技術更新等存在問題,這些都給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有待提高
習近平同志強調:“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思政課教師需要一大批理想信念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扎實、教書育人水平較高的人才來擔任,目前思政課隊伍中還有很多第一學歷和專業不是思政專業的教師,甚至在某些高校還存在誰都可以上思政課的現象,出現了思政教師本身信仰不堅定的問題。隨著高校的發展和特別是高職院校擴招,對思政教師的需求增加,大量青年教師加入思政教師隊伍,這些青年教師充滿活力,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等因素,有的不夠成熟,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理解得不夠透徹,專業水平和授課能力有待提高。
三、提高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一)出臺扶持政策,推進思政課程建設
以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議精神為契機,出臺扶持思政課程發展的具體政策,明確思政課程教學方向,把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納入學校學科布局、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強化大教育觀、大思政觀,匯聚工作合力,積極引導和調動各方面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推動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蓬勃發展;平衡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思政教育的差異,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各項具體工作落實。[4]各高校應重視思政課建設,創新課程建設理念及課程建設體系,完善授課與督導模式,引導教師探索增強學生興趣、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
(二)注重改革創新,提高思政課程質量
新時代思政課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強化政治教育,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與當今世界的關系,增強國家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要優化已有的基礎性內容,聯系時事變化對教學案例進行拓展,使得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符合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與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模式。積極開發精品網絡課程,針對重點內容做專題報告或知識延伸。在教師課堂講授之外,根據課程內容及進度,加入小組講課、主題分享、創意拓展、視頻拍攝等課內教學實踐活動,鞏固和深化教學效果。在課外教學上,把學生具體的專業與思政教育內容結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結合,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體系,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把握關鍵要素,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從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立德樹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重要意義,配齊建強學院領導班子,完善制度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各高校要始終把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作為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從“選”“引”“轉”“兼”等方面加快補充教師,積極引入優秀的教師人才,保障思政教師隊伍的質量。通過開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工作、思政課大練兵活動、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持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加大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考核權重,健全符合思政課教師職業特點的職稱評聘標準,使思政課程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得到優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把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政治關,引導思政教師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真正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要多措并舉加強思想教師隊伍建設,使思政教師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吸引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D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9/c1024-30982117.html.
[2]龔蕓.自媒體應用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模式[J].文教資料,2017(15).
[3]孫東山,王大海.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現實挑戰、理論基礎與實踐要求[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8(9).
[4]封莎.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拓展探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學科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