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閱讀是人們獲得間接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事物的一把鑰匙。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尤為重要,通過閱讀可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感,陶冶學生情操。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對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閱讀氛圍
小學語文的閱讀過程是學生將符號語言逐步內化為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在內心中再造形象的過程,是學生理解作者內心情感的過程。閱讀可以將語文學習中的拼音、字、詞、語句等進行整體學習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綜合了以上知識后難度就變得很大,因此,教師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比較困難,且十分重要。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前提條件,好的閱讀氛圍可以在無形中促進學生語文閱讀。積極的閱讀氛圍可以影響到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快速的進入到閱讀的狀態之中,發揮集體對于個體的積極影響作用。教師要注意良好的閱讀氛圍的創建,要注意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注意學生閱讀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考慮到不同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進行有意識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讀書角、每天一句名言警句、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座右銘、好詞好句分享等活動;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組織閱讀活動、組織校內征文、利用學校宣傳欄進行美文分享等活動,營造起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閱讀,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對于學生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興趣支撐下可以更為主動的去閱讀學習,在閱讀中感到快樂,進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教學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學習者。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閱讀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閱讀,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學習《普羅米修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引導性的言語告訴學生這是一篇描寫西方神話人物的故事,讓學生自由朗讀、思考:文章寫了哪些人物?什么故事?自己有什么感想?是否知道其他西方神話人物的故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理解文章脈絡,主動發現問題,去文中尋找答案。學生通過對于文章的理解找到文章描寫的人物和故事,體會到普羅米修斯的無私,幫助人類取得火種,而自己承受苦難,體會到普羅米修斯每天承受的痛苦。感受到神赫拉克勒斯救人的壯舉所蘊含的教育力量。這樣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學習,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不斷提高學生主動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喜歡閱讀,主動去閱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精神。
好的學習習慣會影響學生一生,對于學生的學習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各方面處于高度發展階段,擁有極大的可塑性,是學生習慣養成的最佳階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在每周找出一節課作為語文閱讀課,設立一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進行閱讀,在最后進行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相互之間談一談自己的讀書心得,摘抄的好詞好句。首先,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在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予以及時正向的引導,給出一些提示,盡量讓學生自己尋找到答案,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時間不用太長,但是要堅持下去,將閱讀變成學生每日進行知識獲取的固定的渠道,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不可以僅限于課堂之上,閱讀的內容也不能僅限于教科書,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的書籍,注重課上課下的結合,課內課外互補,在課堂教學完成以后,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與課堂學習的課文相聯系的文章或書籍,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發現課堂之外的精彩。同時,對于書籍的選擇也要多樣化,讓學生閱讀不同文體的書籍,尋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的寫作手法的文章,讓學生能的閱讀更加多元化,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確立不同的閱讀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和閱讀習慣,不斷積累知識,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賢智.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讀與寫,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