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邦
【摘 要】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起步晚,而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快速,社會運行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顯然難以滿足我國的實際情況。文章結合工作經驗,淺析我國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問題;對策
個人所得稅(personal income tax),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個人所得稅是我國稅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直接稅收,而完善個人所得稅對國家財政收入及調整社會貧富差距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缺乏積極納稅意識
誠如杰出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所言:“世界上有兩件事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一是納稅。”我國即將到來的個人專屬納稅號時代,將全面覆蓋全體國民,凡是個人收入達到個稅起征點的個人,均要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加強對稅源稅收的控制,是政府執政能力的側面反映,而加強稅源控制,擴大財政收入,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有序發展。然而,不少納稅人缺乏納稅意識,總是想法設法的逃稅、漏稅,有的人甚至為了逃稅而不惜觸犯相關的法律法規。思想意識是個體的行為模式,群眾缺乏納稅意識,自然不能積極自主的進行納稅,個人所得稅的稅源在一定程度上走向狹隘,而國家也失去了重要的財政來源。
(二)費用的扣除方式不科學
調整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結構和費用扣除標準,是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2018年10月1日實施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5000元的標準來衡量,似乎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具有公平、客觀且合理的特點。然而,在稅率結構方面,我國的實際國情決定了稅率結構不能“一刀切”,表面的合理或數字層面的適宜性,其在具體實踐中往往存有較大的缺陷。當前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標準,沒有具體或細化到區域之間的經濟狀況,也沒有結合通貨膨脹對個人收入的實際影響。此外,在個人所得稅扣除過程中,納稅人除了作為個體自然人之外,其還具有家庭屬性,而不同的家庭狀況,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標準應針對性的加以對待處理,從而才能真正發揮出稅收在調整社會資源方面的積極價值功能。
(三)稅務管理方式較為落后
個人所得稅改進過程中,需結合我國的國情而選擇適應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稅制模式,同時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杰出稅收制度,將其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互對比,選擇其中契合于我國國情的部門內容,加以優化、改進,從而實施于個人所得稅運行體系中。學習先進的稅制模式,不能全部照搬照抄,靈活的加以運用,廣泛的吸取經驗,最終才能存進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以量的積累而最終實現質的飛躍。然而,現行我國的稅務管理方式較為落后,或者全部引用國外的稅務管理方式而不考量我國的實際情況,或者沿用傳統的稅務管理方式而不能做到與時俱進的更新、變革。在稅務管理過程中,信息的交換不夠準確、對稱,實效性差,信息在內部機構的傳遞受阻,稅收收入流失。
二、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改進對策
(一)加強個人所得稅稅收稅源控制
2015年2月3日,在國務院法制辦征求意見結束的《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發布,個人稅號時代漸行漸近。個人專屬稅號時代的來臨,將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源的控制起到全面而積極的促進作用。個人專屬稅號,最早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國會即批準實施納稅人識別號碼。時至今日,美國公民需要申請個人報稅識別號碼(ITIN),而即便非美國國民,也具有相應的納稅制度。美國公民的個人報稅識別號碼,由9個數字組成,相當于我國的居民身份證,每個人均有專屬的個人報稅識別號碼。美國財政的大量收入來源于公民的個人所得稅,而個人所得稅之所以能行之有效的運行,源于個人報稅識別號碼的全面普及。因此,實施個人專屬稅號制度將是未來稅收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完善個人所得稅的重要渠道。此外,國家和政府部分,應進一步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納稅相關方面的宣傳,納稅光榮,逃稅可恥,通過擴大宣傳力度、廣度,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此基礎上,加大對逃稅、避稅、漏稅的打擊力度。
(二)調整稅率結構和費用扣除標準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由于地形、文化、氣候、習俗、物產、交通、政策等眾多方面因素的差異性,我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區域之間貧富差距較大。眾所周知,東部沿海一帶,土地平整肥沃,改革開放較早,在加上占據地理優勢,與世界交互往來頻繁,因而經濟、文化均十分發達。與之相反,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此外,即便在同一個區域之內,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也存有明顯的偏差。基于此,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調整勢在必行。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結構調整,應深度結合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從而制定出合理的稅率結構。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借助于互聯網,稅務部門可輕松掌握大量納稅人的個人信息。信息技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這一工作效率的提高,應體現在細節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方面。每個納稅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假設A和B兩個納稅人,其工資收入均為5000元/月。A需要贍養父母,養育正在上學的兩個子女,經濟壓力很大;B的父母都擁有退休金和養老金,子女也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經濟負擔較輕。雖然A與B工資收入一樣,但兩人的家庭經濟情況相差巨大,因而在費用扣除方面不得不加以靈活的調整,而這樣的調整才能真正體現稅收的公平性。
(三)選擇適應于國情的的稅制模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然全面覆蓋了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人們在獲取收入方面,已然不在局限于單一的方法途徑。現代社會,個人的收入來源,除了個人的工資以外,財產收入、勞務收入、投資收入等等均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在傳統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中,個人所得稅真正征收的部分,其實質僅僅是個人的工資收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將個人所得類比為工資所得稅。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在拿到每月的工資的時候,企業或單位已經將個人所得稅先行扣除了,因而工資的所得稅反而是不易逃稅、避稅的。然而,大部分人的額外收入,卻很難以有效的進行監管,這些因經濟活動而產生的個人收入,大多并沒有交稅,而這些收入其本質卻是個人的收入。銀行系統可通過個人的經濟支出、收入,判斷并收取相應的個人所得稅,可通過銀行系統的監控也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不少人的勞務報酬,以現金的方式賦予,私底下的交易完全避開了銀行系統的監控。為此,對于這樣的現狀,應循其本,從現金的支出方入手,以企業、單位或個人的經濟支出,而對應找尋到相應的納稅人,從而如臂使指的征收到這部分個人所得稅。
總而言之,個人所得稅是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可或缺,其所占據的比例很大,對國家的各項政策實施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規避或改進存有的相關弊端,需要循序漸進的展開。在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過程中,無疑需要抓住源頭,強化對稅收稅源的控制力度,加大監督,避免稅源的流失,從而使個人所得稅制度不斷地完善并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付衛星.我國個人所得稅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8(07)
[2] 高陳慧寧.淺談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納稅.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