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超
【摘 要】文中對2008年-2016年浙中城市群三大產業和GDP的相關數據進行三大產業增加值與GDP的多元線性分析,得出三大產業的增長都促進GDP增長,其中第二產業對GDP的增長貢獻最大,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
【關鍵詞】產業空間結構;經濟增長效率
一、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研究綜述
張兆昕(2013)浙中城市群整體而言,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最高,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這表明二三產業對浙中城市群“的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并且第三產業將會成為浙中城市群潛在的經濟引擎。常夢竹(2015)1998-2012年浙中城市群三大產業和GDP的相關數據進行三大產業增加值與GDP 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三大產業的增長都促進GDP增長,其中第二產業對GDP的增長貢獻最大。
二、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浙中城市群現有的產業結構它具有以下特征:2016年三產比重為4.1:43.6:52.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0.06億元,增長2%,與2015年持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4%,較2015年提高1.9個百分點。規下工業增加值增長7.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市524家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398.2億元,增長12.4%。其中增速居前三位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依托義烏國際貿易的發展,貿易總量居與全省第一,但是浙中城市群仍存在傳統產業發展緩慢、支柱產業拉動不足、制造業投資強度不足、節能降耗壓力較大等問題。在金屬制品、紡織、汽車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30.1%。但除汽車制造增長26.1%外,金屬制品業(增長1.9%)、紡織業(增長7.1%)相對緩慢。
三、多元回歸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分析
(一)多元回歸理論基礎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地區人均產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一般可用GDP或者人均GDP來反映。產業結構主要包括增加值結構、資產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等。本文選取增加值結構進行研究。
由于三大產業增加值相互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所以建立三大產業增加值與GDP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之前,必須對整體的數據進行處理,以免出現多重共線問題。對模型進行處理可得三大產業增加值與GDP的多元回歸關系為GDP=β1InX1+β2InX2+β3InX3+…….ΒkInXk+β0
其中:GDP為被解釋變量,Xi為解釋變量,即第i產業的增加值,βk待估參數,β0為隨機干擾項。
(二)數據選取及分析過程
由于浙中城市群包括的8個縣市,金華、義烏、永康、東陽、蘭溪、浦江、武義和磐安。對2008-2016年三大產業增加值和GDP取對數,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利用Eviews軟件得到的輸出結果,對輸出結果進行檢驗與分析。數據來源于《金華統計年鑒》
根據回歸結果可得:
GDP=1.274934+0.139115nX1+0.45345InX2+0.423478InX3
(3.510266) (2.5171) (11.11507)
統計量F=3525.50,R2=0.999527,DW=2.192637
(三)模型的檢驗
1、擬合度檢驗。從以上回歸估計結果看,模型擬合較好,回歸模型所得的擬合優度R=0.999527。
2、顯著性檢驗。F檢驗值為3525.50,顯著性水平的值P=0.00000,顯著性水平接近于0,遠小于5%,因而總體擬合顯著。
3、t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得到t0.05(6)=1.943,三個變量的t值分別為3.510266、2.517063、11.11507均大于臨界值1.943,表明各個變量對GDP的增長都有顯著影響。
4、異方差性檢驗。White檢驗Obs*R-squared的計算結果是9.442782,大于概率值0.05,說明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四)結果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大產業對GDP的增長都存在正線性相關,;各產業產值的增長都會促使GDP的增長;各產業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說明各產業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從回歸方程還可知,第一產業產出增長1%可以使浙中城市群GDP增長0.23%,第二產業產出增長1%可使其GDP增長0.45%,第三產業產出增長1%可使其GDP增長0.42%,第二產業對浙中城市群GDP增長影響最大,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綜合浙中城市群八大城市產業結構現狀來看,浙中城市群傳統輕工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紡織業、服裝業是龍頭行業,長期位居浙中城市群工業各行業的前兩位,是浙中城市群的支柱產業。浙中城市群第二產業的發展,為第三產業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大環境。制造業的迅速發展,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場條件。浙中城市群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義烏小商品城,依靠義新歐、一帶一路,浙中城市群經濟發展將會迎來巨大發展。
四、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提升的建議
大力提升第一產業。農業方面,首先應大力以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社區生活,形成產業集結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提升設施農業效益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其次,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并輔以相關政策支持,其中應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支持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推廣高效農業模式。
積極穩步發展第二產業。輕工業是浙中城市群的傳統優勢產業,應繼續提高紡織業、家具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等具有顯著優勢的行業,同時還要促進具有比較弱勢行業的發展,以優勢行業帶動弱勢行業,鼓勵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
加快速度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盡快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在服務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制定服務業及其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完善推進政策,提升金融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服務貿易。
【參考文獻】
[1] porter.M.E.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D].Boston:Harvard Business,1998(6):77-91.
[2]顧春霞.基于區位商分析的浙江省產業結構實證分析[J]. 經濟視角,2012,(02):27.
[3]程選.我國地區比較優勢研究 [J].管理世界,2001,( 02):45-55.
[6]吳昕. 浙中城市群空間結構研究 [D].浙江:浙江工業大學,2008.
[7]李波. 中國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地理,2016(05):103-107.
[8]張琳笠. 基于區位商視角下的浙江省優勢產業分析[J].經濟視角,2013(03):89-91.
[9]常夢竹.基于多元回歸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06):26.
[10]張兆昕,陳雄.“浙中城市群”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0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