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萍
【摘 要】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十九大)勝利召開,習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詞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十九大”被世界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然而受話語權利、主流意識形態、作者觀點態度和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影響,新聞報道并不總是客觀的和公正的。本文將以《朝日新聞》、《人民日報》為例,選取十九大相關報道,以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為基礎,結合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嘗試探索語言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關鍵詞】《人民日報》;《朝日新聞》;批評性話語分析;中國夢
一、前言
批判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興盛于西歐語言學界的話語研究方法。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逐漸走向成熟,相繼出版的Language and Power(Fairclough,1989)i,Prejudice in Discourse(van Dijik,1984)ii,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Fairclough,1992)iii也在理論上標志著批評話語分析的形成。
起源于批評語言學的批評話語分析,注重將研究語篇語言特點和語篇生成的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旨在揭示語篇隱含的權利和意識形態。受歷史背景等原因,中日關系十分微妙,對于“中國十九大”“中國夢”等,日本主流媒體是否能客觀、真實地報道,對中國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分析《朝日新聞》、《人民日報》報道中其具體詞匯和表達上的差異,試圖揭示其背后所體現的不同意識形態。
二、具體語料對比分析
本文選取中日主流媒體——即《人民日報》(日文版)和《朝日新聞》作為研究對象,選取與研究內容相關的報道,從新聞選材、詞匯選擇、轉述引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1、新聞選材
媒體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因其傳播的廣泛性,選擇怎樣的報道、如何報道對大眾認知具有一定的輿論導向作用。自中國十九大召開,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詞匯,備受世界矚目。其中,“「十九大(中國共産黨第19回全國代表大會)」、”“「新時代」”皆為《人民日報》(日文版)選為2017年年度熱詞iv。可見十九大、中國夢等詞匯被廣大民眾所熟知,也因此成為媒體報道的潮流。相反,《朝日新聞》2018年7月17日發表的名為“「個人崇拝」に反発の動き拡大、習氏看板に墨、投稿の女性拘束かv”(個人崇拜的反動擴大,向習氏畫板潑墨的女性被拘押?)的文章中,如下記載了投稿女性的言辭:“「私は習近平の獨裁専制的な暴政に反対する!」と主張。「中國夢」のスローガンが書かれた看板の習氏の顔に墨をかけ、「中國共産黨に反対する!」”(她一邊主張“我反對習近平的獨裁專制暴政”“反對中國共產黨”,一邊向寫有“中國夢”口號的印有習近平像的畫板潑墨)。從新聞選材的角度來看,《朝日新聞》選擇這一具有反動中國執政黨言論的事件并以大標題形式報道,筆者認為會給日本民眾形成“中國執政黨不得民心,反動擴大”的心理暗示,實際上這一報道片面擴大了民眾的不滿情緒,不具有客觀公正性。
2、詞匯選擇
對詞匯選擇方面對比分析,發現《人民日報》(日文版)多采用客觀公正、不帶有主觀色彩的詞匯,以求如實報道中國十九大,向日本民眾展示真實的中國現狀。相反,《朝日新聞》在日語用詞方面,筆者認為存在輿論傾向,未能真實反映出中國十九大的實際情況。
例如,有關“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的描述中,《人民日報》(日文版)如是表達:中國共産黨はマルクス·レーニン主義、毛沢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つの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的発展観を導きとすることを堅持し…重要な理論革新の新たな成果を収め、「新時代の中國の特色ある社會主義」思想を形成したvi。(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吸收理論革新的重大成果,形成了“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日報》認為新時代新思想形成于以往思想的傳承與革新。相反,《朝日新聞》這樣報道:習氏は自身が提唱していきた政治理念について…自らの政治理念を黨規約に盛り込む姿勢を強く示唆したvii。(關于習近平自身提倡的政治理念......強烈顯示出習近平將自己的政治理論列入黨規黨約的姿態。)其中的“自ら”“強く”“示唆した”,從詞性來看分別為代詞、副詞和動詞。“自ら”,意為“自身、自己”,從詞可看出日方認為新思想是習總書記偏向于自身主觀的理論,片面地忽略了傳承與革新。“強く”意為“強烈”,作為副詞用于強調其后面的動詞“示唆した”,用于增強語氣,以引起讀者的注意。“示唆した”意為“暗示”,就動詞其本身詞性特征來說,意為主體作用于事物,具有比較強烈的主體意愿。因此這一動詞的使用有誤導日本民眾使他們認為新思想是習總書記為了私欲強加于黨規之嫌,對中國領導人的形象、政治理念的傳播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從這一角度來看,筆者很難認為《朝日新聞》的報道做到了客觀公正。
3、引語轉述
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通常會使用一些轉述的表達來傳達事件,以求更客觀地將信息傳達給讀者,更好地避免主觀思想左右大眾。
然而,絕對的客觀報道是不存在的,引用誰的話、引用什么話、怎么引用,這些都與報道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密切關系。為達到特定目的,報道者可能片面引用甚至故意歪曲被報道者的聲音(陳俊,王蕾,2011)viii。
《人民日報》(日文版)多直接引用國家的方針政策,例如“社會主義の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の偉大な復興のためにたゆまず奮闘する”(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世界一流の軍隊を建設する”(建設世界一流的軍隊)等,少有個人評論。相反,如上文提及的《朝日新聞》發表的“「個人崇拝」に反発の動き拡大、習氏看板に墨、投稿の女性拘束か”報道,其重點引用了當事人反動的言論,如“「中國共産黨に反対する!」”,其報道具有不客觀以及片面性。
三、結論
新聞語篇和社會結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即新聞語篇由社會結構構成,并受制于社會階級與社會結構。同時,語篇可以影響社會結構,因而具有相應的社會功能(單勝江,2011)ix。
通過對中日主流媒體關于中國十九大及中國夢相關報道在新聞選材、詞匯選擇與引語轉述方面的分析可見,兩國媒體所處的立場不同,其報道客觀公正性具有偏差:《人民日報》(日文版)多為直接引用、客觀闡述;《朝日新聞》的報道尤其從詞匯選擇來看,具有比較深刻的主觀暗示,這將不利于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因此筆者認為在閱讀新聞媒體報道時,有必要以批判思維認知、辯證分析、探求原因,不宜片面全盤接受。
注釋:
i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Longman, 1989.
ii van Dijk,T.A. Prejudice in Discourse[M]. Amsterdam:Benjamins, 1984.
iii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iv 「人民網日本語版」.17年中國メディア流行語トップ10発表「十九大」や「新時代」がランク入り[2017-12-12].
v 朝日新聞.「個人崇拝」に反発の動き拡大、習氏看板に墨、投稿の女性拘束か.[2018-07-17].
vi 「人民網日本語版」.19フレーズで早読み!十九大報告.[2017-10-19].
vii 朝日新聞.習氏「社會主義強國実現へ」「世界一流の軍、建設」中國共産黨大會、閉幕.[2017-10-18].
viii 陳俊,王蕾.《紐約時報》涉華環境報道的批評性話語[J].編輯之友,2011,(08):[2017-09-19].
ix 單勝江.新聞語篇的批評話語分析[J].外語學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