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倩 鄧志鵬 石家磊 徐小強 童彥鈞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觀點、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大學生作為生活在這社會環境中的具有高知識儲備和社會責任感的特殊群體,是最能體現時代思想潮流的風向標。認真分析和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變遷,矯正大學生群體思想的消極性,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改革開放;大學生;思想變遷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卓越代表,其思想觀點、政治立場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重視青年工作,尤其關注大學生的思想[1]。
二、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特點變遷
(一)個人主義色彩逐漸濃重,利己主義占重要地位
建國之初,我國塑造了和計劃經濟高度一致的集體主義。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絕對集體主義價值觀開始動搖;80年代中后期,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導致我國深層次的矛盾變得尖銳,再加上市場經濟和個人沖擊,極端集體主義在青年中漸漸消失。80年代末90年代初,盡管我國主導文化仍側重強調集體主義,鼓勵人們發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功利的主義思想在青年思想中日漸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經濟秩序逐漸穩定,大學生的奮斗目標都在直接或間接的跟自我獲利有關。當代大學生把擁有豐厚的物質待遇、享受美好的物質生活作為自身追求的目標,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個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國家情懷。
(二)價值觀從一元化趨向多元化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緩慢的腳步追趕不上世界水平快速前進的步伐。面對暗潮洶涌的國際形式和國內嚴峻的局勢,我國采取了更廣泛的外交政策和市場經濟改革措施。在此之前,大學生的價值觀仍是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一元主導地位。隨著外交的不斷擴展,源源不斷的涌入西方思想勢必會對大學生思想有著猛烈的沖擊,例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同時隨著經濟體制的改變,社會經濟成分呈現多元化,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也呈現多元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社會是寬容的,人們的追求是多元的,因此人們的價值觀趨向多元化也是必然的趨勢[2]。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得到承認,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已經變成多元兼容。他們在價值取向上不會二選一,而是趨向多元發展,如社會價值和個人利益兼顧、精神豐滿和物質財富共贏。他們既追求遠大理想、樂于奉獻,也致力于個人奮斗、講求實效實惠,還存在部分人崇尚金錢地位、貪圖安逸富貴等。
(三)政治觀冷熱交替,愛國情懷熱度不減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大學生政治觀由冷漠變為熱衷。改革開放初期,他們對政治普遍感到排斥,認為學習業務技術比政治更有用。1981年,《中國青年報》組織開展了“讀書與政治”的大討論。在這次大討論中,大學生意識到自己應該關心政治。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大學生的政治熱情迅速上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大學生的政治熱情逐漸冷卻。這一時期出現的分配不公、腐敗貪污等問題以及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一些大學生對國家和個人的前途出現了困惑,出國熱、經商熱的現象開始出現。90年代至今,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時代,大學生政治追求比較淡薄。他們對政治不狂熱,對政治問題的復雜性估計不足,參與政治的角色意識不強,容易以偏概全,但是他們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時事政事,堅決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他們的大體政治觀是正確的,但是政治信仰淡薄,在政治信念上也存在一定的模糊。都有一顆愛國心,把國家的強盛看作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大環境。
(四)思想越加活躍,心理抗壓能力減弱
改革開放至今,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了高度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而技術的更新換代,改變著人類的交往形式、交往范圍與交往內容。承載著無限量信息的互聯網為大學生跨越歷史長河俯瞰今朝提供了渠道,電腦、智能手機、移動網絡等的普及,為他們打開了隨時了解世界的窗戶。一些新鮮的文化和思想通過互聯網能夠直接傳達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同時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也可以在網上隨時搜尋答案。在信息體系高度發達的時代,大學生能夠隨時了解最新的思想理論,對各國的風土人情都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思想越加活躍,思想意識也比較先進,對新事物也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卻沒有增強,反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有逐漸減弱的趨勢。我國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為大學生創造了越加安逸的成長環境,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做事失敗后或者受挫后情緒會大幅度波動,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嚴重時會產生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
(五)人生追求短期化、現實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各項事業逐漸從寒冷中復蘇,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斗志昂揚,“立志成才、報效祖國”是大學生發自內心的表白。這一時期大學生的人生目標是符合整個社會期望的,比起改革開放之前的目標,顯得更加符合社會現狀,更具有指導性意義。20世紀8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陷入逆境,加上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沒有跟上當時形勢,在理想與現實面前,大學生陷入迷茫,進而失去了長期目標。在這一時期,大學生時期理想目標傾向短期化,同時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滋生了實用主義思想。90年代起,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和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大學生思想特點有了改觀。由于高校改革及就業形勢的嚴峻,大學生一入學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不再空談理想抱負,而是將時間注入可以在短時間給自己帶來經濟利益的事情上,于是忙著實習、考證和參加各類社會實踐,以期在畢業時能找到好工作。在這一時期,大學生較多關注眼前或者短期利益,把是否有用,有多大用,多長時間能夠實現作為抉擇標準。
三、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的變化軌跡在不同歷史時期受特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利己主義、價值觀多元化等特點。大學生思想變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規律性,這是由于大學生作為特定的社會群體接觸新事物多、信息面廣、思維敏捷,其思想特點在一定時期有其相對穩定,較為一貫的基本傾向;同時,它又是發展的,在不同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又有其不同的表現。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狀況,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實現與否。因此,準確地把握不同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認真分析和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規律變化,引導大學生群體思想的積極性,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參考文獻】
[1]陳梓琦,江志彬等.淺論黨的十九大精神對大學生品德教育的啟發[J].改革與開放,2018(18):106-108.
[2]王帥.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熱點變化的特點與規律[J].思想理論教育,2018(09):102-107.
[3]郭淑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傳承發展的特點與經驗[J].思想教育研究,2013(05):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