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鈳鈞 邱力 葉銀霖 謝肇宇
摘 要:近年來,建筑學在我國發展非常迅速,而由此也導致了建筑學教育的不斷改革。文章梳理了“建筑初步”這門課程教學內容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縱向發展歷程,并橫向對比了當前“建筑初步”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中的大致教學情況,希望給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們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建筑初步”;建筑學;橫向對比;縱向發展
一、引言
在國內大多數高等院校中,“建筑初步”作為建筑學大一新生的入門核心課程,對學生的專業學習生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建筑學應該怎么入門?隨著建筑學這門學科在我國的迅猛發展,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教師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也導致了“建筑初步”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因校而異、因師而異、因時而異。
二、橫向對比
橫向是指“建筑初步”課程在當今不同類型高校中的教學情況,包括教學特色、內容涉及的重點,同時也包括一些現狀問題分析等。限于個人眼界和考究調查的范圍,筆者把我國開設建筑學教育的高校類型暫且分為三種:應用型院校、藝術類院校和研究型院校,以下歸納分析并對比三者之間的教學情況。
1.應用型院校
主要特點:此類院校數量龐大,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建筑專業圖紙畫法。對畢業生的要求也是以掌握基礎的繪圖知識和設計方法為主,力求能讓設計單位“用得上”。
現狀問題:第一,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大量的基礎線條線型練習,會讓有些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第二,練習的內容大多是照著現有的圖紙進行模仿抄繪,對學生的創新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較弱。
2.藝術類院校
主要特點:有其他相關的藝術類學科,如工業設計、環藝設計、平面設計等,并且同這些學科的相互交流更多,著重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發散思維,學生入學也有一定的美術基礎。畢業生更容易跨界融合不同的設計學科,同時有能力做其他類型的設計。
現狀問題:教學內容有時同現實接軌不足,導致過于天馬行空。同時,基本的建筑設計規范和繪圖標準也掌握得較為薄弱。
3.研究型院校
主要特點:大多屬于高層次的重點院校,學生入學時不一定有美術基礎,但有部分學生具備較高的抱負理想,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很高。這樣的學生往往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快速彌補藝術基礎的薄弱,同時快速掌握基本的專業圖紙畫法,然后在這基礎之上融入更深層次的對社會、技術、文化等問題的思考。
現狀問題:研究型院校因為站的起點和目標較高,大多數正在跟國際接軌。即便是走在建筑教育行業尖端的院校,它們是引領我國建筑學發展的領頭羊,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責,是全國眾多普通院校學習的對象。但它們對適合我國本土建筑的探索仍然有限,這包括建筑設計理論、建筑技術的更新、建筑教學的模式等,都在跟風歐美院校,存在自身創新不足的問題。
三、縱向發展
這里的縱向,是指在時間軸上的發展,而“建筑初步”課程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地教學改革,是一直伴隨更大的建筑學概念的演變和發展。下文將從過去、當今、未來趨勢三個方面分析。
1.過去
現代建筑學的發展,主要是西方20世紀初從對崇尚激進的現代主義革命思想開始的,而這種現代主義的思想真正影響我國卻是在20世紀末。柯布西耶認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一部機器要強調利用效率,強調成本最低化,產出最大化。在這樣的引導思想下,“建筑初步”的教學也是傾向于培養學生作為生產力的畫圖工具,著重培養的是畫建筑平立剖等技術圖紙的基本功,以抄繪經典圖紙為主要教學任務,同時還包括工程字體練習、鋼筆畫練習、水彩渲染等。
然而,這種培養模式下出來的學生的設計思維方式大多局限于二維的平立剖,早期建筑也只講究滿足于基本的功能需求。這導致了學生做設計習慣于在早期花費大量時間用于平面布局,后期立面直接由平面拉升墻體生成,這種方式對三維空間形態的創造力是一種限制。
2.當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建筑品質有了更多的追求,尤其是隨著電腦三維模擬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三維空間美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筑初步”的教學開始逐漸引向空間美學,從以上提到的二維技術圖紙,開始更多地轉向三維空間的思考。從滿足基本的功能布局,開始更多地向結構和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實體模型在教學內容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同時減弱甚至取消部分過去煩瑣的抄繪、工程字、鋼筆畫、水彩渲染等練習的比例。
然而,在三維空間的建模中,學生做模型所用的材料畢竟是一種虛擬的替代品,同時也往往比真實尺度縮小了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有時候還是難以體會符合真實人體尺度的空間和材料感受。
3.未來趨勢
當今最熱門的議題之一是關于當代中國建筑如何本土化的試驗,這種試驗往往關注于本土文化、材料,以及相應的建構方法,對本土歷史建筑的認識有了新的高度。很多建筑設計研究機構都在探索傳統建材如何創新,要求建筑師走到農村去,與傳統的工匠合作,一起將中國的傳統建構方法用新的形式傳承下去。但這一切還未在我國高校的“建筑初步”課程教學中得到普及,可以說目前材料和建構在大多數高校的建筑教育中還處于被忽視的狀態。而在少數高校的“建筑初步”教學中,已經開始引入了對材料和建構方式的探索,教學內容從做虛擬的模型和圖紙,轉為接觸和加工實際的材料,有時候甚至用材料建造1比1的實際(局部的)建筑。其教學方式的落實是與各類建筑實驗室的建設相配套的,對實際建筑材料的加工設備需求要求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設備和材料。學生通過對實際材料的接觸和加工,如木材、石頭、磚、鋼材等,對材料的屬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對相應的建構有更實用、更準確的探索。
四、結語
筆者認為,“建筑初步”作為入門教學,不應該搞全盤統一化,而要搞差異化。本著“小馬過河”的道理,因材施教。還有,要逐漸地從教師主導講課,轉變為學生自主操作,教師在旁邊給予輔導的模式,尤其是要盡可能地接觸實際材料。
參考文獻:
[1]方舒,洪濤.關于建筑初步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16):220-221.
[2]李林芝.《建筑初步》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30-31.
[3]王樂.建筑空間設計與行為的互動——淺談建筑初步課程空間設計訓練環節的教學改革[J].建材與裝飾,2017(5).
作者簡介:邵鈳鈞(1988—),男,浙江溫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
邱力,溫州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講師;
葉銀霖,溫州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助教;
謝肇宇,溫州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