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一批“00后”高職新生進入大學校園,給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和機遇。文章通過對“00后”高職新生思想行為特點的分析和探索,幫助高職院校教師及相關管理人員調整教學方法及管理方式,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00后”;高職新生;思想行為特點;引導對策
作為千禧一代,“00后”成長在中國社會急速轉型時期,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也有著這個群體獨特的思想行為特點。文章通過對“00后”高職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相應的引導對策,從而助力“00后”高職新生健康成長。
一、“00后”高職新生思想行為特點
1.思想行為良好,但缺乏事物辨別力
雖然“00后”學生成長在一個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但他們對傳統美德和主流價值觀有較高的認同,有很強的正義感。但“00后”涉世未深,缺乏社會實踐的鍛煉,對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看法往往碎片化、簡單化,對社會問題思考不足,容易受到誤導。而認識片面化所產生的認識偏差往往導致情緒化,無法做到完全自主認識事物,造成思想和行動上的困惑與盲目。
當下偏重物質利益的社會輿論氛圍,也容易讓學生不能深入認識和理解更積極的價值觀,把物質標準作為衡量一切的原則。但同時“00后”在人生積極價值觀上有很強的可塑性,正確的思想教育引導,也能夠讓學生及時調整自身狀態,建立正向的價值觀。
2.興趣多元,以自我為中心
相對“95后”,“00后”高職新生往往有更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明顯更高,對子女教育也投入了更多心血。很多“00后”從小就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具有多元的興趣愛好,對互聯網工具使用熟練,對手游、電競等文化娛樂以及新興事物持開放包容態度,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很多方面都比“95后”更加理性和早熟。很多“00后”學生在初進大學時已經開始創業,或兼職打工,與社會接觸較多。
但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00后”也是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群體,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關注自身主觀感受,對他人或團體比較淡漠。他們更注重自身的價值體現,與集體責任感相比,對個人利益得失更加看重。
3.學業基礎較弱,學習動力不足
大多數“00后”高職新生的學業基礎較弱,在心態上普遍處于一種劣勢的狀態,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覺得無法和本科院校學生競爭。進入大學后,對學業常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憑借興趣學習,很多時候需要靠專業老師的督促,缺乏學習動力。因為缺少在學業上的具體規劃,對學習的心理預期不高,導致對有一定難度或者專業要求高的科目適應不良,從而產生逃避的行為或者抱怨的畏縮心理,這也是造成學業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4.抗挫能力弱,人際適應不良
“00后”高職新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但抗挫能力較弱。同時“00后”高職新生在人際交往中較少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自我意識強,難以接受他人批評,常常因他人不經意的話而產生憤怒、悲傷的情緒,并且缺少相應的人際交往技巧,導致交往中缺乏信任,不能坦誠相待,最后引發行為上的沖突或者心理問題。
也有部分學生因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學校,內心有一定的沮喪失望情緒,難以融入高職學生群體,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引發適應不良問題。
二、影響“00后”高職新生思想行為因素分析
1.社會經濟文化因素
千禧之年,我國經歷了社會轉型,市場經濟和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社會大背景下,一方面讓“00后”大學生更具開放性,另一方面也帶來信息碎片化、學習思考能力下降、社會交往能力減弱等問題。同時“00后”對于外來的思想和價值觀,缺少理性的分析,容易形成錯誤觀念,從而造成思想行為的偏差。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00后”學生更注重眼前利益,功利性強,社會責任感淡薄,產生了諸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思想。
2.教育因素
“00后”高職新生成長于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經濟轉型帶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00后”在綜合素質等方面比之前的學生有了極大的進步,但與此同時,“00后”也經歷了教育的諸多改革,不再像從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況,“00后”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更多,對于教育有更多元化的看法。
3.家庭因素
“00后”學生的家庭結構往往以“4+2+1”模式為主,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多為“70后”,文化水平更高,也更重視孩子特長的培養。但在社會經濟巨變的大背景下,家長所面臨的社會和工作壓力也更大,往往無暇顧及與孩子的溝通,在精神層面的交流相對薄弱,因此造成的困惑與矛盾也增多。
4.個體因素
對于剛入學的“00后”新生來說,進入大學意味著獨立的開始,也意味著脫離父母的保護獨自去適應新的環境和人群,這時往往會出現各種適應不良的癥狀。
同時其自主意識較之前的“90后”、“95”后學生更強,遇到問題往往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習慣從外部或他人角度尋找原因,社會閱歷和經驗較少,心理較脆弱,容易產生偏激的情緒和想法。
三、對“00后”高職新生思想行為教育對策探索
1.開展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正確的目標方向
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是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從新生入學開始,就需要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除了在平時教學當中進行貫徹,也需要學校相關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和教職工、輔導員在平時工作中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教育。同時,對高職新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提升學習動力,增加其對職業的早期規劃意識,從而盡早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職業方向。
2.學生個性化教育與輔導員工作相結合
“00后”新生的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作為輔導員需要改變從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更多地從學生角度思考,關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學生交流溝通,幫學生答疑解惑,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對高職新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以學生為本,理解和傾聽學生需要,對“00后”高職新生的思想行為困惑及時發現并積極引導,幫助高職新生盡快適應環境,確立自我目標,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能,成為高層次應用技能型人才。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多元化心理輔導
近年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家庭環境的變化,新生入學即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一方面針對新生開展相應的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心理咨詢,加強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建議開展多元化的心理輔導,增加學生的團體小組活動,依靠同輩輔導的能量,幫助學生度過心理適應期。所謂同輩輔導,就是運用同齡人之間的互助和心理支持,順利度過心理適應的困難期。
運用多元化的輔導形式,讓學生在出現心理困惑時更愿意求助,及時與教師溝通,從而在高職新生群體中起到正向的支持引導作用。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1)依托互聯網,打造校園文化平臺。“00后”高職新生幾乎從出生起就伴隨互聯網成長,對于他們來說,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平臺,更是他們一種生活方式。校園文化建設,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用符合學生特色的方式進行打造。一方面,運用校園網站、學校文化宣傳公眾號、微信、QQ等平臺向學生傳播校園文化,與學生互動,開展優質的校園活動,展示學校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具有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從師生的角度和需求出發,增加校園文化建設的硬件條件的投入,開展社團活動,建設校園文化軟環境,讓校園文化真正融入高職新生的生活中去。
(2)結合高校辦學宗旨和特點開展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建設不需要大而雜,過于頻繁地舉辦各類藝術節或者文化活動,有時反而會降低活動質量,導致學生老師忙于應對,降低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對于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需要立足學校本身的宗旨和特色,開展符合學生興趣的社團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一方面提升高職新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另一方面也通過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鍛煉學生的能力以及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學生思想行為朝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除了學校本身參與,還可適度引進校外的相關企業共同合作開展,同時學校要對參與企業進行積極引導和監督,讓學生可以在活動過程中更加認同自身專業教育,提前了解職業需求與變化,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小平.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4).
[2]耿琪.淺析“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及成因[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1).
[3]汪楚凡.當前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和行為表現及其成因分析——基于省內四所高職院校的問卷調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7).
作者簡介:李薇薇(1981—),女,遼寧撫順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