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責任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彰顯著我國公民的素質水平。初中生群體是我國社會的重要構成,也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階段,在當前的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加強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顯得尤為必要與緊迫?;诖?,文章分析對培養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并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路徑進行深入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初中生;社會責任感;探索與思考
一、培養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社會責任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初中生對于社會責任的正確認識,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學習、生活和社會中的各種挑戰,并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定位,促進良好品質的養成[1]。二是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的發展主題,而和諧社會與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社會責任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對于初中生而言,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以良好的心態參與社會活動,為我國的和諧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三是有利于社會的長遠發展。初中生是我國未來的希望,也是社會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來源,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必須要依托強烈社會責任感抵御外界誘惑,為我國戰略機遇期發揮關鍵作用。
二、培養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探索與思考
1.以基礎文化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校園是初中生獲取知識與提升認知的主要陣地,在教育教學中要積極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滲透,針對學生社會認知的缺失、責任感不強、自我定位不準等問題,要充分進行引導與糾正,全方位的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增強學生的融入感。第一,要積極拓展教育資源。合理利用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典型現象、行為差異,通過辯證的方法進行討論,要廣泛運用人口、環境、資源等現實問題,剖析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從身邊的案例中感悟社會責任。第二,要勇于探索科學的培養模式。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容易產生“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缺乏自主思考的氛圍,導致內容傳遞效果欠佳。因此,在教育中要讓學生自主思考,通過激勵、示范、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對社會責任進行理性的思考,以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
2.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進行各方面的拓展與協調,從點滴入手逐步滲透[2]。社會實踐活動便是其有效的途徑之一,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增加學生的親身感受,通過活動氛圍的渲染,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通常而言,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基礎,而同時社會責任感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廣泛開展社會公益活動,這正是社會責任感的最集中體現。
3.以家校共建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家庭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中具有特殊地位,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環境與家庭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良好性格與品質的形成。反之,則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現實社會中學生往往因為家庭的溺愛,一切事務都交由父母操辦,使其嚴重喪失了獨立性,一個喪失了獨立性的人社會責任感更無從談起。同時,學校雖然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引導職能,但家庭教育的配合才是關鍵。對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必須注重家庭環節,要與學生家庭保持良好的溝通,確保培育內容的一致性與促進性,避免學生學一套做一套而形成雙面人格。學校要積極與學生家庭交流教育經驗,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優勢,引導學生家庭與學生建立正確的溝通與教育關系,優先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再通過拓展形成社會責任感。
古語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睂W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中的重要群體,必須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推動“中國夢”的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清.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與培養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3(14):56-59.
[2]關平.初中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考試(高考文科版),2015(1):84-85.
作者簡介:陳超洪(1981—),女,廣西浦北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