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孩子情感發展的啟蒙期應當重視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從小生活在有愛的環境中,從細節上讓孩子感覺到愛,給予孩子愛的體驗,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行為中,教師應當讓孩子感覺到老師的愛心,身教重與言傳,讓孩子學會模仿老師有愛的行為。
關鍵詞:培養;愛心;孩子;細節
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學習能力,一個正常發育的幼兒,天生不會講話,是大人們經常不斷地和他說話,慢慢地,幼兒學會了說話。由此看來,幼師要特別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從幼兒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使其成為具有愛心、樂于助人、德才兼備的人。
一、培養愛心要從“小事”入手
幼兒期是幼兒情感發展的啟蒙期,幼兒的情感發展如何將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素質和個性發展。然而要對幼兒進行愛心培養,首先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愛的存在,早晨來園的時候,帶著微笑與班里的每一個孩子打招呼,談談身邊的趣事;游戲時,參與到孩子中,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來配合他們;當孩子們遇到困難、傷心難過時,像好朋友一樣去幫助他、安慰他;起床后給女孩子梳一個漂亮的辮子;在孩子入園焦慮時像媽媽一樣愛護、安慰孩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但僅僅是讓孩子感受到愛是不夠的,還需要他們去學著如何表達愛、付出愛。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教育契機,當我們看到孩子們把喜歡的書分享給好朋友、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小朋友摔倒了前去安慰等事情后,我們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并以他們為榜樣,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向他們學習。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心
孩子喜歡聽童話故事,對于剛入園的幼兒, 老師可以多給他們講童話故事, 讓孩子們從故事中感受到, 周圍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好朋友, 我們要愛護它們。喜歡小動物, 這是小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們在教室里養了兩條魚, 孩子們很喜歡它,總愛跑到小魚身邊駐足觀看, 跟它講悄悄話, 給它喂食, 那憐愛之情溢于言表。但由于天氣轉熱, 兩條小魚相繼死去了, 孩子們十分難過。趁此機會,我鼓勵孩子們在家養小動物,并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向大家交流。
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師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于助人,讓孩子覺著老師是富有愛心的人,自己也跟著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老師同情別人困難與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在生活中,老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利用當時的情境進行移情,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
三、保護好孩子的愛心
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奠基工程,對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孩子的成長及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對于孩子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么比愛和親情的需要更重要,愛無處不在,就看怎樣給予孩子正確的愛,怎樣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怎樣培養孩子發現愛,擁有愛,愛他人的意識。有位老師說:“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憐憫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
四、結語
總的來說愛心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就能夠達到效果的,它不僅是一項持久的工作,而且是復雜的工作。家長、教師、社會群體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責任、有義務。孩子是以后社會的主流,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道德素養的高低。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沒有愛心的呈現。在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時,一是給予孩子愛心,二是培養孩子有愛心,三是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給予幼兒愛心教育,在幼兒的心靈里培植仁愛之根,長大后,他就會成為一個具有仁愛之心和健全人格的人。
參考文獻:
[1]楊莎莎.淺談培養幼兒愛心,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J].好家長,2017(46):21.
[2]徐敏.淺談幼兒愛心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 2017(77):160.
作者簡介:梁雪娟(1982—),女,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