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部門對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重視,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要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基礎的體育訓練和體育活動,還要將田徑活動應用其中。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田徑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魄,還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對田徑活動的開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田徑活動;重要性
體育活動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予以重視。將田徑活動應用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其自身所包含的競走、跑、跳躍等形式,能夠將傳統的體育活動進行有機整合,增強學生對田徑活動的認知能力,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和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一、田徑的含義與活動的特點
1.田徑活動的含義
田徑又稱田徑運動,其中包含田賽、徑賽和全能比賽。開展田徑活動的形式有很多,其中最為主要也是最常見的有競走、跑、跳躍、投擲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對田徑運動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田徑運動只是一種跑步比賽,而忽視了其他項目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田徑運動包含的種類項目繁多,因此將其廣泛應用在小學體育教學當中,才有不容小覷的實際意義,它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各項身體機能,還能夠使學生具備基礎的體育素質和技能。
2.田徑活動的特點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田徑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田徑具有多元化的活動形式,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就像上文所提及的田徑運動所包含的多種多樣的項目類型一樣,其能夠借由不同形式的運動,例如競走和跑跳等,來促進小學生的身體機能發育,使其能夠擁有充沛的精力,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文化課的學習帶來的腦力消耗。其次,田徑活動屬于基礎體育活動,不需要復雜的體育器材和設施,教師能夠因地制宜地開展不同類型的田徑活動。一般來說,田徑運動只需要借助當前已經普及到各個中小學當中的田徑場即可。因此,許多資金能力有限的地方小學,也可以借助這一運動,來提升該校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一舉多得[1]。最后,田徑活動和一般的跑步鍛煉不同,其具有較強的競技性,往往需要由多個人組成的比賽小組共同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讓學生擁有必勝的決心,減少其半途而廢的概率,還能夠使學生真正領悟到競技比賽的精髓,讓其能夠在人生的賽場上游刃有余。也正因為田徑活動如此多的優點,因此將其作為小學主要的運動形式加以推廣,才具有與眾不同的意義,才能夠發揮運動真正的效用。
二、田徑活動的開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及設施策略
1.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
在小學階段開展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來改善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讓學生養成樂于運動、主動運動的好習慣。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田徑活動,能夠實現和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田徑活動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性,開展相應的體育活動,讓學生進行短跑比賽,能夠鍛煉學生的爆發力,提升學生的跑步速度;讓學生進行長跑,能夠鍛煉學生的持久力,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態度;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跳躍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平衡感和身體協調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對于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水平存在差異的學生,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而是應當立足于其“最近發展區”,選擇最能夠滿足學生當前水平的田徑運動目標,而不是讓他們一蹴而就地達到較高的水平。為此,教師應當先對其執教班級內的各個學生以往的體育成績及其身體素質各項指標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樣才能為其量身定制合適其發展和鍛煉的運動區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一個階段性的自我提升目標,而不至于被過高的目標所壓倒而失去當下的運動激情和動力。
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團結協作能力
田徑活動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發展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團結協作能力。田徑活動中除了單人的跑步、跳高、跳遠等項目,還有多人合作的項目,要想在這些項目中取得好成績,就需要團隊成員互相配合,并堅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進行比賽。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深入了解田徑活動中的多人比賽項目,并積極融入其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團結協作能力。例如,學生在進行4×4接力賽時,教師在學生參賽之前,就要讓其意識到這是一個團隊比賽,不僅要自己跑得快,在接力的過程中還要和隊員互相配合,讓學生明白“獨木不成林”的道理,以此來實現教學目標。除此之外,在對學生進行日常訓練的過程之中,也應當考慮進行團隊的訓練而非個人的訓練。因為田徑水平的高低總是要在比較當中才能夠體現出來,而且只有在團隊的訓練當中,學生才能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田徑訓練的時候,應當鼓勵他們互相發現彼此存在的缺陷,以此來實現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的目標,讓他們能夠在比賽中深刻地體悟到團隊協作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只顧著顯示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3.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在學習和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果他們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合理利用,就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只是根據其當前的體育水平和身體素質來判斷其是否適合從事體育活動,未免過于草率,也很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僵固型思維,也就是片面注重自己聰明與否、是否適合體育活動,卻全然沒有看到很多的適合與擅長,其實都是經過后天不斷的努力才形成的。因此,教師切勿形成片面的判斷,而是應當依據學生當前的運動水平為其制定發展方案。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根據不同學生長處,來鼓勵其發展不同的田徑技能。例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很容易發現,有的學生耐力強,有的學生爆發力強,還有的學生彈跳性好等,學生的這些優勢,都能夠在對應的田徑運動中得到發揮。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激發他們的優勢,在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樹立學生自信心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教師真正尊重學生,才能夠看到其缺點背后隱藏的另一面的優點,并通過溫柔有耐心的鼓勵,逐漸激發學生對參與田徑活動的信心。而不是片面地借助對其現狀的判斷,來給學生貼標簽,使學生認為自己不再有發展的空間和余地,從而停止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小學體育教學當中適當地開展田徑活動,一方面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強體育課堂的趣味性,使體育課堂告別一直以來枯燥而單調的內容形式[3]。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魄,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競技的魅力所在,讓他們從競技中愛上田徑、愛上運動,并使之成為學生的運動習慣。與此同時,還能夠在讓學生田徑場上感受到團隊合作所能夠帶來的非凡的力量,而在遇見自身無法解決的困難的時候,能夠善于借助團隊這個支點,來撬動困難這個地球。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提升學生對田徑活動的認知能力,使其知道田徑活動的多元化,并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項運動進行練習。此外,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曹駿,王貴榮.淺析田徑活動開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5(22):199-201.
[2]郝琪,王福斌,王強.中小學開展田徑教學的意義及現狀分析[J].內江科技,2018,29(11):169-170.
[3]洪婉嬌,李雙雙.小學體育教學開展少兒田徑的必要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106,33(02):120-122.